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炉:煮水烹茶中的千年雅物

作者: 日安

泥炉:煮水烹茶中的千年雅物0

于袅袅升腾的茶烟里,泥炉静静伫立茶桌一角,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隐者,周身氤氲着千年茶文化的醇厚韵味。它不仅是煮水的上佳器物,更以其独特风姿,为品茶营造出无可替代的古朴诗意。

风炉最早的记述,见于陆羽《茶经》“四之器”中:“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袢台之”。寥寥数语,勾勒出风炉的雏形,它既可以由铜铁铸就,带着金属的厚重质感;也能以泥制成,尽显质朴自然。

在古画中,风炉亦是常见元素。唐代阎立本的画作描绘了文人围坐风炉煮茶的场景,炉身三足铸有寓意五行、养生的字样,巧妙地将传统哲学与茶事融合。南宋刘松年《撵茶图》里,童子弯腰扇风炉煮水,专注的神情跃然纸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风炉在古代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其火,用炭,次用劲薪。”泥炉,正是茶圣笔下烹茶“活火”的绝佳承载。泥炉煮水的妙处在于,它能提供稳定柔和的热源,让水中气体充分逸出,水分子缔合悄然改变,使得煮出的水口感更加清冽、甘醇。

泥炉煮水烹茶,无疑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茶事雅举。

先精心挑选炭块,理想的炭块纹理清晰、质地坚硬,这是提供持久稳定火力的关键。接着,用火种引燃炉中易燃的引火物,待火苗燃起,再用竹质炉扇轻轻扇动,让火焰逐渐包裹炭块。随着炭火渐旺,泥炉周身散发着温暖的气息。此时,将装满水的煮水器稳稳放置在泥炉之上,静静等候。

起初,水温缓缓上升,水底悄然泛起细微动静,不多时,便有细密如针的气泡从锅底徐徐升腾,恰似串串珍珠自幽谧水底袅袅而上,此般景致,正是古人所云的“蟹眼”之态。这些气泡相互簇拥、缓缓上浮,打破了水的静谧。

随着时间推移,热量持续汇聚,气泡愈发密集,个头也逐渐变大。它们从锅底蜂拥而上,相互碰撞、融合,发出轻微的“咕噜”声,恰似山间微风拂过松林,叶浪轻摇,发出沙沙的“松风”之音。

当水完全沸腾,水汽氤氲而上,便迎来了投茶的最佳时刻。

鉴于泥炉煮水的精妙,它一直是工夫茶烧炭煮水的不二之选。清末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载:“闽中盛行工夫茶,粤东也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清代,红泥炉在福建、广东等地持续改良。比如福建龙岩永定区的副榜炉,一度风靡闽粤,成为以漳州府为代表的闽南地区工夫茶的必备器物。它简约质朴,带着泥土的气息,为寻常百姓和文人雅士的茶事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烟火气。

白居易的一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让我们得以窥见唐时泥炉的盛行,也让红泥炉的形象深入人心。与红泥炉简约质朴的风格不同,白泥炉似乎从创制之初就专为契合文人的审美意趣。其色如霜雪,质地细腻,线条优美,炉身或雕刻花鸟鱼虫;栩栩如生;或镌刻诗词雅文,意蕴悠长,兼具实用与艺术美感。

文人雅士们在闲暇时光,以白泥炉煮水,冲泡一杯香茗,享受着宁静惬意的时光。在一些富贵人家,白泥炉更是制作精良,选用优质白泥,炉身镶嵌金银丝,装饰宝石,极尽奢华。

进入近现代,随着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传统的泥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销声匿迹。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的蓬勃兴盛,热爱传统文化的匠人和茶人开始坚守在泥炉的制作与推广一线。

在形制上,泥炉不断改良创新。炉身从最初简单的圆形或方形,逐渐演变出各种精巧造型。有的炉身呈六棱形,线条流畅,六个面或绘制山水花乌,或雕刻吉祥文字,尽显精致典雅;有的炉身设计成仿生形状,如莲花形,寓意高洁,炉盖恰似莲花的花蕊,生动逼真。

在烧制工艺上,制炉匠人也在不断精进技艺。泥料的筛选更加精细,烧制温度和时间的把控借助现代温控技术愈发精准,使得白泥炉的质地更加细腻、坚固耐用。当然,也有坚守传统的匠人,依然尝试柴烧,以求获得更丰富的色泽呈现。

同时,在装饰方面,刻花、浮雕、彩绘等多种技法纷纷登场,让白泥炉从单纯的实用器具,华丽转身为兼具实用与艺术性的艺术品。

煮水专用的风炉,炉膛设计稍深,以便有足够的空间放炭,同时还要兼顾通风顺畅,这样才能保证煮水时有足够旺的炭火。为契合煮茶火候,有些风炉还在炉门处设计有调节火力大小的封口小门。

随着茶文化的兴盛并逐渐踏入茶道之境,泥炉备受茶人追捧。风炉已然成为茶室里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千年的茶文化记忆,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古今茶文化的重要纽带。它以复古之态,烹煮悠悠时光,于袅袅茶香里续写着曾经的优雅与浪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