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参加文化论坛散记
作者: 涂睿明据说,现在的年轻人最爱去两个地方,一个是,一个是大理。选择去的,过些年就会变成陶瓷手艺人,开一个工作室,从景漂变成人,在那里扎根。而选择去大理的人,会开一家民宿,过些时候干不下去了,再选择另一个城市,成为咖啡店主理人。
扎根于多年的陶瓷作家分析,去大理是开销,来才是积攒。多年前,他作为海关的文艺青年辞职,现在变成了一位的手艺人与作家,他的书为我打开了的一道门。
继续为我打开第二道认知大门的是开明文化论坛。论坛选择在召开,主题是:“天工开物: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一天听下来,受益匪浅。
东南大学方李莉教授提出了一个模式的构想,外来艺术家群体与本土工匠群体共同撬动了的文化遗产资源,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内生驱动力,这股力量与国家战略、全球化以及科学革命形成合力,推动了模式的新生。
一个新的,成为中国三线城市中最热门的地方。
过去的是乡村分散式经营模式,如今在艺术家工作室的带动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品不仅仅是实物,还有文化符号与意义,交易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线上线下多平台,创意市集与展会并行。
开明论坛举办期间,会议所在地陶溪川晚上就有创意市集,产品琳琅满目,摊主一个比一个年轻,有来自黑龙江的,也有来自四川的,还有来自海外的夫妻档。有温度的手作,个性而有创意。
清华大学张杰教授为与会嘉宾介绍陶溪川历史街区的设计风格。多年前,他带着团队把标志性的陶瓷工业遗产(宇宙瓷厂)改造成文化创意综合体。走在街上,高耸的烟肉有引人向上的力量,而密密麻麻的红砖则沿袭了历史的温存,弯腰便触手可及的无边水池,不同特色的瓷器馆、咖啡店、酒吧,让每一位带着寻找中国元素念头的人都松了一口气,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在这里复活了。
十多年前我来过,抱看寻找上好茶器去泡绝顶好茶的想法,但在行走一周,甚是失望,做茶器的人寥寥无几,大家热衷“高仿”。现在随便深入一家店,都摆放着茶台,茶香飘散在空间中。审美就在日常生活中,文化审美恰好也是这次开明文化论坛的一大主题,的美物,随处可见。除了茶器、花器,食器,哪怕是一件小小的生活摆件,都令人赏心悦目。


有许多打卡地,御窑博物馆任何角度拍摄都是美景。但构成美景的元素却平淡无奇,被淘汰了的砖瓦,随意的水池,加上一点点绿植。一位同仁感慨道:“大部分的地方景点搞得太复杂了,造了很多景观,却不问观众需要什么!”红砖建筑一度是我们的民族记忆,现在确实在乡村都难见到,我回老家看到的场景是,农民新居十有八九都有罗马柱,外墙都贴满了光鲜亮丽的瓷砖。有了新家,却失了传统。
在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导游介绍馆里有未上色的半成品鸡缸杯,而存世的成品鸡缸杯前些年拍了几个亿,说这个杯子养活了,仿制品有段时间卖疯了。我就问她,你知道买下鸡缸杯的那人用它来喝什么茶?她摇头。我说恰好我晓得,刘益谦用来品百年普洱茶。只是可惜他身边连个才子都没有,没把那个场景用文字记录下来,我们今天少了很多轶事啊。
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在论坛上说,“陶瓷是古代科技智慧与文化审美的结晶,陶瓷发展史是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辩证关系的生动写照。”在论坛期间,朱永新带领嘉宾欣赏了非遗传承人带来的拉坏技术、瓷上书法以及瓷上绘画,一同品饮了历史名茶浮梁茶。
的浮梁茶在唐代就很有名,白居易一句“商人重义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干古流传,浮梁在唐代既产茶,也是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茶器在唐代也专门在所属的洪州出现,《新唐书·韦坚传》里有提到“力士饮器、茗铛、釜”,力士铛是酒器,茗铛、与釜都是茶器。瓷器,到了明代,因为喝茶方式的改变,大家崇尚白瓷,于是深受文士阶层喜爱,这才取代宋代黑色的建盏,成为饮茶主流。后来跟随茶叶在全球流通,与丝绸一道成为影响世界的华夏三大贸易物质。
茶、瓷、丝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最卓越的三大贡献,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影响了世界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最终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世界人民日常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品质。而现在,这种生活方式,又在华夏大地复燃。
茶、瓷、丝的故事,就是一抔土(陶瓷)、一只虫子(丝绸)以及一片叶子(茶)在世界旅行的故事,由此形成海上瓷器之路、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茶马古道,家国就在其中,世界也由此开始认知中国。而文化的传承,皆在你我之间。如何把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形成新型文化力量,需要各自担当。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had2025061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