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妹:锅铲绘京帮传奇,巾帼谱厨艺华章

作者: 蔡文婷

胡丽妹:锅铲绘京帮传奇,巾帼谱厨艺华章0

在中国餐饮界,女性是不可被忽视的力量,更是厨房里艺术的缔造者。她们以锅铲为笔,以食材为颜料,在烟火缭绕中绘就人生百味。胡丽妹,新中国第一位女大厨、京帮菜当代宗师,用60年光阴在灶台前书写了一段传奇。从学徒到国宴主厨,从“不被看好的女徒弟”到“泰斗级烹饪大师”,她以柔韧与坚持,在男性主导的江湖中闯出一片天地。3月的春风里,我们走近这位巾帼宗师,聆听她的故事。

胡丽妹,1941年生于上海,国宝级烹饪大师、元老级注册中国烹饪大师、京帮菜当代掌门人。她的头衔如繁星般璀璨: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但最令她自豪的,始终是“新中国第一代女厨师”的身份。

1960年,19岁的胡丽妹被选拔进入上海国际饭店学厨,师从京帮菜泰斗王懿臣、王殿臣、王宜新3位大师。半个多世纪后,她已成为京帮菜的活字典,代表菜品糟熘鱼片、黄焖扒翅、葱烤刺参等被奉为经典。她说:“菜如人生,先要做人,才能做好菜。”

从“假小子”到真传人

1960年的上海国际饭店后厨,是男性厨师的天下。当身材娇小的胡丽妹站到灶台前,师父王懿臣直摇头:“女孩子带3年,结婚生子就白教了!”领导却下了死命令:“这是任务,必须带出个名堂!”

倔强的胡丽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她每日提前一小时到岗,煮抹布、炼猪油、切葱姜,把灶台收拾得锃亮;练翻锅时手臂酸得端不稳碗,就抓排风罩铁片做引体向上;为听懂师父的山东话,3个月硬生生练出地道口音。“别人叫我假小子,我就想,男人能做的,我凭什么不行?”

师父王懿臣手把手教她颠锅:“炒锅推出去再拉回来,手腕要活!”甚至特制小铁锅让她练习。“师父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连睡觉都在琢磨火候。”在那个年代,女性厨师能遇到一位好师父实属不易,因此胡丽妹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论哪位师傅需要帮忙,她都会第一时间响应。胡丽妹恭恭敬敬地跟随师父学习厨艺,正是这种真诚与执着,让她逐渐赢得了师父们的信任与喜爱。

柔肩扛起半边灶

后厨高温如蒸笼,汗水浸透衣衫,胸口长满了痱子。为了应对酷热,胡丽妹养成了下午2点洗澡换衣的习惯,稍作休息就继续投入忙碌的工作中。为方便冲洗和适应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胡丽妹咬牙剪掉及腰长辫。“剪的时候眼泪打转,但厨房不相信眼泪。”这种日复一日的辛苦,是一名女厨师的真实工作写照。她笑称自己的不放弃让男同事心服口服:“她翻勺比小伙子还利索!”

面对“事业还是家庭,女性必须二选一”的偏见,胡丽妹用行动书写答案。“谈朋友可以,别耽误工作!”面对追求者,她立下规矩:不接电话、不逛马路,只看电影。婚后,她怀孕8个月仍坚持炒菜,产后56天返岗;教会丈夫做菜带娃,将家庭转化为事业后盾。“功劳有他一半!”胡丽妹笑得温柔,话语里带着自豪,“谁说女性只能围着家庭转?我的舞台是灶台。”

宴席灶台前的巾帼担当

1961年,胡丽妹随师傅北上参与7000人大会的餐饮任务。当时正逢自然灾害,物资极度匮乏,“每人每天只有二两肉”。于是她用猪爪代替猪肉,炖出热乎乎的砂锅慰劳大家的味蕾;以水炒蛋省油,用白菜肉丝炒烙饼条充实大家的胃。面对巨大压力,她笑称:“压力虽大,但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这段经历让她深刻领悟到烹饪的灵活性,师傅曾用简单的猪爪炖汤和水晶冻力挽狂澜,胡丽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解决问题就像炒菜,得用巧劲。”

成为国宴主厨后,胡丽妹的巧思更令人惊叹。她深知不同国家的宾客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文化背景,她表示:日本人是“用脑子来吃饭”,他们对食物的安全性尤为敏感,而欧美宾客则“用眼睛来吃饭”,更注重食物的外观和色彩搭配。她为外国首脑设计“张灯结彩迎贵宾”——虾仁裹红纸炸成灯笼状,绿丝带一扎,喜庆的味道扑面而来;拔丝苹果取名“金丝苹果连友谊”,灯光只留中间一盏,大家同时用筷子夹起苹果,拔出晶莹剔透的糖丝,象征友谊长明;冬瓜雕成船形,盛满虾仁、鱼圆,寓意“祝君一路顺风”。外国宾客惊叹:“中国菜是艺术!”胡丽妹却谦虚道:“厨师也有文化,菜里藏着故事呢。”

某个冬日,胡丽妹接到一个紧急任务,需要为60余人准备餐食。直到开席前才知招待的是一位贵宾,胡丽妹感到既紧张又荣幸。她精心熬制“糁”——2千克老母鸡配米仁、豆蔻、人参粉,汤浓味厚,搭配油条、麻油馓子、淋油火烧和朝牌4样点心。贵宾吃完一碗还想添,却被保健医生拦下:“您得悠着点!”胡丽妹偷笑:“领导爱吃,就是最大的面子。”饭后,他们还观看了电影,胡丽妹则坐在后排一同观看。这种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让她倍感荣幸,同时也加深了她对这位贵宾的理解与敬仰之情。

老菜新做守正创新

传统糟熘鱼片原本以鲤鱼为原料,但胡丽妹根据上海本地食材的特点,改用黄鱼去腥,再以糖桂花提鲜,用牡丹花刀使成菜形态更加雅致,仿佛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跃然盘中。“从山东到上海,菜跟着人走,人跟着时代变。”这道菜传遍师徒3代,成为京帮菜活化石。

胡丽妹的另一道代表作“凤尾双拼虾”,灵感源自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的名菜“百鸟朝凤”。她独具匠心,将大虾拆解后重新拼接成栩栩如生的小鸟造型,惟妙惟肖。胡大师谈起创意眼神发亮:“要把每一道菜都当作艺术品来雕琢。”

用真心管理团队

1980年,胡丽妹出任国际饭店行政总厨,独创“墙上责任制”:卫生、灯泡、排风罩分工到人,奖罚分明。有员工住得远,她调整班次,“早班接晚班等于休两天”;经理儿子偷懒,她当场考校菜谱,逼其独立掌勺。“管人要以理服人,更要用心换心。”

她的管理哲学充满人性温度。一次,年轻学徒因操作失误烧焦一锅高汤,吓得直哆嗦。胡丽妹没发火,反而拉他坐下:“我年轻时也炸过锅,你猜师父怎么罚我?让我连煮3天抹布!”说完自己先笑出声。学徒红着脸重做,从此再未犯错。“厨房里犯错不可怕,怕的是不敢担责任。”

对待团队,她像“大家长”般细致入微。夏季高温,她自掏腰包买西瓜解暑;发现员工情绪低落,便悄悄塞张电影票:“去看场戏,回来再拼命干!”最令后厨团队人员感动的是,她总把“集体功劳”挂在嘴边:“菜是大家炒的,荣誉也该分给大家。”

热爱是唯一的捷径

“现在的年轻人聪明,但缺一股钻劲。”胡丽妹常对徒弟念叨,“手机再好,不如一把好炒勺。”她拿自己当例子:“我年轻时为了练翻锅,手臂肿得像馒头,端碗都抖!”面对畏难的后辈,她总爱讲“用菜皮作鱼片”的故事:“物资缺乏时没鱼肉,我就用白菜帮子切片,开水烫卷了当鱼片练摆盘。”她常提醒这些年轻的后辈,“功夫是汗珠子砸出来的,别想着走捷径!”

谈及女性厨师,她目光灼灼:“男人能干的,女人只会干得更好!当年我剪辫子,如今你们穿厨师服一样漂亮。”她鼓励女性厨师们学会把劣势变优势:“女性心思细,摆盘配色天生有美感;耐力强,熬高汤守火候比男人坐得住!”末了还不忘调侃:“找对象也得找个会洗碗的,不然回家还得当厨师!”

胡丽妹大师的故事,是一部女性在时代洪流中劈波斩浪的史诗。她用60年光阴证明:厨房不仅是男性的战场,更是女性绽放才华的舞台。窗外玉兰初绽,3月春光正好。这位灶台前的巾帼宗师,仍在续写她的传奇。愿更多女性如她一般,在热爱的领域燃烧光芒,拼搏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菜品介绍

糁(sá),是以鸡肉、牛羊肉和麦仁为主料熬制而成的浓稠肉粥,起源于山东鲁南地区。糁汤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礼记·内则》中已有类似做法的记载:“糁,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说苑·杂言》中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糁”的记载。清康熙十三年《沂州志》将“糁食”列为祭祀用品。民间传说乾隆下江南时,因汤中漂浮的麦仁形似雪花,御赐“糁”字(古字中糁有米粒洒落之意)。至清末,糁汤经改良形成现代制法,2013年,糁汤被列入山东省非遗名录。糁既是地域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融合历史传承与民间智慧的活态载体。

传统糁汤需精选牛腿骨、老母鸡与十余种香料(白芷、草果、玉果、广桂等)同煨。大火煮沸后撇去浮沫,持续熬煮8小时使骨髓乳化,期间每隔2小时加入新麦仁以调节稠度。核心技法在于“三沸三焖”:汤沸时改文火煨焐,重复3次使胶质充分释放,最终形成淡琥珀色浓汤。食用时取热汤冲烫薄切牛肉片,配香醋、胡椒粉提味,佐以油条、烧饼等吸汤主食享用,暖胃发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