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以北,知天下大同
作者: 张楠
夏天来了,白日渐长,阳光耀眼,在一日日渐高的气温里,一心想去遥远的北方。关于北方,大同的名字几乎是跳出来的。因为那里的云冈石窟,是最后一处我尚未游览的中国四大石窟。
从我所居住的城市到大同,跨越6个省,行程2000公里,只差一个内蒙古就纵向穿越中国。不过,即便是如此遥远的距离也仍在现代交通朝行暮达的范围。
行李箱里备好了打算在北方喝的茶和适合冲泡的茶器,在东南沿海的朝阳里飞向天际,暮色垂下之前,在晚霞余晖的映照里站在了这座雁门关外的古城。鼻腔里没有了东南沿海潮湿温热的空气,取而代之的是干爽薄凉的气息。陌生的空气经由呼吸穿行于身体,这让我确信,大同在地理坐标上的遥远。
“北魏帝都”“辽金京华”“明清重镇”……大同,这座山西省的第二大城市,当古老的气息和异域般的塞外风情在此交汇之时,它的面纱也被逐渐揭开。
从北魏时期气势恢宏的云冈石窟到辽金时期的华严寺和善化寺,从神秘的佛道儒交融的悬空寺再到至今仍仙气缭绕的道教名山恒山,这座塞外之城将多民族的文化完美地杂糅到自己的血液中,造出了一个新的却毫无违和感的“天下大同”。
旅行网站上对大同概括性的介绍,恢弘而全面。而我走进它,期望从千年后我个人视角的单个切片里,对它有那么一些单薄的认识。
01
两座古寺的大同古城
风铎声声,一声一声奏响和鸣之韵;
斗拱朵朵,一朵一朵架起千年时光。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山西大同,历史上是两汉名郡、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也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933年,梁思成带领营造学社成员来到大同,以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为基础,对这座古城进行全方位的测绘与研究,借助翔实的调研笔记与生动的测绘手稿,将诸多藏于时光深处无人知的古建瑰宝记于纸上,《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由此问世。
来大同古城,一定要看两座寺,一座是华严寺,一座是善化寺。必须的理由很多,如果只要一个,那就是只有在这里才能一窥辽金建筑和佛像的精髓。隔着近一个世纪,漫步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时,梁思成当年的惊叹犹在耳边,“殿面阔九间,巍然压台上。”这是中国现存辽金佛寺中最大的殿堂,殿正脊上的琉璃鸱吻也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吻兽。
薄伽教藏殿内壁藏规制严谨,是中国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辽代壁藏。壁内佛坛上,满布辽代塑像三十一尊,其中尤以一尊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为最,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即便在现在的大同古城里,华严寺和善化寺的大雄宝殿依然算得上是最恢弘的建筑之一。可想而知,在它们刚建成之时的1500年前,在辽金时期的北魏都城里,它们是何等壮阔和威严的存在。
在采用了减柱法的大雄宝殿内驻足,礼佛空间高深空阔,干年的岁月仿若一瞬。在诸佛慈悲的注视下,身临其境在绝美的壁画中,从满殿神佛间,仿佛窥见了人们朴素又虔诚的精神寄托。信仰的力量穿透千年,展现于后世面前时,是丝毫不亚于当时的震慑和抚慰之力。
有人说华严寺山门和普光明殿的两副楹联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内耗,而我觉得即使未留意过楹联,即便对佛礼、对建筑都知之甚少,只要曾来过这里,就一定能体会到安然和宁静的力量。晨起,在古城就着咸奶茶吃一笼鲜香的牛羊肉烧麦,趁着尚未散去的清凉,在古城散步,像踏进深长的历史,每一步都让历史更生动。
02
云冈石窟里的文明印记
岁月无语,惟石能言。云冈石窟,中国的四大石窟群之一。1500多年前,北魏皇室主持营造的这座大型佛教石窟寺,不仅代表了公元五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还展现了吞吐万汇、兼纳远近的气魄。开放、包容、融合、自信、创新……一眼千年,世界在这里“大同”。
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这些精准的数据,因为云冈石窟本身跨越100多年的岁月,而显示出比数字本身大得多的份量。
1500多年前,四面八方的工匠齐聚这里,将那个热烈又动荡的年代雕刻在石窟里。云冈石窟59000余尊分为早中晚三期的造像,石刻风格的变化,展现了西来像法逐步中国化、世俗化的演变过程。中期是云冈造像活动的巅峰时代,多民族文化在这时发生着最绚烂的碰撞。晚期洞窟造像体现了民间性和随意性,有女子为丈夫祈福、父亲为儿子祈福等生动故事,充满人间情怀。
丝路漫漫,胡乐声声。从云冈石窟目前能够辨认的500多件乐器造像,今人难以想象在粗犷豪放的北魏时期,这样交汇杂糅的乐器组合到底能奏出怎样的音律?
在被誉为旷世佳作的第20窟露天大佛相对的广场上,有间别具特色的茶饮店。在店里坐着,与大佛远眺,点一杯店家主推的特色茶饮,搭一份颇具北魏风格的茶点“北魏羊羹”,怀想独属于云冈的历史。这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北魏史书,也是一条通往盛唐的路。
03
崖壁悬飞阁,半空现古刹
悬空寺,以其如临深渊的险峻而闻名于世。在北岳恒山的峡谷绝壁上,历经1400年风霜,这座北魏后期的寺庙依旧屹立不倒,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且珍贵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更是世界上现存建于悬崖上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十大危险建筑之一。
悬空寺布局总长32米,拥有楼阁殿宇共计40间,总体呈现“一院两楼”的架构。南北两侧,巍峨的三檐歇山顶高楼凌空而立,环廊三面合抱,六座殿阁交相辉映,栈道飞架,将各建筑紧密相连,形成一幅错落有致的空间组合。
远远望去,整座寺庙镶嵌在万仞峭壁之间,却又凌空欲飞,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沿着紧贴崖壁的栈道行走,体验脚下深谷的震撼,感受头顶危岩的压迫,让人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与勇气。
诗仙李白游览后,都感觉词穷,只留下“壮观”二字,还故意在“壮”字上加了一点,以示内心的震撼。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赞叹其为“天下巨观”。
寻一棵杏儿树,与悬空寺对坐,冲一壶淡茶。盛夏六月,峡谷的风尚轻微凉,树上的杏儿也未黄。思索着,1400年前的人们是在什么的情况下,以怎样的意志和信念,凿穿岩壁,空中搭木建屋,又是怎样在山崖之上一日日诵经、拜会、修身、度人?
04
中国古代木建筑之最
“这座塔真是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梁思成先生见到木塔,震惊得说不出话,只觉恍如隔世,仿佛穿越回千年。
应县木塔,又称释迦塔,属山西朔州,却是大同游览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处。它是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唯一一座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国家文物局对释迦塔的评价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最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最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的1056年,高67.31米高,相当于今天的20层楼高。立于木塔之下,没有人会被如此壮阔的木建筑而震撼。那是968年前,在没有现代设备,没有钢筋混凝土的辽代,古人用一双双手,一块块木头,不用一颗钉子就建起的木塔。
近千年来,风吹雨打、日光暴晒,无数次地震,各种战乱,木塔竟能一次次闯关,奇迹般地保存下来。石阶上的角兽都风化了,而木塔仍屹立不倒。
一个伟大的建筑,只能诞生在一个辉煌的时代。契丹族建立起的辽国,在萧太后时代迅速进入封建社会,拥有辽阔的疆土和殷实的国力。为巩固统治,崇尚佛教,接纳了被中原灭佛政策驱逐的佛门高僧能人,网罗了第一流的建筑人才。萧太后为辽代打下坚实根基,才支撑了应县木塔这样一个宏大的建筑伟业。
当你站在塔底仰望,一丛一丛的斗拱,宛如佛陀的莲台,在天际层层绽放,神圣恢弘得让人跪服。梁思成曾为应县木塔撰文:后来我发现,那是“长明灯”,自九百年前日日夜夜地亮到如今。
但毕竟饱经沧桑,木塔早已发生倾斜,其中一根柱子倾斜已达12度,现在仍以平均每年2毫米的速度继续倾斜。目前,一层以上已经不对游客开放。如此,我们多少能体会一些,梁思成先生当时的心境:“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应县木塔,且看且珍惜。
结语
游走山西,如饮一杯岁月陈酿中的隽永而醇香的茶。当千年不变的余晖又一次为木塔染成金色时,我明显感受到一阵袭来的忧伤。我明白这忧伤,这些风尘仆仆的建筑是求之不得的馈赠,它们屹立在时间里,无边无际,无可逃脱,要的是千山万水、百岁千年的代价。
责任编辑/张楠 美术编辑/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