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咖啡因认知调查:过半消费者不知道茶中含咖啡因
《中国居民膳食咖啡因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在我国,咖啡因摄入贡献率最高的依次为茶叶、茶饮料、奶茶和咖啡;茶叶对我国消费者咖啡因摄入的贡献率为74.80%,远高于其他类别。而未成年人咖啡因摄入贡献率最高的则依次为奶茶、茶饮料、茶叶和巧克力。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咖啡豆提取物”的知晓率最高,为89.10%,但对其他含咖啡因配料的识别率都较低。比如,51.79%的消费者不知道“红茶浓缩粉”中含咖啡因,63.42%的消费者不知道“巴拉圭茶提取物”中含咖啡因,76.05%的消费者不知道“瓜拉纳提取物”中含咖啡因。
专家评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总工程师李宇认为,含咖啡因配料本身都是允许使用的,安全性也不是问题,但消费者的识别率却较低。可以考虑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规范咖啡因的使用和标识,顺应消费市场的需求。
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消除健康不平等,用科技创新加速全球健康共享

2023浦江创新论坛——第四届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创新技术的新应用和新市场加速促进全球健康与发展”,聚焦探寻创新技术在医疗健康应用方面的新路径、新方案,进一步发挥新兴技术在解决全球健康问题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
与会的中外嘉宾一致认为,要通过越来越紧密的国际合作,来消弭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健康差距和医疗不平等;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和新兴技术应用落地,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健康新挑战;要汇聚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公众等多方力量,共同应对新技术、新产品带来的科技与社会治理新问题,为护佑全人类健康探寻新路径、新方案。
专家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表示,科学家们以前关注数据的质量是不是真实的,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应用之后,还面临着如同“假钞”式的假数据、错数据。如果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收集,就有很大可能导致错误信息的出现。
我国积极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

9月12日是预防出生缺陷日。我国在坚持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策略的同时,积极完善出生缺陷防治政策和持续强化出生缺陷防治网络,科学规划出生缺陷专业防治机构的资源配置与合理布局。
目前,全国婚前保健机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机构均超过3000家,基本实现县级区域全覆盖。产前筛查机构达4850家,覆盖1761个区县,区县覆盖率接近60%。产前诊断机构达527家,人口数大于300万以上的地级市覆盖率超过90%。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达259家,所有区县均设置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采血机构。同时,针对人才队伍建设短板,我国实施了全国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训项目,2018年至2022年培训省级师资和紧缺专业人员超2万名。
专家评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司长宋莉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健全服务网络、加强人才培养、深化防治服务、聚焦重点疾病、提升质量管理、强化支撑保障6方面措施,推进落实18项工作任务,全面提升出生缺陷防治能力,促进出生缺陷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磁控导丝机器人,可远程精准介入复杂血管手术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智能仿生中心研究员徐天添团队和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杜世伟团队合作,研发出面向血管介入手术的磁控导丝机器人,该机器人可远程精准介入复杂血管手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先进智能系统》上。
血管介入手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引下,利用导丝、导管等器械经血管途径诊疗的操作技术,操作难度较高。通过磁控导丝机器人,医生可借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复杂的血管分叉处快速选择正确路径,并使磁控导丝精准到达目标部位。
依据已知血管路径,通过磁控导丝机器人进行血管介入手术,从穿刺点到目标位置用时小于2分钟。磁控导丝机器人具有主动转向和自主推进能力,医生可以远程操控,能在线对偏远地区患者进行手术。
专家评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智能仿生中心研究员徐天添表示, 未来该团队将继续研究磁控导丝机器人的智能控制,帮助医生更高效、安全地完成血管介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