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碾、茶白与茶磨

作者: 竺济法

茶碾、茶白与茶磨 0
山童碾破团团月(图为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

在宁波博物院,珍藏着一件晚唐时期的越窑青瓷茶碾。这一专用茶器,1975年在宁波和义路唐代码头遗址出土,碾槽一侧刻有“成茶汤”铭文,其中除“茶”字可以确认外,另二字尚待考据,同时出土的还有荷叶托盏等越窑青瓷茶具。尽管此茶碾槽、碾轮均有瑕疵,但这是已见最早的越窑青瓷茶碾,较为珍贵。

唐代“茶圣”陆羽《茶经》倡导饼茶,唐、宋、元时代,朝廷贡茶以及上流社会茶饮均以饼茶、团茶为主,直至明代,朱元璋罢饼茶、团茶,倡导散茶。饼茶、团茶均需要茶碾、茶白、茶磨捣、碾、磨或细末,才能煮饮,这些专用茶器应运而生。

01 茶碾:“黄金碾畔绿尘飞”

《茶经·四之器》记载:“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其中“堕”即碾轮。

茶碾、茶白与茶磨 1
唐·代衡山窑茶碾(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茶碾、茶白与茶磨 2
宋·铁制茶碾

陆羽认为茶碾以橘木制作的最好,梨木、桑木、桐木、柘木等次之。但历代遗存和出土的茶碾,尚未见或少见木质的,有石质、金属、瓷器的,尤以瓷器为多。

宋代名臣、文学家范仲淹《和章珉从事斗茶歌》云:“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大意为黄金茶碾碾出绿色茶粉,碧玉碗中翠绿色茶汤上下翻腾。虽然有些夸张,但有实物可以佐证。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由晚唐僖宗李儇供养的、世界上最奢华的金银茶器,包括贮茶器、炙茶器、取量器、贮盐器、取水器、点茶器、卫生用具等。其中有一银质鎏金鸿雁流云纹茶碾。

在历代遗存和出土的茶碾中,一般看到的多是静止的。1973年,河北出土了辽代归化州(今张家口宣化区下八里村)富绅、官员张世卿墓86平方米壁画组画。该墓建于辽天庆六年(1116年),即北宋徽宗政和六年,壁画内容主要是表现墓主人出行、起居等生活场景。其中有一幅《备茶图》,构图优美,由五个不同年龄、不同装束的人物组成,各执一事,而又相互关联,展现了贮茶、碾茶、煮茶、备盏、奉茶等茶事流程,人物神情自然逼真。其中前面下方有两位童子,左侧碾茶的是一位汉人装束穿红衣的女童,侧坐在茶碾旁,右腿支起,身体前倾,双手握着碾轮,正在来回

该茶碾槽身两端为如意云头状,两侧各有一只飞雁及云纹。通高7.1厘米,长27.4厘米,槽深3.4厘米,辖板长20.7厘米,宽3厘米,上置纯银锅轴,轴长21.6厘米,轴径8.9厘米。总重1168克。通体呈长方形,由碾槽、辖板和槽座组成。轴刃有平行沟槽,轴杆圆形,中间粗两端细,其上刻“五哥”两字,表明此器为唐僖宗供奉,李儇系唐懿宗李漼第五子,故称五哥。底部附有文:“咸通七年(866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十九两。”

整套茶器由宫廷匠人打造,工艺精湛,各种茶器名称与《茶经·四之器》相吻合。茶不厌精,这套金银茶器,不仅显示宫廷茶事之奢华,同时彰显出大唐茶文化之灿烂辉煌,品饮艺术与茶器工艺,无不发展到了相当高度。

茶碾、茶白与茶磨 3
1975年宁波和义路唐代码头遗址出土的晚唐越窑青瓷茶碾
茶碾、茶白与茶磨 4
辽代归化州(今张家口宣化区下八里村)监察御史张世卿墓出土壁画《备茶图》
茶碾、茶白与茶磨 5

1975年,从韩国新安元代沉船打捞出水的宋代龙泉窑青釉茶白及棒杵

拉动碾茶。吹火的是一契丹装束的男童,躬身跪坐,正鼓腮用力吹火。茶炉座上的叠瓣仰莲花造型较为雅致,炉上放置煮茶专用之茶瓶,桌上另有执壶等茶器。

据文献记载,在隋唐以前,茶事主要是江南茶产区人士之雅兴。唐代中晚期,饮茶之风风靡大江南北,而且还远及塞外。宣化辽代墓中壁画《备茶图》的发现,说明当时那里的饮茶之风同样兴盛。

02 茶臼:“山童隔竹敲茶臼”

茶碾、茶白与茶磨 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had20250611.pd原版全文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任上,留下七绝《夏昼偶作》茶句云:“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大意为诗人午休醒来,四周一片寂静,只听见竹林那边,传来熟悉的山童敲击茶白、碾茶备茶之声音。这是较早吟咏茶白之诗作。

明代宁波高官、诗人沈一贯七言长诗《四明山歌》,化用柳宗元茶白句云:“俄闻竹间响茶臼,寺门正对双眉开。”

茶白分两种,一种与药白并用,另一种为捣茶专用茶器,又称“木待制”“擂钵”“擂碗”“研盆”“砧椎”等。宋代高官、著名书法家、茶学家蔡襄在《茶录·砧椎》中写道:“砧椎,盖以碎茶;砧以木为之;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遗存至今的茶白材质有木材、瓷器、金属等,以瓷器为多。

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五古《茶白》云:

幽人耽茗饮,刳木事捣撞。巧制合白形,雅音侔祝控。

灵室困亭午,松然明鼎窗。呼奴碎圆月,搔首闻铮鏦。

茶仙赖君得,睡魔资尔降。所宜玉兔捣,不必力士扛。

愿偕黄金碾,自比白玉缸。彼美制作妙,俗物难与双。

该诗大意为,木制茶臼堪与黄金、玉质茶碾相媲美,捣碾方便,音韵美妙,为茶人雅士之最爱。其中“黄金碾”“白玉缸”系化用上文范仲淹茶句。

大约元至治三年(1323年)前后,从庆元(宁波)出发前往日本福冈的一艘满载货物的商船,途中因台风等原因,不幸发生海难,最终沉没在高丽(今韩国)新安外方海域。1975年,韩国从新安沉船中,打捞出大批瓷器,包括很多茶器具,其中有一套龙泉窑青釉茶臼及棒杵。该茶白外壁施粉青釉,饰有莲瓣纹,内壁无釉有旋纹。粉青釉棒杵呈八方形,上小下大,底部无釉,制作精巧,人见人爱。

轼《新岁展庆贴》记有

茶碾、茶白与茶磨 7
宋·刘松年《茶图》

03/茶磨:“盆是荷花磨是莲”

唐代主流饮茶方式为煎茶,茶饼以茶碾、茶白碾之、捣之即可;宋代流行以茶粉点茶,须将茶粉研磨得更细,各类茶磨应运而生。文献中茶磨记载大多在宋代之后。

南宋审安老人绘制的《茶具图赞》“十二先生”称茶磨为“石转运”。

南宋画家刘松年画过一幅《茶图》,描绘了磨茶、点茶、鉴赏书画等文人雅士茶会场景。画面左前方有一位男士,跨坐在长方矮凳上,专注地转动石磨磨茶。

其衣着比较讲究,身披长衫,脚蹬麻鞋,头戴幞帽,从举止和神态可看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动作轻松舒缓,显得非常专注和认真。在石磨旁边,横放着一把茶帚,这是用来扫除茶粉之工具。

该图描绘两位男士为三位高士、僧人磨茶、点茶,备茶待饮。如将该图名为《备茶图》顺理成章,取名《摔茶图》则较为费解,“”之本义为驱逐之意,另有追赶、催促之意,很难理解为磨茶或备茶。

茶碾、茶白与茶磨 8
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的茶碾

末上一遭知落处,十分春色满人间。

北宋大诗人梅尧臣《茶磨》诗二首之二云:

盆是荷花磨是莲,谁袭麻石洞中天。

欲将雀舌成云末,三尺蛮童一臂旋。

该诗前二句描写水茶磨动态与静态,浅显易懂;末句为诗眼,看到青绿茶粉,闻到茶香,品饮茶汤,新春气息扑面而来,茶香怡人,春满人间。

元代象山高僧楚石梵琦五律《和无事闲快活》亦写到水茶磨:

诗人将磨盘和磨分别比作荷花和莲花,极言茶磨雕琢工艺之美。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节,赞美了茶磨的精细工艺以及制作者的精湛技艺,同时也流露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工艺之敬仰。

无穷山水乐,不染利名人。

松竹深深处,云霞片片新。

炉中拨芋火,月下转茶轮。

茶磨中还派生出以水力转动的水茶磨,一些有条件之地,巧妙借用水力替代人力劳动。顾名思义,其与旧时以水为动力的水磨一样,用于碾磨茶粉,宁波天童寺等浙江各地寺院较多,今已失传,只能从文献中看到。

昔作红颜客,今为白首人。

其中“月下转茶轮”即指水茶磨。

寺院用茶相对较大,水茶磨大多由僧人记载。已见宋元宁波各地有三位高僧诗文记载水茶磨。

如宋代宁海籍高僧如琰七绝《水茶磨》云:

一派滔滔直截过,机轮打动鼓风波。

就中旋下些儿子,普与众生敌睡魔。

该诗大意为,滔滔水力带动轮机,碾磨出茶粉,烹煮饮用可提神醒脑,驱逐睡魔。

同时代奉化籍高僧大川普济有同题七绝《水茶磨》云:

茶碾、茶白与茶磨 9
1975年韩国新安元代沉船打捞出水的宋代石茶磨

机轮转处水潺潺,机若停时水自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had2025061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