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里的“留学生”
作者: 苗卿中国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医药文化则是其支流之一。对于中药的含义,有一些人认为中药即为“中国出产的药物”,其实是不准确的。
有些常用中药,实际上是外来药物,它们随着长久以来的对外交流,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被中医药文化接收、吸纳和消化,有的甚至在中国落地生根,尤其是外来香药,填补了中国本土辛香走窜类中药的空白。所以,当看到名称中有“胡”“西”“番”字眼的各类中药,便可以知晓它们其实是从国外而来的“留学生”。
五代时,祖籍波斯的商人李珣曾著有《海药本草》一书,为我国第一部海药专著,其所记载的120余种药材中,有96种注明产地为外国。在这里,将会列举一些常用的中药“留学生”。
来自异域他乡的“香气”

外来药物中,香料占很大的比例。
以乳香为例,作为中医常用活血止痛药,其来源于橄榄科植物乳香树及同属植物树皮渗出的树脂,分为索马里乳香和埃塞俄比亚乳香,早在各类古医学著作中已有记载。乳香在西方多用于净化气味,在东汉至魏晋时期传入中国。进入中国后,在中药取材广泛的环境下,乳香得到了传统中医对其性味功效的阐释,并逐渐融入了中药大家庭。
与之有相同经历的,还有同用于活血止痛的没药,来源橄榄科植物地丁树或哈地丁树干燥树脂,主产于索马里、埃塞尔比亚,以索马里所产为最佳。
两者均有特异性香气,其中乳香以淡黄白色、断面半透明、香气浓者为佳,遇水变白,与水共研会成为乳状液;没药以黄棕色、断面微透明、显油润、香气浓、味苦者为佳,与水研磨会形成黄棕色乳状液。
现代药理学表明,两者主要成分均为挥发油,乳香具有抗炎、降胆固醇、镇痛、广谱抗菌、抗胃溃疡的作用,并可抑制肿瘤细胞的扩散和恶化;没药具有降血脂、抗炎、镇痛、退热、抗菌、保肝的作用,亦能抗肿瘤。
因为功效相似,《本草纲目》指出“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传统中医多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痈疽肿痛、疮疡溃后久不收口等多种瘀滞痛症。乳香和没药的区别在于,乳香偏于行气、伸筋,治疗痹症多用;没药偏于散血化瘀,多用于治疗血瘀气滞较重之胃痛,但孕妇及胃弱者均须慎用。
在临床治疗中,可取乳香、没药各等量研末,用于治急性腰腿扭伤。患者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30%乙醇加入药粉调成糊状,用时将糊剂摊纱布上,敷于患处,纱布固定,每日1—2次,3—5天即可痊愈。
治疗便秘的“番邦”泻药

相较于乳香、没药悠久的使用历史,番泻叶的使用要“新” 得多,在现代常用中药中属于应用较晚的药物。
在我国古代(主要指1840年之前),医药、本草类文献关于“番泻叶”相关的记载难得一见,仅在《回回药方》中发现有相关内容。在学术界的认知中,此书倾向成书于元明时期,但与传统中医学有不同的理论体系。直至清末,番泻叶开始散见于医案医话记载,如成书于1881年坐啸山人所著的《诊验医方歌括》中在治疗痔疮的条文下有该药的记载;至近代,番泻叶才进一步普及并开始纳入“中药”体系。其最早归类于中药见于文献记载的为于1935年成书的《饮片新参》。
番泻叶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主产于印度,目前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亦有栽培,以完整、叶形狭尖,色绿者为佳,功效泻热行滞、通便、利水,常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现代药理表明,番泻叶主要含有蒽醌类成分,可引起腹泻并对多种细菌及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中国药用植物图鉴》谓之“不论慢性或临时性便秘均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若番泻叶的用量过大,易致腹痛、恶心、呕吐,一般排便后即应停用,不宜久服。经期、哺乳期女性,孕妇、体虚者禁服。
家喻户晓的中药佳品

除了乳香、没药、番泻叶,外来药用植物中还有两味大家耳熟能详的中药佳品,如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的西红花,现在已经引种至上海;还有原产于美国及加拿大的西洋参,国内亦有栽培。
西红花又名藏红花,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产自我国西藏的一种花卉,事实上藏红花源产于中东及欧洲地中海一带,明朝时途经西藏传入我国,所以有藏红花的俗称。西红花自古以来就被列为名贵药材,《本草纲目》中就有西红花入药的记载,其对很多疾病都很有效果。据《中国药典》记载,西红花体轻,质松软,无油润光泽,干燥后质脆易断,气特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苦。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的作用,多用于经闭癥瘕、产后瘀阻、温毒发斑、忧郁痞闷、惊悸发狂等。
西洋参又名洋参、花旗参等,均系栽培品,原产于加拿大和美国。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引种栽培成功。西洋参苦、微甘,性凉,归心、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可用于气虚阴亏、虚热烦倦、咳喘痰血、内热消渴、口燥咽干等症状。西洋参有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能达到静心凝神、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等作用,可适用于失眠、烦躁、记忆力衰退等症状的患者。此外,西洋参还有保护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有助于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脑血栓等疾病的康复。
中草药里的“留学生”还有很多,如安息香、血竭、沉香、苏合香、檀香、苏木、丁香、荜茇、橄榄、胡黄连、芦荟、砂仁、苏木、白豆蔻、肉豆蔻等。中医药文化真正值得引以为荣处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中医药学家对外来“留学生”性味功效的诠释,弥补了传统中药的不足,在中医临床上开辟了新的疆域。
(编辑 周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