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土壤中的厚味

作者: 陈勇光

喝到美妙的茶味时令人愉悦。每一年,荼这样的绿色叶子,将饱含自然精华的甘美呈现给我们,这一叶的源头,则来自于根系与土壤的深层关联。

德国知名的森林守护人彼得·渥雷本在《树的呼吸》一书中写到,“每棵树都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就像一颗行星一样,上面住满了无数的奇妙生物。”他研究的山毛榉根系互生成为庞大体系,“会通过交织在一起的树根为彼此提供营养液,帮助虚弱而又饥饿的个体走出困境。”也就是说,它们通过根系的作用,组成了像人类一般互帮互助的族群。

根系如此神奇,美妙的茶味也来源于最低矮、最沉默的土壤世界。茶树通过根系吸收营养,最细小的根毛和微生物菌群成为一套体系,真菌还会进入根毛,形成共生体,外生的菌根,在土壤中蔓延,以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还有人们熟知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元素转化为氮肥。

土壤有神奇的力量,蕴藏着人类还非常陌生的万千种真菌、细菌。上世纪40年代,人类就曾从土壤中分离出链霉菌,使肺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要知道,土壤中的放线菌是一座生产抗生素的宝库。

人的肠道类似于土壤,肠道菌群的物种种类可达千种,菌群健康身体就健康。如果肠道出现菌群问题,身心很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肠道菌群由饮食决定,食物又源自土地,不妨说,健康身心源于土壤健康。

一位细心的茶农,在观察被台刈的茶树时发现,当茶树被台刈时,根系会逐渐萎缩,生长受到抑制。由于修剪带来伤口,使树液流失,营养消耗,根系对养分的需要一时得不到满足,由此萎缩。

根系与周边植物的关系也很密切。在茶园附近种上成片的经济作物,比如核桃等,茶与其他经济作物的根系就会出现拮抗作用,茶味常会出现涩感。

陆羽提到“上者生烂石”,因为这样的土壤矿物质多、茶树的生命力强大。茶中有许多知名的山头茶,比如普洱中的老班章,产地老班章村有深厚的红土壤;知名的曼松茶,产地的土壤多为风化的紫色石;而易武国有林的腐殖土下,多有金银矿物的力量;武夷岩茶中的老丛水仙,扎根在风化的砂岩砾岩之上;狮峰龙井扎根的石英砂与黄砂壤,给茶味带来了甘美与醇厚;凤凰单丛的古树或母树,生长在火山之地黑石之顶(故有乌岽之名);蒙顶山茶则孕育于风化的红色砂岩。好土壤加上茶树深长的根系,茶味就有韵,滋味饱满,甜度高、气韵显。

茶的出生地很重要,人们说原产地,其本质是提醒我们要保护好土壤,土壤如果被产量、被短期快速发展所裹挟而失去健康,数十年内难以恢复。

那么,另一方面,如果先天条件不好,还能有后天的主动性吗?我曾经喝到一款经由微生物肥料调节改良茶园制作的绍兴红茶,甘美可口,并且韵味深长。要知道,这款荼不是老树,茶园还在低海拔的平坝上。人们如何制作出既天然又有品质的肥料,使土壤富有活力,这是现代科学领域需要着力发展的方向。所谓的现代科学,是清晰抓住事物变化的本质并因应。

一些古老的跨国企业只做一件事,百年字号只专注某一领域,这是深耕的本意。茶树的根系深,干旱或者冻害不能轻易损伤它,企业或产业的发展也是这样。

像设计一艘要远航的船一样,制度预先设计好,各种要素则像有机的根系一样,在时空的深度与广度里,个体发挥创造力,因应变化,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扎根深处,汲取养分,从而枝繁叶茂。

上一篇:
下一篇: 茶博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