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秋膘"不可取,中医巧瘦身

作者: 王冬梅

“贴秋膘”是中国的“养生传统”,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严冬,一般在秋季气候转凉时开始,大量补充营养、储备能量。这个“习俗”在古代是有其合理性的,那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居住条件差,缺衣少食,借助外力的条件不足,只能通过提高人体的御寒能力对抗严寒。

然而,任何事情应该与时俱进,现代社会“贴秋膘”已经不合时宜了。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房屋能够将寒冷“拒之门外”,物质资料丰足,不再缺衣少食,还有各种取暖的电器设备,人们可以很好地抵御寒冷;另一方面,“贴秋膘”意味着人们会大量摄入脂肪、糖等高热量食物,造成人体重超重、身体肥胖,而肥胖和超重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因此,现在“贴秋膘”反而危害健康。

"贴秋膘"不可取,中医巧瘦身0

中医常常强调“遵守祖制”,但现 在我国成年人肥胖和超重率加起来已经超过50%,相关基础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我们需要采取“违背祖训”的养生方式——减重!

脾虚湿盛是肥胖的根源

虽然古代缺衣少食,但仍然存在肥胖人群,《黄帝内经》中就有将肥胖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类型的记载。

随着后世医家对肥胖认识的深入,中医认为肥胖的病位主要在脾和肌肉,肥胖的发生机制总的来说是脾气虚弱,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物质没有被输布出去,化为了膏脂,堆积在体内。肥胖的原因主要包括饮食量过大,暴饮暴食;缺乏运动,气血不畅;年老或体衰,脏腑功能虚弱;先天禀赋(遗传因素)等。

现代中医临床常将肥胖分为4种类型:气虚、阳虚、痰湿和湿热,可将肥胖人群分别描述为“胆小的肥胖者”“怕冷的肥胖者”“有眼袋的肥胖者”和“急躁的肥胖者”。

(1)胆小的肥胖者——气虚:肥胖伴随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腹胀,劳累后明显。

(2)怕冷的肥胖者——阳虚:肥胖虚浮,腹胀,大便稀溏,自汗,怕冷,手脚不温,夜尿多。

(3)有眼袋的肥胖者——痰湿:形体肥胖,身体沉重,胸闷,头晕,口渴但不想喝水,大便少而黏,或便秘。

(4)急躁的肥胖者——湿热:吃得多、饿得快,胃中灼痛,腹胀,面色红,心烦,口干口苦。

中医减重方法辨症用

中医减重方法有很多,可通过辨证论治,对不同证型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减重治疗方法,常见的有7种。

(1)中药内服:是最常见的中医干预方法,根据不同的证型及伴随症状,可以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如针对气虚型肥胖者宜补脾益气,用党参、白术、黄芪、山药等;针对阳虚型肥胖者宜温补脾肾,用桂枝、干姜等;针对痰湿型肥胖者宜化痰祛湿,用陈皮、半夏、茯苓、泽泻等;针对湿热型肥胖者宜清热利湿,用大黄、厚朴、枳实、黄连等。通过药物配伍,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水谷精微物质输布,清除体内壅滞,改善新陈代谢,个性化减重。

"贴秋膘"不可取,中医巧瘦身1

(2)针灸:是减重的临床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基于经络理论,通过针刺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促进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针灸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经络和穴位进行操作,常选择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腧穴针灸,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代谢。

"贴秋膘"不可取,中医巧瘦身2

(3)刮痧:主要作用是疏通经络,以通为泻、以通为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疏通经络的同时促进气血运行,恢复五脏功能、调和六腑气机。经络畅通了,气血恢复了,脏腑能正常发挥作用,代谢能力就随之提高,人体可自动清除体内堆积的负担,消减赘肉。同时,刮痧板能直接刺激脂肪堆积的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脂肪“燃烧”。

"贴秋膘"不可取,中医巧瘦身3

(4)拔罐:通过在特定部位或穴位施加负压,分腠理、聚气血,祛除壅滞在体内的邪气(如湿气)。此外,拔罐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可促进脏腑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物质,改善消化功能,增加人体代谢能力,减少脂肪的产生和堆积。

(5)耳穴压豆:是将硬度较高的王不留行籽(还可使用油菜籽、莱菔子)用胶布贴在耳朵上,按压、刺激穴位减重。“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十二经脉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朵周围,耳朵和五脏六腑的关系密切,脏腑在耳朵上形成一对一的反应区,即为耳穴。通过持续刺激耳穴,可调节脏腑功能,如刺激胃肠蠕动,增强饱腹感,加快新陈代谢等,从而实现减重。

(6)中药敷贴:使用多种中草药,通过合理配伍制作成贴剂,将其贴于穴位处,刺激穴位以疏通经络,药物作用循经传导,可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减重的目的。最常见的是贴于神阙穴,即肚脐处。肚脐处脂肪少、皮肤薄,但肚脐下血管丰富,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同时,神阙穴可治疗脾胃疾病,通过合理的中药配伍,贴敷于神阙穴可增强消化系统功能,有助于减重。

(7)穴位埋线:是在针灸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方法,将可被人体吸收的一种“生物蛋白线”,利用特殊的针具置入穴位。埋线后,在人体内留存约20天被人体逐渐软化、液化、吸收,在此过程中,“异物”蛋白线会持续刺激穴位,从而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发挥减重作用,其原理与针灸相似,但作用更持久。

总而言之,中医可用于减重的方法很多,且安全无害。减重的同时,能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帮助人体恢复、保持健康。需要提醒的是,大部分中医减重方法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独特证型个性化制定,建议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以取得更好的减重效果。

(编辑    池志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