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楼洞:国际商战与茶戏存亡之地

作者: 曾园

羊楼洞处在北纬30°线左右,位于湘鄂交界之要冲,三面青山环绕。气温适中雨量充沛。自唐太和年间起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朝曾以砖茶为通货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明嘉靖年间,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极盛时有茶庄200余家。洞茶以淡雅平易著称,淡泊至于“无”,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征服万里之外的异国民众的味蕾。羊楼洞与渔洋关一样,也被称为“小汉口”。

清嘉庆贡生周顺倜有《莼川竹枝词》讲羊楼洞茶区采茶状况:

三月春风长嫩芽,

村庄少妇解当家。

残灯未掩黄粱熟,

枕畔呼郎起采茶。

汉口俄商设蒸汽机茶厂后,晋商砖茶厂日益衰落。1864年,汉口俄商洋行到湖南羊楼司、湖北羊楼洞和崇阳设置3个砖茶厂,收购老青茶压制青砖茶,1865年有882吨运到汉口。

1915年晋商到羊楼洞经营砖茶,先采用原始手压,后改用木质压机。十月革命后,俄商歇业。内蒙“完全为我国山西帮掌握”(《武汉工商经济史料》),山西茶叶商帮复苏。

羊楼洞人因茶致富,饮茶习俗融入了百姓生活之中,世代传递形成古朴醇厚的茶风。因茶树不可移植,一移植即枯死,所以用茶为聘礼象征女子的坚贞。羊楼洞茶区也形成了最具地方特色的“婚茶”,从婚约关系确立开始就有“一家女不喝两家茶”“陪嫁茶”“同心茶”“敬老茶”“结伙茶”“闹茶抬茶”等各样民俗。茶还被作为敬奉祖先的灵物,以茶祭祖既可以表达对先人的崇奉敬仰,又能表达祭祀的神圣庄严。在这里,人们把古老高大的茶树尊为“茶王”,并奉为神树,烧香献祭,顶礼膜拜。

在羊楼洞茶区,茶还是节庆的重要之物,过年、过节自然离不开茶。明代咸宁才女钱六姐留下的《拜年谣》中写道“父母大人,福寿安宁,敬茶一杯,四季清平”。茶区至今仍保留着过年敬茶的习惯。每年大年初一全家要一起喝上一杯团圆茶,初一到十五就到各家吃摆茶,也叫“吃年茶”。

这些特色茶饮在婚礼当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有更多变化。羊楼洞茶区的大冶有红包“压茶盘”习俗,当地“茶筵”有繁复礼节。众多仪式中主客会敬/喝不同的“糖茶”。进洞房前有长老主持,举行用“糖茶”敬天地、敬长老、喝交杯酒等仪式。女性回娘家或孩子满月时,男女老少要喝香泡茶。

两湖地区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采茶戏。采茶戏可能起源于采茶时候的劳动号子,与山歌形式类似,后来酝酿出采茶歌与采茶灯(采茶舞)。采茶歌有喜有悲,可能与茶农收入相关。前者多为情歌,这建立在收入可观并能成家立业的基础上,后者往往唱出了茶税导致农家破产的惨剧。明正德年间,浙江按察佥事韩邦奇将富春江一带传唱的《富春民谣》上奏给正德皇帝:

富春江之鱼,富阳山之茶。

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

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

昊天何不仁,此地一何辜。

鱼胡不生别县,茶胡不生别都。

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

山摧茶亦死,江枯鱼始无。

呜呼!山难摧,江难枯,我民不可苏!

结果,这首控诉税收太重的民谣激怒了皇帝,导致韩邦奇被革职。

进入清代,告密成了官员升职的方式之一。乾隆后期,清廷出于政治因素考虑,利用纂修《四库全书》之机,曾专门查办含有“违碍字句”的戏曲剧本。一些别有用心的官员请乾隆禁戏,但乾隆生性爱热闹爱看戏,并未采纳。

其实在民间,老百姓的茶戏本无多大问题。清乾隆三十一年进士陈奉兹在《浔阳乐》中描写当时九江元宵灯会时写道:“灯火照龙河,鱼龙杂绮罗,偏怜女儿巷,一路采茶歌。”浔阳,古称寻阳,辖境为今湖北黄梅县、江西九江市等鄂赣皖交界处一带。黄梅采茶歌即黄梅戏的前身。如果歌词过分,进士陈奉兹不可能不察觉。

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吴城有许多茶行,武宁的“唱生”经常到这些茶行去卖唱,并将流传到吴城的早期赣东北采茶戏和万载花灯等带回武宁,促进了武宁采茶戏的发展。采茶戏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等地。

然而,随着官员不停上奏,严禁声浪日益喧嚣高涨,江南总督赵弘恩担心酷吏下乡禁戏,必然会敲诈茶商、破坏茶市、影响茶叶采摘,于是写了篇婉转的奏折,建议地方上“小心劝禁,勿相夸耀”。

乾隆是何等聪明人,马上批示:“先王因人情而制礼,未有拂人情以发令者。忠孝节义,固足以兴发人之善心,而蝶亵之词,亦足以动人心之孤愤,此郑、卫之风,夫子所以存而不删也。若能不行抑勒,而令人皆喜忠孝节义之戏,而不观淫秽之出,此亦移风易俗之一端也。汝试姑行之。”

乾隆后期下手查办戏剧违碍字句,按照江西巡抚郝硕的说法是“端本维风”,按乾隆帝的说法是“正人心”,其实他们只是为禁毁宋金故事和书写明清交替书籍打掩护。

对于此扰民之举,乾隆非常心虚,在做法上再三要求手下“务须去其已甚,不动声色,妥协办理,不得过当,致滋烦扰。”“不动声色,不可稍涉张皇。”

各地采茶戏于是受到大面积查禁。赣县小坌圩立有“禁碑”,刻有“禁搬唱采茶,扰乱地方”的碑文。《信丰县志》也有“严禁采茶、大戏”的碑文记载。《南雄州志》记载:“乾隆年间,知州下令禁演采茶淫戏。”但采茶戏仍然从长江流域流传至两广,直至台湾。台湾称为“客家采茶戏”。

采茶戏禁而不绝,道光九年(1829),别霁林在湖北黄梅做学官时写有《黄梅竹枝词》:“多云山下稻菽多,太白湖中鱼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采茶戏后演变为“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等黄梅戏电影传至香港,1963年李翰祥导演的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轰动一时,获得第2届台北盒马影展最佳影片奖等六个奖项。当年8月,年仅10岁的邓丽君参加了电台的黄梅调歌唱比赛,以《访英台》获得冠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