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得法,让“心梗”不再猝不及防
作者: 殷亚静 吴洁妍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3.3亿名心血管病患者,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心血管病在我国城乡居民死因中位列第一,而在心血管疾病中,引起心源性猝死的最大病因就是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夺命猝不及防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导致相应心肌区域供血不足、心肌坏死,影响生命的疾病。心脏就像一个发动机,不停地把含有氧分等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维持生命。但心脏本身也需要血液满足自身的需要,当输送至“发动机”的油管(冠状动脉)堵塞,心脏就会发生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引起心肌坏死。心梗发作时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含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心肌酶活性增高及心肌进行性缺血坏死的心电图表现,心梗发生时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严重时危及生命。
诱发心梗的高危因素有很多,如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其中高血压是主要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冠状动脉壁增厚及硬化,降低血管的弹性,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还会增加心脏的负荷,造成心肌肥厚和心功能下降,进一步增加心梗发作的风险。
警惕!心梗前兆有症状
通常50%—80%的患者在心梗发作前都会有一些预警症状,胸痛是其中典型且常见的症状之一。
(1)胸痛。心梗发作前可能有明显的胸痛症状,表现为胸骨后部或胸前区压迫痛。大部分人会突发持续20分钟以上的心绞痛,服用硝酸甘油后,这种疼痛无法有效缓解。既往有过心绞痛的患者,症状会加重,时间可能延长,同时还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然而,也有少数人不会感到疼痛,而是直接晕厥、休克,甚至死亡。
(2)上腹部疼痛。心梗发作前,少部分人会出现上腹部疼痛的情况,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胰腺炎、胃穿孔等其他疾病。还有一些心梗患者会出现咽部、下巴和牙齿疼痛。
(3)全身症状。病情严重时,会出现发热、腹胀、恶心和呕吐等症状。此外,患者较平时可能更容易感觉疲劳,稍做运动就会出现胸闷等症状,体力明显低于之前。
一旦突发胸痛并出现疑似心梗症状时,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停止一切活动、平躺休息、等待救援,切忌坚持步行回家或步行去医院就诊。冠心病患者建议常备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并随身携带,怀疑心梗发作时,舌下含服药物进行急救,要注意硝酸甘油每次只能含服1片,若症状不能缓解,可在5分钟后再含服1次,连续用药最多不能超过3片。
预防心梗,七分养三分治
尽管心梗是突然发作的,但它通常是长期心血管风险因素累积的结果。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大大减少心梗发作的概率。
1. 健康饮食
(1)低盐饮食。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之一。正常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克,对高血压患者而言,应进一步减少盐的摄入量。日常饮食中多选择天然食材,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量,加工食品通常含盐量较高。
(2)低脂饮食。多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的食物,如橄榄油、鱼油等;减少摄入含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多的食物。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如肥肉、黄油、奶酪等;反式脂肪则常见于加工食品,如薯条、饼干、蛋糕等。
(3)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增加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如全谷物、蔬菜、水果等,每天保证摄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新鲜水果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降低血糖,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限制糖分摄入。减少高糖食品的摄入,如甜饮料、糖果、甜品等。高糖饮食会增加体重,导致肥胖,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5)多食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蓝莓、黑莓、草莓、菠菜、甘蓝等。抗氧化剂有助于减少体内自由基的损伤,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6)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优质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肌体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常见食物有鱼类、鸡肉、豆类等。深海鱼类含丰富的ω-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可预防心血管疾病。
2. 控制体重,定期进行体育锻炼
(1)控制体重和腰围。成年人正常体重指数应在18.5—23.9;腹型肥胖者发生心梗的概率较高,男性应将腰围控制在90厘米以下,女性则须将腰围控制在85厘米以下。
(2)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血管系统的耐受性。
(3)老年人力量训练不可少。老年人腿部肌力缺乏会导致支撑不稳、行走不便,增加跌倒的风险。长期进行有规律的力量训练,可增加老年人的肌力,提高机体平衡能力、协调性及敏捷性,在改善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能有效减少其跌倒的风险。老年人进行力量训练应该以腿部、手臂、胸部、背部、腹部为主,可以利用自身重量以及哑铃、杠铃、弹力带、弹力绳联合力量训练器械等进行力量训练,建议每周进行2—3次。
3.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1)避免熬夜、重体力劳动。重体力劳动会加重心脏负担和耗氧量,易导致心肌缺血、诱发心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2)戒烟限酒。饮酒、吸烟均不利于身体健康,会引起小动脉的痉挛,使血流量减少,还可使心肌收缩力下降,损害心血管健康。为预防心梗发作,日常一定要戒烟限酒。
4. 保持良好情绪,增强抗压能力
(1)控制不良情绪。焦虑、紧张、激动等情绪会引起血压上升,导致心脏压力增大,引发心梗等危险情况。生活中情绪激动、焦虑时,可自然站立,闭上双眼做深呼吸,有助于放松身心。
(2)积极释放压力。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日常还可多进行放松训练缓解压力,如深呼吸、冥想、瑜伽、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每天应进行10—20分钟的放松练习。
(3)培养兴趣爱好、获得社交支持。日常生活中,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丰富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也可在出现压力和不良情绪时,获得身边人的支持和帮助。
5. 定期体检,合理用药
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梗高危因素。存在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科学治疗。
心梗的预防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坚持和努力,只有全面、科学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才能有效地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