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茶香时,“豫”见美好四月天
作者: Miss Special
都道是“人间最美四月天”,四月里春天真正来临,无论秦岭淮河南北都已是草长莺飞、生机勃勃了。这是个细赏花开、品茶闻香的好时节,此时开启一段旅程去河南,定不负所望。古都洛阳的牡丹于四月花期最盛,“毛尖之都”信阳正是春茶采摘时。难得的是,花与茶并不只是风雅之物,更融于人们的日常饮食。奔赴河南,用眼睛、心灵和味蕾共同感受花与茶。舌尖轻触春天的感觉,定是满心欢喜。
味觉梦回,花开盛唐
洛阳,小说里充满文艺浪漫色彩的中原,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定都洛阳,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彼时的洛阳城经济与文化繁荣昌盛。如今,当人们回望唐朝,在现实中寻找那个中国文化与生活美学空前发展的时代,洛阳是极好的目的地。洛阳隋唐文化遗址中,应天门城楼气势恢宏,唐宫乐宴的表演让人沉浸式地回到唐代,作为座上宾,感受一场舞乐文化的盛会。夜幕降临,登上应天门的东阙楼遥望洛阳城,北面是武则天布政的场所明堂,与礼佛的天堂,再向西是皇家池苑九州池,整个建筑群灯火璀璨。南面与东面是现代的洛阳城,洛河之畔的“中原明珠”电视塔熠熠生辉。一北一南,正是大唐文化传承的昨昔与今朝,也是洛阳发展的古今。
洛阳四月天,正是牡丹盛开时,满城姹紫嫣红。牡丹不仅装点了城市的风貌,也带着三分春色上了餐桌,将东方美学的优雅芬芳用美味传达。在洛阳凤翔温泉酒店丰泽园餐厅,主厨以花入菜,也用花的形态烘托风味艺术,让佳肴“秀色可餐”。
餐盘上的花亦有百般形态,最为经典的就是洛阳水席中的牡丹燕菜。水席有两层含义,一指菜式中以汤汤水水为主,二指“流水席”的上菜方式。牡丹燕菜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道热汤菜。它之所以叫“燕菜”,是因为其中的萝卜晶莹细软如燕窝。相传,武则天称帝时,洛阳东关外的菜地里长出了一个巨大的白萝卜,被视为祥瑞之物进献女皇。御厨将萝卜切成细丝后烹制,其形态和味道都酷似燕窝,于是这道菜被赐名“假燕菜”。20 世纪70 年代,周恩来总理陪同当时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问洛阳时,厨师为了突出洛阳的特色,用鸡蛋雕刻了一朵牡丹花点缀在菜上。周总理夸赞道:“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应该叫‘牡丹燕菜’。”于是“牡丹燕菜”的名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牡丹燕菜在洛阳十分流行,然而想把牡丹燕菜做到极为精细,难度就大大升级了。这道菜的食材和工艺都非常讲究。在洛阳凤翔温泉酒店丰泽园餐厅,主厨选用山东潍坊的白萝卜,其辛辣味低且甜度高。将萝卜切成火柴一般的细丝,裹匀绿豆淀粉后蒸熟,再将其用棉麻布包裹,放冷库脱水,烹制时以温水涨发。这样的萝卜丝便如燕窝一般软韧,搭配酱牛肉丝、火腿丝和笋丝。
牡丹是这道菜的点睛之笔,需以鸡蛋制作。如今的牡丹燕菜普遍以薄薄的鸡蛋饼皮卷成一个个花瓣再拼接,而更彰显豫菜精湛技艺的方式则是用蒸鸡蛋羹于水中雕刻出牡丹花形。花瓣层层叠叠,舒展散开,惟妙惟肖。待所有食材摆盘妥当,酸辣汤的出场,赋予了这道菜灵魂。胡椒与醋协同产生的酸辣味是洛阳人从小吃到大的本土风味,既鲜美开胃,又带给全身融融的暖意。
洛阳牡丹酥
将酥皮面胚叠加成牡丹花的形态,低温烤制,口感香软,余味绵绵。这道点心的特色在于花形与色彩的展现。主厨通过竹炭粉、芹菜汁、石斛汁、蝶豆花、紫橄榄、胡萝卜、紫薯和甜菜头等诸多食材的颜色为牡丹酥上色,让人感到洛阳春天的姹紫嫣红。
洛阳八大件
洛阳老八大件包括蜜三刀、花生酥等传统点心,而新八大件则是根据洛阳八景来进行造型和命名的点心,包括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天津晓月、洛浦秋风、平泉朝游和铜驼暮雨。
牡丹茭白俏佳人
将茭白用洛神花水、野山椒、白醋及八角腌制入味后,切成薄片,卷成花瓣,拼成牡丹花形。入口酸辣交融、清新爽脆。
明月锅贴
将猪肉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大料水腌制,再加入马蹄做成馅料,包制锅贴。锅贴蒸熟后,伴着热度和明月形态的薄脆粘连,造型宛如一轮轮明月。
九品香莲泉水牛肉
河南本地的黄牛肉经过腌制而有椒麻味,再用泉水煮后捞出备用。上菜时加入泉水重新煮,并伴以香水莲,鲜美不腻。
千丝万缕人参果
将人参果挂浆后过油炸,加上拔丝的工艺呈现。拔出的糖丝甚至比发丝还细,口感十分轻柔,融化在舌尖的感觉令人充满回味。
洛神花葫芦鹅肝
用洛神花和石榴汁熬成深红色的皮水待用。将鹅肝用纯牛奶煮,去腥并使其口感香滑。之后再进行蒸制,然后打碎并重新塑形,做成小葫芦,上皮水着色。一个个精巧的小葫芦用竹签悬挂上桌,蕴含着关于“福禄”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