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草茶的饮用方式?

作者: 周重林

宋代草茶的饮用方式?0

潜心研究茶学近20年,著有多部畅销茶学著作,代表怍有《茶叶战争》、《茶之基本》。茶文章八选全国高考,各地会考、联考。周重林长于把茶文化放八人类思想史中体察,研究具有独创性魅力。

苏轼的《赠包安静先生茶二首》,可谓是一首写日注(铸)茶的赞歌,一首不够,便再来一首。苏轼在自注里说,偶然在寺院遇到故人烹日铸茶,饮后发现非常滋养自己的诗腹,还驱赶了睡意,他便把自己的三十片建安茶,都送给了包安静,希望他也受到茶的滋养。

赠包安静先生茶二首

其一

偶谒大中精蓝中,遇故人烹日注茶,果不虚示,故诗以记之。

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

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

其二

昨日点日注茶极佳,故以此复之。

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

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

欧阳修在品茗方面是行家,他说两浙之茶,以日铸茶第一。钱时霖在《历代茶诗集成·宋金卷》里统计,宋金之际,诗人写到日铸的茶诗有20余首,不要觉得少了,排在前面的仅仅有顾渚茶、双井茶而已。

到了宋代,各地名茶多了起来,有蒙顶茶、修仁茶、扬州贡茶、焦坑茶、武夷茶、十二雷茶、垂云茶、卧龙茶、丁坑茶、白云茶、桃花茶、宝云茶、剡山茶、乌石茶、乳洞茶、碧霄峰茗、真如茶、岳麓茶、瀑布岭仙茶、安乐茶、小龙茶、莲心茶、庐山茶、黄龙茶、上封茶、桂隐茶、金地茶、西庵茶、花坞茶、金墺茶、松溪茶等。

欧阳修老家的双井茶,得益于他的卖力推广,在宋代名气大涨,咏叹诗多达60多首,席卷了他的茶友圈,梅尧臣、苏轼、黄庭坚等名土纷纷加入。

日铸茶是草茶,就是不研膏不紧压的散茶,相当于今天未精加工的毛茶。把草茶放在茶臼里捣碎,再放进茶磨里磨成茶粉。煎茶是直接把茶粉丢进锅里煮,点茶则是把茶粉放到茶盏里点,需要像茶筅这样专业的道具,所以说点茶要麻烦一些,有些人就不喜欢。

草茶的点饮方式,黄庭坚在《山谷集》“答王子厚书·四”中写得非常详细:

当以芦布作巾,裹厚垍(jì)盏一只,置茶其中,每用手顷之,尽筛去白毛,并简去茶子,乃硙之,则茶色味皆胜也。点时净濯瓶,注甘冷泉,热火煮盘,火劦盏,令热汤才沸,即点,草茶劣,不比建溪,须用熟沸汤也。往尝作建溪茶,曲不审见之否,或未见后,当寄也。

因为宋代流行点茶,许多人就以为宋代没有散茶。到了明代,朱元璋废团为散,大家又以为团茶没了。其实团茶一直都在民间存在,而且紧压茶在云南、四川、陕西这样的边疆地区,还是主要形态。茶包装多形态并存的现象,从唐宋一直贯穿到现在,这是我们研究茶史尤其要注意的。

欧阳修《归田录》里讲:“腊茶出于建剑,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自景祜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犹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

葛立方在《韵语阳秋·卷五》里说:“自建茶入贡,阳羡不复研膏,只谓之草茶而已。”研膏茶与草茶的地位,倒像人在朝与在野,所以张拭才说,“建茶如台阁胜士,草茶之佳者如草泽高人,各有风致,未易疵也。”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征榷五》中写道:“散茶有太湖、龙溪、次号、末号,出淮南;岳簏、草子、杨树、雨前、雨后出荆湖;清口出归州,茗子出江南,总十一名。江浙又有以上中下、第一至第五为号者。”草茶早些年没有纳入榷茶范围,后来数量大,离开所在区域销售都要收纳钱,草茶每引收钞二两二钱四分。

李焘《长编·卷二四》:“太平兴国八年十月庚寅,赐诸军校建茶有差;并赐诸军翦草茶,人一斤。”说起来,这种军中赐茶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晚清,在西藏,还有把茶当做军饷发放的。

黄儒在《品茶要录·后论》里,给出他茶学的专业意见:“昔陆羽者号为知茶,然羽之所知者,皆今之所谓草茶,何哉?如鸿渐所论,蒸芽并叶,畏流其膏,盖草茶味短而淡,故常恐去膏;建茶力厚而甘,故唯欲去膏。”

总结来说,在茶味方面,草茶淡,建茶厚。

上一篇: 外交与煎茶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