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之春

徽州之春0

当春发生的好雨唤醒了徽州,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美妙的春季风情。这里好竹连山,春笋鲜香;这里艾叶青青,艾粿清香;这里茶味悠长,糕饼甜香。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时刻,邀二三好友,来徽州品味春笋的鲜美、清明粿的深情、毛峰点心的雅致,亲身感受徽州的韵味,沉浸在这个时节里的美好时刻

扫叶就行傍林鲜

文/ 宫小雨

『客中虽有八珍尝,哪及山家野笋香。』这是春天的味道,也是属于徽州人的味道,这味道萌生于青山之上,最终化归于天地之间。有故事,有味道,在这样一个桃花初绽、雷笋抽芽的美好季节,你是否想亲口尝一尝这里的雷笋,听一听徽人与笋的故事?

春分已过,昼夜平分,雷乃发声。沉睡了一冬的笋被春雷春雨唤醒,转眼生满林,“新笋迸龙雏”,徽人欣赴厨,酱肉蒸春笋、雷笋腌笃鲜、手剥笋、雷笋干红烧带骨肉……不胜枚举,有人爱烈火烹炒,有人爱文火慢炖,笋在徽人手中变出百般花样,抚慰百种人心。

不同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不同滋味的笋,东经118° 05′,北纬30° 45′的黄山市黄山区新华乡,处于皖南丘陵的腹地,这里的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依山傍水的地理格局,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

冬去春来,亚热带的季风逐渐吹散春天的凉意,这片土地在晴雨交替中缓慢回温,这样独特的天气变化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致笋苦涩的“紫杉氰醣苷”的形成,成就了独属于新华雷笋的清甜细嫩,新华乡家家户户的生活大多以雷笋为中心。

在中国人的饮食年历上,春天是食笋的季节。三月,黄山新华的笋农正日夜守候着这场期待中的收获,这是与全年收入密切相关的季节。春雨过后,雷笋怒发,天一放晴便会疯长,漫山遍野的雷笋亟待采掘,笋农们日日穿梭于浩浩竹海之间,拔下独属于春日的这一口鲜甜。

一年中雷笋的上佳赏味期只有二十日左右,雷笋一旦破土而出,“见风则触本坚”,它的采摘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这是一门功夫活,经验丰富的笋农能迅速从竹林中找到成熟的笋取出。与需要刨取的毛竹笋不同,新华雷笋的采摘无需动土,等它发出地面后便可获取,看准大小适中、外形紧实饱满的那一个,握住根部,施一份巧劲儿,听得脆响一声,根部截断,汁水从断口处迸出,一根雷笋便收入囊中。

采摘后的雷笋木质素和纤维素会在短期内达到峰值,笋的口感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打折扣,笋农们不能停歇,削蔸、去皮、剥壳,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完毕,将这一份春日滋味端上餐桌,靠的是众人的争分夺秒。

雷笋, 顾名思义, 是春雷响后生的笋,是春笋里最早冒尖的笋。春笋贵早,越早越甘脆,越早越温润, 越早越缜密。雷笋娇嫩, 文人“ 扫叶就竹边煨熟”,称“其味甚鲜”。名其为“傍林鲜”,鲜笋难溶性草酸钙含量高,直接食用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焯水后大量草酸钙被分解, 些微的涩口感消失,这样的笋味道更上层楼。

清水烹煮对于徽人而言,略显寡淡, 他们稍作调味, 将雷笋的滋味推向极致,剥而食之, 仿若嚼春, 人世间的俗物是无法体味这一份真味的。此外,当地人爱将其与老鸭结合,炖煮得当, 汤清味美, 滋阴补肾。新华乡竹林山庄的王勇大厨将地道的农家做法呈现出来,保留这份时令鲜味。

春笋虽好, 不宜寡吃。徽人将鲜笋与肉类结合,笋的清淡与肉类脂肪形成了美妙的平衡。取早晨摘得的雷笋去衣,“红箨白肉,落地即碎”这种状态极好, 搭配各色徽州腊味, 或蒸或炒, 或焖或炖, 醇厚的味道渗透笋身,鲜香随热气扩散,入口后,在雷笋的脆嫩间咂摸出腊味的咸香。

青青春笋随竹出, 细细黄鱼入馔来。徽人食笋, 花样百出, 刀板香切小块, 小黄鱼仅取中段, 鱼、笋双鲜与刀板香的咸鲜相和,一口便能鲜掉食客的眉毛,同一食物精心烹饪,巧妙组合,终呈百般滋味。

时令鲜物转瞬即逝, 若想再次品味,人们通常只能静待来年,笋则不同。春日的笋是最适合制成笋干的,鲜笋脱水后,呈味氨基酸占领高地,笋干呈现出超越鲜笋的滋味,再次泡发,与鲜肉同炖,在火力与油脂的共同作用下,笋干被重新赋予润滑口感,吸饱汤汁的笋,无论是卖相还是滋味,都进入最迷人的状态,这种被时间二次加工出来的食物,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笋干延长了雷笋的生命,也延长了笋农的收入周期,除售卖新笋外,晒制笋干也成了新华笋农三四月的重头戏,正是如此才让食客们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品尝到这一抹春味。干制后的笋保留了鲜笋脆嫩口感的同时增加了一分嚼劲,寒冷的冬日里,发一碗雷笋干,炖一锅雷笋干带骨红烧肉,烧肉软糯,笋干脆爽,为人们带来春的希望。

笋是极适合制为干菜的,晾晒需要天时的配合,若遇好天气三四天便可晒干,若遇上连日阴雨,笋有霉变的风险,聪明的徽人因地制宜,将半干的春笋放至焙茶的炉上,“贮糠煨火,烘烤潮气”直至彻底干燥,这样制成的笋干沾染了茶香,另成一番滋味。

竹与笋是自然的馈赠,是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对于常年在外行商的徽人,路远如何念乡味?唯有乡笋,能抚平徽人年深恐忘乡的惆怅。

“餐餐笋煮肉”,徽人爱春笋不亚于莼鲈之思的张翰。历史的指针指向南宋,在临安经商不能归乡的徽人,为了能吃上家乡春日这一口鲜,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每到春笋破土之日,留在徽州的家人都早早上山,挖笋装船,一刻不停,上了船的鲜笋被剥去笋衣,与腊肉共同炖煮,随船自新安江入钱塘江,一路直达都城临安,此时火候刚好,这心心念念的家乡味道,再次绽放在唇齿之间,春笋的日夜兼程,抚慰了异乡的徽人。

手剥笋

手剥笋的制作极为简洁,取新华雷笋洗净,带壳下锅,经过高温焖煮的笋壳释放出独特的香气,与笋本身的鲜味融合,放凉后即可食用,鲜嫩的雷笋极易剥开,去衣后留下鲜嫩的笋肉,入口脆爽,带壳烹煮极大地锁住了笋本身的鲜味。

拌笋丝

拌笋丝强调笋的鲜香味道,雷笋的清甜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焯水沥干,去除鲜笋所含难溶性草酸钙,笋的口感更上层楼,笋的鲜味也更加浓郁,佐以香油,为雷笋滋味增添一份醇厚。

雷笋腌笃鲜

腌笃鲜,究其本意,是指将咸货与鲜物一起炖汤。这道雷笋腌笃鲜,使用农家自制而成的腊肉,搭配新鲜采摘的雷笋,小火焖煮,直至汤白汁浓,雷笋的清香与腊肉的醇厚形成了美妙平衡,使整道菜肴味道更为立体,山珍与家畜共同谱写了一出精彩绝伦的美食协奏曲。

雷笋老鸭煲

选用山区散养的老鸭和新鲜的雷笋为主要食材,搭配多种香料和辅料,经过慢火炖煮,使得每一种食材的味道都能完美融合。老鸭肉质酥烂,雷笋脆嫩,两者的口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道菜品层次分明,汤汁醇厚鲜香。这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体现,适合追求健康饮食的现代人。

雷笋干带骨红烧肉

这道菜以精选的带骨肉和干制的雷笋为主要食材,结合传统红烧技法,将肉质的鲜香与笋干的爽脆巧妙融合,是一道充满家常情怀的美味。不仅能够满足食客对肉类菜肴的渴望,还能带来笋干的清新感受,是一道适合四季享用的经典菜肴。红烧肉的传统做法讲究酱香浓郁,而其中的雷笋干则带来了一丝丝清新的气息,平衡了红烧肉的油腻。雷笋干在炖煮过程中吸收了肉汁的精华,释放出淡淡的甘甜,其独有的嚼劲与肉的软糯形成鲜明对比。

干锅雷笋

干锅雷笋,保留了雷笋脆嫩的口感,略佐以辣椒,增加味觉层次。雷笋与辣椒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觉享受。这道菜的辣味适中,不会过于刺激,适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同时,干锅的烹饪方式使得雷笋的营养成分得以保留,既美味又健康。

笋鲜腊味间

春笋的伴侣,大概非徽州腊味莫属了,腊味的咸香与竹笋的清甜相和,在烹饪中创造出独特的风味,在这些菜肴中,腊味既可以作为主料搭配,也可以作为辅料增香,全江腊味将这二者结合,不仅丰富了菜肴的口感层次,也体现了中国烹饪中对食材季节性和地域特色的双重重视。

酱肉蒸春笋

徽州腊味中的酱香黑猪肉独树一帜,在咸甜之间找到了美妙的平衡点,酱肉切片,春笋打底,在蒸笼中上演一场绝妙的博弈,最终二者和解,酱香渗入笋身,笋的清甜解去油腻。

春笋香卤发酵肉

发酵肉是徽州腊味的一种,经由时间、温度、湿度相互配合,最终发酵出独属于徽州的风味。雷笋的清新与发酵肉的独特风味相互融合,卤汁的香气渗透到每一口肉和笋中,使得整道菜品既有传统的风味,又有春笋的时令新鲜感。

腊味焐双鲜

精选金寨黑猪所腌制而成的刀板香,取小黄鱼中段、新鲜雷笋,将腊肉与鱼鲜、笋鲜相融合,笋的清新味道平衡了肉类的油腻,鱼肉的加入丰富了鲜味的层次,也为整道菜增添了另一种口感。

荠菜春笋炒风吹肉

徽州的冷冬锻造出独属于当地的风味,风吹肉精选五花肉,低盐腌制后挂在通风处等待,时间赋予它滋味,-4°到0°的冷风带走猪肉的大部分水分,肉质紧缩带来了不同于其他腊味的爽脆口感,与春笋同炒,咸鲜重叠,以过油荠菜打底,脆上加脆。

毛峰点心:一盏春意,一碟春光

文/ 薛莹倩

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清明前,黄山烟雨袅袅,茶农们背着鲜茶篓子在弥漫的云雾间采摘毛峰。

黄山毛峰又称徽茶,属于绿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黄山山高林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加之土质好,才孕育出黄山毛峰。而黄山遍地兰花,花香的熏染使黄山毛峰多了份清香风味。

最早创制黄山毛峰并命名的人,是清朝光绪年间的歙县人谢正安。清光绪年间,谢正安开办了“谢裕泰”茶行。为打响招牌,他四处寻找优质茶叶。清明前后,他来到黄山一带选采肥嫩芽叶,经过精细炒焙,创制了风味俱佳的优质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他取名“毛峰”,后名为“黄山毛峰”。

如今,每年清明谷雨,茶农们便要上山选摘“黄山种”“黄山大叶种”等良种茶树的初展肥壮嫩芽,尤其要选芽头壮实茸毛多的。上好的黄山毛峰外形细嫩扁曲,形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鼻尖轻嗅,清香扑鼻,或近似兰香,或近似板栗香味。

用80 度沸水冲泡茶叶,3 至5 分钟后,将茶汤倾倒于另一盏茶杯内。此时,雾气结顶,汤色澄澈明亮,泡开的芽叶“轻如蝉翼,嫩似莲须”,香气馥郁高长,味鲜浓清醇,回味甘爽。

在黄山胡兴堂,毛峰不仅可以制茶,还可以做徽州点心,风味独特。黄山毛峰酥当是徽州毛峰点心的代表。它一共有四层,层层包裹,精致小巧。最外层是酥皮,加入黄山毛峰调味,色泽青碧,香气如兰。第二层是糯米皮,软白有韧性。第三层是青梅馅料,色泽黄润。最里面则是一颗黄澄澄的流油蛋黄。一枚黄山毛峰酥集合了酥、糯、滑、沙四种口感,丰富有层次。细嚼之下,微甜不腻,浓郁的毛峰茶香韵味深长。

再说毛峰茶酥,这道点心用的是曲奇制法,加入了牛奶和黄油。方形的嫩黄茶酥,口感酥脆,加入黄山毛峰调味,黄油香味十足,茶味悠然,清新爽口。

毛峰芝片酥棕色圆形薄片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芝麻和坚果碎。芝麻香浓,酥饼同纸一般薄,一口咬下脆生生。虽然薄脆,里面不仅添加了黄山毛峰,还有各式坚果。茶的清香与烤制后的坚果形成美妙平衡。

先喝一口茶水,口中充盈茶香,再品尝点心,甜得有滋有味。正如徽州人招待客人先喝茶、再品茶点,所谓“先苦后甜、茶饭无忧”。

品一杯黄山毛峰,尝一碟毛峰点心,霎时身临黄山,远眺翠霭青海,静听鸟鸣啾啾。

他山青点点,行春不要忙。

四月清明粿,春日茸茸绿

文/ 薛莹倩

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晴又雨。细雨纷纷的清明将至,徽州的灶台上多了一笼笼冒着热气的清明粿。

徽州清明粿来历传闻有二。一是百姓用以祭祀先人,祈求庇佑,一年平和安康,顺顺利利。二则与朱升的儿子朱同有关。相传,明成祖朱棣发起政变,成功夺取皇位后,要赐死政敌朱同。朱同本想用明太祖的免死契免除一死,可明成祖不饶,说,只有竹能成薪叶成馃才可免死。这话传到徽州,徽州人感念朱氏父子,便用艾叶做成馃,送到京城时,为时已晚,朱同已悬梁自尽。朱同自尽的那天恰逢清明节,从那以后,徽州百姓为缅怀朱氏父子,做清明馃的习俗就这样世代相传下来。

清明粿不过巴掌大小,青翠欲滴,带着清新草香。正如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写:“捣青草为汁,和粉做粉团,色如碧玉。”

制作清明粿前,徽州人先从田间地头采摘沾着露水的艾草。新鲜的艾草做出的粿,不仅味道更好,还能消食。艾草洗净后,煮熟沥水,捣成艾草汁,和着糯米粉,揉成粿皮。清明粿馅料分咸甜两种。咸口之中又有地区差异,如休宁流口山区一带喜荤馅,常以烟熏猪肠萝卜丝或熏肉做馅,而屯溪、歙县等地大多用豆干、腌菜、春笋等素菜。甜口有经久不衰的豆沙馅和芝麻馅,也有迎合年轻人口味的蛋黄肉松馅和紫薯馅。

包馅的时候通常将清明粿捏成扁圆,弹软可爱。有的则仔细捏成如同饱满月牙的饺状,手艺好的不仅能捏出对称整齐的小褶子,把两个清明粿拼一起还能变成一轮圆月。也可以用月饼模压出花纹。做好的清明粿颜色碧绿,犹如初春萌芽。

徽州清明粿可以蒸吃,也可煎炸。蒸吃便将清明粿放在柴火灶上蒸。时间和火候相当重要。蒸的时间久了,清明粿会硬如石头。时间短了,粘牙甚至不熟。时候到了,揭开笼盖,裹挟着草木香的热浪扑面而来,等蒸腾水汽散开,只见清明粿的颜色变深了,一个个玲珑剔透,春意盎然。

将清明粿放在竹匾上稍微晾凉,即可捻起一块放入嘴中。牙齿先是陷入软糯,随后感到面皮的韧劲与艾草的独特清香。些许用力,就可咬到热乎乎的馅料。馅料的味道已被完全激发,或咸鲜或甜糯,因艾草调和而无半分腻味。煎炸的清明粿从金黄油锅里捞出,表皮泛着油润光泽,味道酥软喷香,比蒸清明粿多了份滚烫热烈。

对于徽州人而言,清明粿无论哪种烹调方式,都是家乡气味。

桃李笑,草木柔,莺飞蝶戏,柳色徽州翠。挎起一篮清明粿,正是踏青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