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列多项“世遗” 国茶国际“声量”渐大
作者: 杨巍
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国际上的“声量”越来越大,“国际茶日”的设立、茶叶及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农业遗产等项目申报“非遗”与“世遗”的成功,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高度自信。
2019年11月27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设立“国际茶日”,时间为每年5月21日,以赞美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这是以中国为主的产茶国家首次成功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
2020年5月21日,全球迎来首个“国际茶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国际茶日”系列活动致贺信。他指出,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很有意义。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国际茶日”的设立,有力助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也助推中国茶产业国际化发展。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由全国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组成,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及径山茶宴、赶茶场、白族三道茶、潮州工夫茶艺等相关习俗,阵容强大,令中国茶界为之振奋。
“申遗”成功的“大礼包”接二连三。2023年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以下简称景迈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其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早在成为“世遗”前的2012年,“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同年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同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涉茶项目,还有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2014)、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2022)。
就在景迈山申遗成功的次日,农业农村部也公布了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名单。安徽歙县梯地茶园系统、福建武夷岩茶文化系统、广西苍梧六堡茶文化系统等6个涉茶项目上榜。这些国家级重要农业遗产将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生力军”。截至2023年,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名单中的涉茶项目达22项,其中3项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名单。
此外,杭州西湖龙井、黄山太平猴魁、武夷岩茶等茶文化系统,本身也是世界遗产(文化遗产及自然与文化双世遗)的一部分。
兴于17世纪、以茶叶为大宗货物的中蒙俄间商贸大通道也启动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条被称为“世纪动脉”的“万里茶道”,于2019年3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围绕“申遗”,鄂、闽、赣、湘、豫、晋、冀、内蒙古等“万里茶道”沿线省区展开了一系列考古、梳理、研究与保护,致力于推动申遗进程。
同时,中国也进一步加强“万里茶道”保护和申遗的国际合作,通过与蒙、俄两国有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跨国联合申遗行动,深化与两国间的文明交流互鉴,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