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乌龙“龙”行山海,一路向南

作者: 云泽林薮

白沙乌龙“龙”行山海,一路向南0

乌褐紧结的条索,蕴藉着熟悉的火功香。在闽北乌龙茶制法的塑造下,海南雨林大叶茶变得“闽味”十足。

紧缩的叶片,在沸水的润泽下,轻轻舒展。花香浓郁,却不张扬,厚而稳重。

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闽北乌龙茶,重水求香,强调茶汤滋味与香气的协调,又奉“活、甘、清、香”为圭臬。

不同的品种、山场以及制茶手法,看似微小的差异,都会赋予武夷岩茶干变万化的滋味。

雨林大叶茶,生长在海南热带雨林里的“土著”。叶片大、薄而软,独立进化出不羁的“野性”。

在四季不分明的热带岛屿,月月年年都可以是茶季。于是,当全国大多数茶园都还在“冬眠”时,它就出现在千里之外爱茶人的杯盏中,呈现一抹盎然的春色。

不经一番苦磨砺,怎得扑鼻花果香?

晾晒、摇荡、碰撞……青叶损伤、萎软,又“复活”,脱胎换骨。

如果将一枚茶树鲜叶比作一座微型的工厂,那么,制茶过程就是一条串联起一系列物理、生化反应的复杂生产线。茶树鲜叶天生自带的营养物质,就是“生产原料”。

雨林大叶茶是茶树品种的“大块头”。它天赋异禀,富含茶多酚、咖啡碱等形成香气、滋味、汤色的“灵魂”成分,且含量高于国际茶学界对优异种质资源的认定标准。因此,所制红茶,“琥珀汤,奶蜜香”,有“东方蜜境”之誉。

较之全发酵的红茶,乌龙茶的发酵度只有它的一半。而乌龙茶的制茶哲学正是在于“半”的巧妙控制,不偏不倚。

外形、汤色及香气,白沙乌龙“形神兼备”,皆可与闽北乌龙茶媲美,茶汤的厚度与浓度甚至比闽北乌龙更胜一筹。

既要浓、厚,还要醇。前者强调的是浓稠、饱满,后者注重的是柔和、细腻,最好还要带点甜。

白沙乌龙汤感稠厚,入喉时,会有几秒的苦涩感。但,很快化开,成为萦于喉底的一丝丝甘甜。

“厌苦喜甘”是人近乎本能的生理反应。苦涩就是茶叶品质“不好”的表现吗?

其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武夷肉桂自然杂交的后代中选育的高香型乌龙茶品种一一丹桂(304),同样也有苦涩感。但,苦涩过后,回甘快,汤中蕴藉着迷人而独特的桂花香,每一口的“蜜感”都是对苦涩的补偿与奖赏。

而且,苦涩是一泡茶的“风骨”。若只是一味地香甜,那还不如去喝糖水蜜水。也正因有苦有涩,滋味的层次感才更丰富。

台湾著名茶文化学者蔡荣章说:“茶叶先天就具有的一种特殊性格,那就是它的苦涩味。”在他看来,苦、涩是茶叶建构香、味与特质的基础。“也就是这样的香、味结构,茶汤让人喝来不觉得腻,而且可以持续一辈子甚至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加深刻体会它的风骨。”

白沙乌龙亦然。苦涩正是雨林大叶茶的纯真“野性”。形成于70万年前的陨坑土壤的丰厚滋养,更是赋予了它难以复刻的个性。

第五道茶汤开始,苦涩渐退,甘醇渐显。茶汤依然保持着应有的厚度,就像汤中有“骨”,支撑起耐泡度。

至第七道,汤感变得醇厚甘滑。汤中蕴香,杯底含香,宛若含苞初绽的梅蕊,淡雅清幽。

执杯徐啜,味蕾泛起阵阵清甜。

细细回味,这样的甜润,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中,水汽氤氲,晶莹剔透的水珠滴在大叶茶硕大的叶片上,滚动,挂在叶尖上,悬悬欲坠。一缕阳光穿过枝桠,投射入林……关于热带雨林的浪漫与神秘,都在这杯茶里了。

白沙乌龙,琼茶与闽艺,跨山越海的最美相逢,交织出唇齿间的馨香,化作无尽的遐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