孩子频繁生病,可能是家长做太多

作者: 倪晓良

● 孩子的免疫系统要经过“千锤百炼”

免疫系统从人们出生前就开始工作,它主要的任务是“识别敌我”。孩子出生之后,免疫系统就开始正式工作,对入侵身体的各类病原体,以及自身出现的“叛徒”,如癌细胞等进行识别和清除。

对儿童来说,免疫系统就像一个刚入伍的士兵,从未有过真正的“作战”经验,稍有不慎 “敌人”就溜进自己的身体,只能向敌人发动攻击,清除入侵者。“战场”打得火热,于是就会出现发热、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孩子小小的身体每打一次胜仗,就积累一点儿经验,产生免疫记忆细胞及抗体,下一次同样的敌人想要溜进来兴风作浪就没那么容易了。

随着孩子年龄增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变多,生病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多。但当他们年龄继续增长,到接近成年时,生病的频次就会逐渐变少,或者生病后康复变快。

一个免疫系统正常的孩子,只要与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有正常的生活圈子,就会频繁接触环境中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就有可能生病。相反,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从来不生病,未必是件好事。

孩子频繁生病,可能是家长做太多0

● 多久生一次病算“常态”

生病对身体来说当然不算什么好事,但却是常态。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和疾病做斗争。正如前面所说,只要和外界接触,就有机会接触不同的病原体,造成疾病发生。不少家长有这样的疑问,孩子一年总要生病几次,到底多少次算“常态”?

(1)0—6个月。从孩子出生到6月龄这个阶段,体内有来自妈妈的抗体,只要照顾得当,一般很少生病。这也是为何我们常常提醒家长,如果小于6月龄,特别是3月龄以下的婴儿,如果出现发热,无论体温高低,或者出现拒饮、精神不好等情况,都应当尽早就医,查明原因。

(2)6个月—3岁。6月龄后,从母体带来的抗体几乎消耗殆尽,这时候就从“开卷考试”变为“闭卷考试”了。不过6月龄到3岁的孩子活动范围不大,接触的人群也相对简单,因此生病的次数虽然会增加,但也不会太多,一年一般不超过4次。这里指的“生病”,是有比较明显的症状,如发热、频繁咳嗽、明显鼻塞、流涕等,那些轻微的、短暂的、可自行缓解的喷嚏、流涕、咳嗽等不算在内。

(3)3—6岁。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这时候孩子在外活动的时间变长,接触的人变多,而且与一群同样容易生病的孩子长时间相处,很容易互相传染,生病的频次自然就多起来了。在刚开始上幼儿园的前半年里,孩子生病次数可以高达每月1—2次;到了入园的第二年,生病频次会逐渐下降,变为每1—2个月1次。

(4)6岁以后。到了6岁以后,孩子身体经历了幼儿园阶段的“洗礼”,免疫系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且呼吸、消化系统,及身体整体状态也逐渐趋于成熟,生病的频次会下降到每学期1—3次,这个频次可持续到中学阶段。随着年龄增长,遇到流行病高发年份,生病次数也可能会有所增加,基本为每年1—3次。

孩子频繁生病,可能是家长做太多1

●“不能做什么”更为重要

不少家长热衷于研究日常做什么或吃什么能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其实,正常孩子的抵抗力无须过多干预,增强抵抗力并不是靠吃某种“补品”。相比试图借外力“增强抵抗力”,家长们更应该少做“削弱抵抗力”的事情。

1. 过度喂养

孩子吃得多不代表身体好,吃得少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关键要看整体状态以及生长发育的形势。过度喂养和不当用药都会削弱脾胃功能,进而影响吸收,最终削弱免疫系统。评估一个孩子吃得够不够,主要看孩子的体格发育情况,如果孩子精神饱满、长得不错,说明吸收良好,不用和别的孩子比谁吃得更多。

2. 滥用药物

孩子生病时,家长肯定会紧张,但是紧张不代表就可以“病急乱投医”。临床上常遇到孩子一发热、咳嗽,或只有轻微的鼻塞流涕,家长就擅自给孩子吃抗生素等药物的情况,吃药后无效才带孩子来就诊,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明明吃了药,为何症状还是不能缓解”。实际上,儿童时期绝大多数感染都由病毒引起,抗生素这类针对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的药物并不能起效。“药不对症”就是“吃了药没有效”的原因。

3. 过度保护

正如前面提到,孩子免疫系统一开始只是“没有经验的士兵”,需要通过不断战斗获得经验,才能适应更大的活动范围及更复杂的环境。最常见的过度保护就是过度清洁和消毒。我们人体的皮肤表面、口腔、呼吸道、胃肠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细菌库,其中大部分是对人体无害的细菌,有少部分是定植菌或条件致病菌,还有一部分是对健康有益的益生菌。适度讲究卫生可以让我们减少“病从口鼻入”的机会,例如饭前便后洗手、咳嗽时掩住口鼻等。

但过度讲究清洁,频繁使用酒精消毒、在室内大量使用消毒剂等,反而会让结果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过度清洁会让孩子接触到的微生物种类大大减少,如果缺乏这些微生物的刺激,孩子的免疫系统很难得到锻炼。另外,过于干净的环境也会让孩子患上过敏性疾病的概率增加。

还有一种过度保护形式,就是大幅减少孩子的社交活动。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和外界接触过多,会让他们生病的次数增加,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正常人不仅需要生理上的健康,更需要心理上的健康,正常的社交活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育能起到积极作用。孩子的社交活动范围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扩大。

(通讯员    查冠琳)(编辑    周逸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