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一壶茶的全貌
作者: 蔡荣章每泡—道茶,都要留意前面几道茶汤是如何显现的,浓淡如何?强度如何?各种茶叶成分的“组配”合乎理想吗?再看看壶内的茶叶被浸泡得怎样了,茶叶舒展的程度、茶叶内的“水可溶物”还剩下多少(从壶内散发出来的香、气的强度得知)?有了这些资讯,就好决定下—道茶所需的水温与浸泡时间了。
以一壶茶泡五道为例,如果水温不变,每一道的浸泡时间几乎者哙有—定的规律,也就是第二道比第—道短,第三道比第二道长,但通常不会超过第一道,第四道第五道就越来越长了,而且间距也越来越大。
如果茶量装得很多,把壶塞得七八分满,再加上第一次冲水后很快地倒掉(即所谓的温润泡或醒茶),接下来的三四道茶汤几乎都可以即冲即倒,不必考虑浸泡时间的差距。但是这样的茶汤不容易体会到该壶茶叶的完整面貌,因为只有溶解快的成分、含量多的成分释出,其他较慢溶解的尚来不及被泡出来,就喝茶而论,是可以喝到蛮丰富的茶香与茶味,但就茶叶而言,是无法全面呈现这壶茶、这道茶的全貌。我们说的茶道艺术或茶汤作品,是以该壶茶、该道茶为主体来欣赏的,我们要每道的茶汤都能代表这壶茶、这道茶的“品饮质量”,所以每道茶都要有足够的浸泡时间(如置茶量减少),而且给予每道最佳的水温与浸泡时间。
每—道茶是以泡出它的最高品质为目标,也就是第一道泡出第一道的最高品质,第二道泡出第二道的最高品质,第五道泡出第五道的最高品质。到了—壶茶的第三道,香、气及滋味的饱和度一定是不如前两道的,这时品茗者当然还可以从不同的茶汤状况了解其他的茶性,如茶树品种特征、茶树生长的环境(如海拔的高低)、耕种的方式、制茶的天气与工艺等,但是如果要的是该道茶汤的最高品饮质量,就得动用泡茶水温与浸泡时间的调整以达到各种茶水可溶物的最佳组配。
如果我们泡了第—道茶汤,分倒给前面的几位品茗者;接着泡第二道,分倒给接下来的几位品茗者:又接着泡第三道,分倒给再接下来的几位品茗者;接下来的第四道回复到最前面的那几位品茗者,继续第二轮的奉茶。若使用的是习惯性的高置茶量,泡个七八道的茶汤还是蛮浓稠的,品茗者不太会抱怨。在品茗者的立场而言,是每位都喝到了同样杯数的茶汤,但就茶道艺术与茶汤作品而言,每位品茗者是没有体会到该壶茶的完整面貌,这犹如没有听完整首的音乐、没有看完完整一幅绘画作品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