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穴”拒绝糖尿病“失足”
作者: 徐丽娜 朱萍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长期高血糖会引起足部神经、血管病变,导致供血不足、感觉功能减退,出现局部麻木、破溃,甚至坏死。糖尿病足如果控制不佳,最终的结局就是截肢,俗话说,“糖尿病不可怕,并发症才可怕”,原因正在于此。
中医很早就对糖尿病足有所认识,“高粱之变,足生大丁”这句来源于《黄帝内经》,可谓糖尿病足的真实写照,即摄入肥甘厚腻给脾胃运化带来负担,水谷精微不能布散至四肢,足部气血阻滞不通,出现疮疡。中医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通过穴位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本文介绍5个有辅助降血糖作用,可预防糖尿病足的常用穴位。

然谷穴
【定位】在足内侧,舟骨粗隆下方(内踝前下方45度骨头边缘),双足各1穴。
【功效】属于足少阴肾经,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然谷穴被称为治疗糖尿病(足)的“第一穴”,西晋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卷十一》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篇记载:“消渴黄瘅,足一寒一热……然谷主之”,是最早的治疗糖尿病足的穴位。有学者从穴位名称解释,“然”通燃烧的“燃”,“燃谷”即消化水谷的意思,然谷穴可增强脾胃运化、散精功能,这样水谷精微(糖分)就能更好地被人体运用,不会堆积在人体内形成高血糖。
【操作】拇指用力按压,产生酸胀感时松开,再次用力按压,如此反复10—20次。
足三里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膝眼(膝盖骨外侧凹陷)下3寸(约四横指宽度),再向外侧1寸(约拇指宽度),左右小腿各1穴。
【功效】属于足阳明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理气活血等功效。《黄帝内经·灵枢》“五邪篇”记载:“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皆调于三里。”多饮多食是糖尿病的特征,但消化的水谷并未被布散,淤积于体内化热,损伤经络、阴血,足三里穴常作为“补穴”被人们熟知,刺激足三里穴可疏通脾胃经和足部气血,促进精微物质布散。现代研究发现,足三里穴具有调节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从而降低血糖。
【操作】拇指用力按压,产生酸胀感为度,旋转揉按或上下推按均可,持续3—5分钟。
三阴交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约四横指宽度),胫骨后缘,左右小腿各1穴。
【功效】属于足太阴脾经,具有滋阴清热等功效。中医认为,糖尿病(足)涉及肝脾肾三脏,主要病机是阴虚内热、损伤脉络。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可通调三脏气血、滋补三脏之阴。人体内阴液充足,足部气血通畅,糖尿病(足)便缺少发生的条件。
【操作】拇指用力按压,产生酸胀感为度,旋转揉按3—5分钟。
脾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沿最下一根肋骨摸到脊柱,再向上寻找1个棘突;或约为肘关节连线与脊柱的交点),脊柱旁开1.5寸(约两指宽度),脊柱左右各1穴。
【功效】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具有健脾益气、利湿升清等功效。中医认为,消渴病的主要病机在脾,是脾不能运化、输布精微所致,且脾主四肢,足部病变也与脾功能失常相关。脾俞穴是距离脾较近且与脾紧密联系的穴位,刺激脾俞穴可将脾中淤积之湿热通过膀胱排出,从而恢复脾的功能,改善消渴病的相关症状。
【操作】需他人帮忙按揉。患者俯卧位,他人双手拇指同时置于穴位上,旋转揉按或上下推按均可,持续3—5分钟。
胃脘下俞穴(胰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八胸椎棘突下(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再向下寻找1个棘突),脊柱旁1.5寸(约两指宽度),脊柱左右各1穴。
【功效】在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上,但属于经外奇穴。古时对胰腺与糖尿病的关系没有充分认识,胃脘下俞穴原常用于治疗胃痛,药王孙思邈根据经验发现胃脘下俞治疗“消渴咽喉干”效果显著,记载于《备急千金要方》中。现代明确了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故又称为“胰俞”。口渴咽干是糖尿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增加饮水也不能有效缓解,水液进入人体后直接经膀胱排泄而出,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刺激胰俞可调节水液代谢功能,促进水液被吸收“稀释”人体中的糖分,降低血糖,缓解口渴症状。
【操作】需他人帮忙按揉。患者俯卧位,他人双手拇指同时置于穴位上,旋转揉按或上下推按均可,持续3—5分钟。
糖尿病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血糖未得到良好控制,穴位按摩对糖尿病足仅有辅助治疗和预防作用,不能替代降血糖药物及其他治疗,患者仍须接受正规内分泌治疗。
(编辑 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