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魂”不老

作者: 左如

六月,第九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约而至。

茶,一枚源自中国的健康灵叶,亦是中国献给世界、芳香而厚重的遗产。它,以润物无声的姿态向世界昭示着中华文明的不朽智慧。其最动人之处,恰在那生生不息的“茶魂”:活态传承,历久弥新。

茶之为物,早已超越草木本身。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荣登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5个省(市、区)、涵盖六大茶类的44项国家级非遗传统制茶技艺,蕴藏着香袭千年的文化密码——“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无法取代”。制茶师掌心的温度在代代相授中流转,古老茶俗在当代生活中岁岁相沿。这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流淌不息的文化长河。

茶之精魄,深植于与自然共生的古老智慧。2023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的“世遗”。其非凡价值正是彰显了“林茶共生”的活态传承典范:千年来,布朗族、傣族先民植茶于林,护生态于耕作,谱写着人与自然共舞的诗篇。而普洱古茶园、福州茉莉花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等四大茶文化系统先后入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是活态传承的生动见证——茶农遵循古法的同时,却也热拥创新,让千年茶香穿越时空,在当代生活中持续吐纳芬芳。

从云雾缭绕的古茶园到氤氩茶香的都市茶空间,茶从未远离人间烟火。这缕融入民族血脉、沁入生活的“茶魂”,使茶文化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它既是制茶房里炭火明灭间的匠心坚守,也是新式茶饮创意特调的大胆尝试;既是茶圣陆羽“精行俭德”的精神圭桌,也是短视频里茶人分享的日常点滴。这种“活”在当下、惯于日常的蓬勃生命力,正是茶文化遗产的强大韧性与创造力的源泉。

凝望这片茶叶折射的文明光华—它源于沃土,成于匠心,历经沧桑而生机盎然。守护茶文化遗产的真谛,绝非将其束之高阁或珍藏在博物馆的展示柜里,而是以活态传承为本,让它所承载的千年厚重底蕴,在寻常生活里熠熠生辉。

愿这流动的血脉,继续滋养世人的心灵,让世界浸润在茶的氤氩芬芳里。这,正是文化遗产赋予茶的最深沉回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had20250601.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茶山 游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