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小余的大理茶客厅

作者: 程香

“95后”小余的大理茶客厅0

一场秋雨一场凉,慢热的夏天变成浪漫的秋天,长夏消去,凉秋渐来。

若问凉秋何处去,全年平均温度T5.0℃-25.0℃的云南大理,的确是理想之地。芭蕉树荫满地的午后,日斜阑干的黄昏,清蝉嚐嚐,疏桐流响。十月已至,不如,去有风的地方,去小余的大理茶客厅,喝杯功夫茶,遇见不一样的秋天……

人物简介

小余,本名蔡家恒,自号余一先生。1997年生于台湾高雄,曾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

喝茶十余年,二十岁就开始在茶行业浸泡,先后任职于广州《茶道新生活》杂志社、杭州茶香记电商公司、昆明茶叶进化论,担任内容编辑、视觉设计、产品策划、课程培训等工作,目前为大理“余一先生的茶客厅”主理人。

01/自幼随爷爷喝工夫茶的野生茶人

茶道:请简单介绍自己。

小余:一名野生茶人,非科班出生,不喜谈玄论道,不爱条条框框,注重本心,热爱生活,致力于推广茶文化在生活中的普及。

茶道:作为一个95后,与茶结缘是从何时开始的?

小余:与茶结缘起源于我的爷爷,爷爷是很传统的南方工夫茶文化的拥簇者。小时候时常看爷爷拉二胡、下棋、泡乌龙茶。茶具称不上精致,就是民间很朴实的那种,陶壶、白瓷杯,该有的却也都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台湾好像是一个茶文化很丰厚的地方,其实不然,在我看来,台湾茶文化有很明显的断层,我从小到大的生活中见过的喝茶人可能只有我爷爷。茶,成为文化断层的纽带,通过一杯茶,可以了解背后的风土人情以及中国传统文化。

茶道:后来又是出于何种原因决定将茶缘变为职业?

小余:大概在2012年,我在香港认识了一个四川朋友,那时候才接触到现在流行的茶道。在此之前,我喝过的茶大部分是台湾到处都有的手摇茶、便利店卖的瓶装茶,以及自制的冷泡茶。

那时候学喝茶的渠道并不多,主要就是通过淘宝买茶,然后通过微博等线上平台以及少量书籍来获取茶知识,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一个喝茶的同龄人。

从小我接受的教育是传统的儒学文科教育,家庭氛围也很重视文化。但文科生并不像工科那样有极强的专业对口性,文科生的特点就是什么都能干,但什么都一般。除去教师、公务员、编辑、记者这类职业,文科生的选择并不多。

在四川读大学,读了两年,觉得学不到什么实用的东西,就开始找工作。一开始选择了很喜欢看的《茶源地理》,也就是茶道新生活杂志社。很顺利,简历一投就过去了,搬到广州,开始了每天在珠江新城和城中村往返的生活。

2018年,听闻原本在“茶业复兴”的李扬老师自己开了一家公司,专门做熟茶,买来一喝,确实不一般,又发现在昆明有茶课,便决定去上课,后来就加入了“茶叶进化论”。

在“茶叶进化论”工作了4年,决定转换轨道,用另一种自己的方式拓展茶文化,在大理、成都、重庆之间考虑,最后选择了大理定居。

02/互联网平台就是一张全新的地图

茶道:聊聊大理茶客厅选址、改造的故事。

小余:一开始是计划在大理古城、大理大学等比较成熟的街区找临街铺面,后来咨询了在大理开店的朋友,意思是临街对茶叶店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抬高了成本。看着街上人很多,但走进店里来并消费的寥寥无几。

这两年诞生了很多小的茶空间,比如成都、重庆、上海、泉州等地,特点是都不在好找的地方,依靠线上宣传引流。其实互联网平台就是一张全新的地图,它改变了传统的街区模式。

后来因缘际会在大理古城旁边找到一个小院子,是以前当地村民自建的二层小别墅。大理白族家家户户几乎都有院子,而且会种树,这个院子里就种了一棵很大的枇杷树。不临街,在巷子里,但离交通干道很近,去古城也很方便。

茶道:在茶客厅的软装布置上,用到哪些巧思?

小余:软装部分不走低成本路线,桌子、椅子、柜子等,选用学古、景德镇本来两家的老木回收再造产品,搭配一些显年代感的老家具,共同营造出茶室的质感。

家具风格上,首先摈弃传统大茶桌、茶椅的风格,用美式绿皮沙发加老扶手椅搭建出主泡区的位置,光线采用仿古的磁州窑牡丹纹梅瓶台灯,整体呈现出美式老钱风的感觉,朴实、奢华而有质感,没有传统茶桌正襟危坐的感觉。

绿植是提升生活质感的一大关键,圆桌旁的角落引入了喜阴的幸福树,一些空余的角落也加入盆景或瓶花来营造茶室的氛围。外侧的厨房改造成了茶室,参考咖啡馆的风格,设计了一个吧台跟两个小圆桌,适合一两个人静静喝一壶焖泡茶。

03/茶客厅不仅仅是我个人的

茶道:如何定位自己的茶客厅?

小余:空间的定位其实是依据实际情况调整的,这跟区位、出品以及所在地区都有关系。目前来看,这里更像是一个会客厅,不只是我个人的,更是一些大理旅居人的交游场所。茶,你可以自己泡,也可以我泡,也可以用传家壶焖。目前我更重视人与人的交流,不像咖啡馆的出品模式,人跟人的关系不仅存在于饮品的交付。

茶道:与80后甚至70后主理人相比,95后主理的茶馆有哪些差异化?

小余:其实很多创新都是80后茶人带起来的,我所有的思路都是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上。对于茶空间来说,最重要的一定是茶品的品质,其它东西只是辅助呈现茶品的品质,所以对于茶品的呈现以及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茶空间环境好,但茶叶不行,实在很可惜。

茶道:在你看来,茶馆发展到今天,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节点?

小余:如果只是一个喝茶空间的话,在大理并不是刚需,因为大理的生活节奏和方式使得大理可能不太需要商业性的“第三空间”。

如果深耕在地化,可能会考虑举办茶会,但目的并不是喝茶,而是提供社交空间,通过茶室把不同的人链接起来。

04/去有风的地方,喝杯茶

茶道:在大理,生活方式与工作节奏是怎样的?

小余:大理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这里的商业水平不一定比一线城市低,在大理你能找到很多顶级的餐厅、茶空间、酒吧、咖啡馆、面包店、甜点铺、杂货铺,却只要很便宜的价格。这里能吃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菜系,甚至还有大理本地产的威士忌。

“大理现象”成为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在大理你能感觉到一种新的生活,只要你的东西足够好,好像一切皆有可能,因为投机取巧的东西在这里很难走通,毕竟这里聚集了很多重视生活品质的人。

茶道:如何看待“茶与松弛感”?

小余:任何带有仪式感的东西都可能让人在紧绷的社会工作中产生松弛感,因为有可追寻的仪轨就代表着确定性,在确定的环境里容易让人放松。

所以可以看到越是紧绷、压抑的社会环境里,比如日本、广州、上海等地,茶道以及类似的禅修都越来越受欢迎,而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里,比如云南、四川,喝茶反而越是一件随意的事。

如果抛开茶道不谈,喝茶本身也能让人放松,但这种放松有很多原因,可能是因为喝茶的环境、茶汤的口感、喝茶的氛围、泡茶的人,乃至是“去喝茶”这件事本身。

跳出茶的视角来看,这就像去餐厅吃美食或者去酒吧里喝酒一样,只是调节生活节奏的方式。

05/泡茶,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不要有

茶道:如何看待茶室里的情绪化表达?

小余:从设计角度来说,我尽可能不使用任何带有禅修元素的东西来装饰,我希望整体风格是欢快而自然的,而不是充满仪轨与教诲。

我很喜欢经典陶坊李尉文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泡茶,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不要有。”茶空间设计亦然,一个多余的东西都不要有,这样看起来就简洁、自然而且实用。

当你在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里喝茶,自然会感觉到放松,而物件的选择也都自带文化属性,比如竹子做的展架,你很容易就联想到四川的竹林,这是带有中国文化韵味的东西。

茶道:在你的观察里,大理茶室文化现状如何?全国来看呢?

小余:大理的茶空间很多,各种各样,开门的、不开门的都有。由于大理的环境很自然能让人心情放松,所以这里聚集了很多以身心灵为主题的茶道圈子,瑜伽、颂钵、中药、佛学、唱颂、素食等等,大部份都会加入茶。

这几年也开了一些新中式茶饮的店,不过很多主营业务并不是茶,而是空间、摄影或者建筑设计服务。也有一些纯茶空间,比如春里153、云下茶院等,这些属于真正喝茶的人能够待住的地方。

这几种类型基本也代表了目前中国茶空间的常见形态。总体来看,过往会所式的茶空间将逐渐变成开放式的平价茶空间,形态、模式越来越多元,但都是往普惠、亲民的方向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