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的历史与文化探幽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目前有明确文献记载的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历史在公元前2年。到了隋唐时期,汉传佛教进入鼎盛,并形成了八大宗,其中以禅宗流传最广。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茶史要比中国佛教史久远得多,如“茶界泰斗”张天福所说“中国茶史与中国文明史几乎同步”。但,禅与茶的相逢却如此相得益彰。
禅,梵语为禅那,指的是佛教修行中的禅定与禅悟。禅以空灵的智慧启迪人心,而茶则以其淡雅的清香平复心境。在禅的世界里,每一泡茶都承载着修行的意义,每一次的品茗都是一次内心的观照,它们的相遇并非偶然,之间的联系仿佛早已注定,只待有缘人静心体会,便能领悟其中蕴含的一味同心。
从寺庙中来,到俗世中去
文/大山深处
千古文脉承,悠悠中华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是最主要的三个思想流派,它们拥有各自独特的哲学体系和社会功能,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释即佛教,源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不断与本土文化融合,其中茶与佛教的结合,尤其是与禅宗的关联,造就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茶从寺庙中来,到俗世中去。
公元733年,即唐开元二十一年。这一年唐玄宗下诏,允许吏部根据候选人的才能品行随时选拔任用官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晋升程序。这一年,著名诗人张九龄被立为宰相。也正是在这一年,一位大才子刚出生却因为相貌丑陋竟被父母遗弃。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男大也是十八变,出生时丑陋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十八年后兴许能长成一个大帅哥,兴许还有卓越的才华。被父母遗弃是不幸的,但他又非常幸运地被一位寺院的禅师收养。有没长成帅哥无从考证,但绝对是才华出众。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著有《茶经》闻名于世,被尊为“茶圣”。
这位弃子就是陆羽,收养他的智积禅师在开元年间主持长安的西塔寺,被封为国师。陆羽在寺庙里跟着师傅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了煮茶。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寺院供茶是个普遍现象,智积禅师便是位品茶高手。据说他善于品茶,不但能鉴别所喝之茶,还能辨出沏茶用的水。
陆羽12岁离开寺院,后遍访全国茶区,写出了全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能够成为一代“茶圣”,与他年幼时在寺院里跟着师傅习茶、立志研究茶学息息相关。为什么寺院里会有如此浓厚的饮茶氛围呢?
在古代,寺庙往往建在深山之中,远离尘世的喧嚣。僧人们过着清苦的修行生活,需要一种能够提神醒脑、帮助他们在长时间的冥想中保持专注的饮品,茶正好满足了这些需求。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一些高僧大德就开始在寺庙中种植茶树,将茶作为供佛之物,同时僧人也开始饮茶。
最早是哪位高僧在寺院里植茶、饮茶,当下已难以考证,但根据记载,僧人最初饮茶始于魏晋时期。东晋有位高僧叫单道开,据传他“少怀隐遁之志,诵经四十余万言”,根据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茶苏,就是一种用茶和紫苏等调剂的饮料。
单道开在坐禅时饮茶,主要是为了提神、助修禅,这被广泛认为是茶最早走向佛门的因缘。
到了陆羽生活的唐代,寺院饮茶习惯是十分普遍。封演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在《封氏闻见录》中说:“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藏)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除了上文提到的降魔藏禅师,还有一位唐代高僧对寺院饮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就是福建长乐人百丈怀海禅师。唐中叶后,佛教旧教规与禅宗的发展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怀海大胆进行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为禅宗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而就在《百丈清规》中,正式把饮茶列入禅修项目,并有了奠茶(供奉佛祖菩萨及师祖之茶)、普茶(全寺僧众饮茶)、茶堂、施茶僧等专业名词。
到了宋代,寺庙常常举办大型茶宴,这种茶宴多在僧侣间进行,仪式上众僧围坐,由主持法师泡沏香茗,近侍献茶,僧客品茶后进行茶事评论、颂佛论经、谈事叙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寺院的茶礼日益完善,日常饮茶和待客方法不断规范,茶寮礼仪都有详细说明。
寺庙不仅是茶的消费者,更是茶的推广者。在古代,寺庙往往拥有大片的土地和茶园,僧人们精心种植、采摘、制作茶叶,使得茶叶的品质不断提高。同时,寺庙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僧人们在云游四方的过程中,将茶带到了各地,使得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此外,寺庙还经常举办茶会,邀请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前来品茶论道,进一步推广了茶文化。
宋代大诗人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着豁达的心境。他与许多寺院的僧人交往密切,常常在寺院中品茶参禅。苏轼曾经写了一首诗叫《游惠山》,其中写道:“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表达的就是对寺院茶的喜爱和赞美。原来惠山东麓早在南朝时就建有寺院,到了唐宋年间规模不断扩大,高僧众多,香火鼎盛,而那时寺院里已经普遍为香客提供了茶品。
寺院对于中国茶的对外推广也有巨大的历史贡献。比如说日本,奈良时期(公元710-784年)已将中国茶引入日本,但一直都不盛行。到了中国的南宋时期,荣西禅师两次来中国修习佛法,在这期间学习了中国的茶道。回到日本后,他把中国的饮茶风俗传播到日本,并在日本的寺院播种茶树,推广茶法。1191年他写成《吃茶养生记》,推崇茶的养生功效,推动了茶饮在日本的流行。
茶如果仅仅是一道饮品的话,还无法成就它在茶人心中的地位。在茶人心中,茶是值得敬仰的,茶有道;在僧人的心中,茶禅一味。皎然比陆羽大三岁,在文学上颇有造诣,现存470首诗,其中茶诗众多。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是第一位在诗文中明确提出“茶道”二字的茶人,亦被广泛誉为“茶道之祖”,与陆羽的“茶圣”交相辉映,而皎然就是一位大德高僧。他在与陆羽交往中共同倡导“以茶代酒”,不知道这种提法是不是他们的首创,但他们都为中华茶文化的普及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了宋代,又有两位禅师在茶史上彪炳千古。一位叫赵州从谂禅师,他是禅宗六祖惠能的第四代传人,据说他整整活了120岁。有僧来拜谒,他问来者:“曾到此间否?”答:“曾到。”从谂说:“吃茶去!”又有僧来,又问:“曾来此间否?”答:“未曾来。”从谂说:“吃茶去!”
历代关于“吃茶去”三个字所蕴含的禅机的解读众多,佛教学者赵朴初的解读最为到位——“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干百偈,不如吃茶去。”超然物外的禅意跃然纸上。
较从谂禅师迟100多年出生的圆悟克勤禅师,也是两宋时期一代禅门领袖,著有《碧岩录》《圆悟心要》,将禅文化推向顶峰。克勤禅师对茶有着偏执的热爱,他将修行与喝茶感悟相结合,最终悟出了禅意,即茶味与禅味是相通的,于是挥毫写下了影响深远的四个字——茶禅一味。
这幅墨宝被来华的日本僧人带回国,而后辗转到了一休宗纯手中。一休宗纯是日本室町时代中期临济宗禅僧,在中国他可谓家喻户晓,就是日本动画片里的一休哥的原型。
近代,众多学者对于克勤禅师手书“茶禅一味”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茶禅一味”的墨宝流传到一休宗纯手中更是无稽之谈。历史上,亦没有关于“茶禅一味”明确的文字记载,直到1905年,日本茶道学会创始人田中仙樵出版了《茶禅一味》一书,被认为是“茶禅一味”始见于文字的首例。
收藏家马未都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我想,茶禅一味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即通过喝茶品茗这种看似简单的生活方式,就可以通达禅宗的精髓,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平静。
其实,寺院作为宗教场所,不仅是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对于茶文化向民众的推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人墨客在寺院里与僧人们交流佛法、文学艺术等,常常留下优美的诗词歌赋,如唐代诗人王维曾在《酬黎居士淅川作》中写道:“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气味当共知,那能不携手。”描绘的就是在寺院中与友人一起品茶的情景。
佛教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慈悲,而茶文化注重品味、感悟和修身养性。两者在精神内涵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在寺院中,僧人们常常通过品茶来感悟佛法,将茶文化与佛教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禅茶文化。放下杂念,用心去感受茶叶的韵味,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这种禅茶文化不仅在寺院中广泛流传,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制茶高手出佛门
文/杨巍
都说“高手在民间”。红尘之外的佛门,就是高手云集的地方。
金庸武侠小说中,扫地僧、一灯大师、方证大师等都是武艺高强的神僧。
佛门中,亦是制茶高手辈出。许多名茶,皆出自名山名寺,如雅安甘露寺蒙山茶、苏州洞庭水月院碧螺春茶、杭州龙井寺龙井茶、余杭径山寺径山茶、庐山东林寺云雾茶、武夷山天心寺大红袍、鼓山涌泉寺半岩茶等等。
为何名山名寺出名茶?
饮茶之风起禅院
佛教传入中国前,茶就以药物、食材、饮品等多元形式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借由僧侣的生活,渐渐与茶发生了巧妙的关联。
东晋怀信和尚《释开门自镜录》:“使唤童仆,要水要茶。”另据《晋书》记载,敦煌人单道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修行,打坐时不畏寒暑,昼夜不眠,“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茶苏”,即加了紫苏(屠苏)的茶。
南北朝也是佛教盛兴的时代。南朝宋僧人释法瑶“饭所饮茶”,享寿七十九;豫章王刘子尚、新安王刘子鸾哥俩到安徽八公山拜访,僧人昙济用上等好茶招待。
茶之驱睡提神、镇静安定的作用,正是僧人们修行所需要的。于是,佛教中流行着这么一则传说:达摩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孰料一日竟沉沉睡去。醒后,他悔恨不已,竟割下自己那双不争气的眼皮,扔在地上。刚落地,眼皮就长成了茶树。他采叶冲饮,驱退睡魔,修成正果,成为中国禅宗初祖。
传说固然不可为信史,但茶的功用已为僧侣们所广泛接受与认可。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彻夜不眠,助消化,可抑性欲。
进入隋唐尤其中唐,作为本土化的佛教,禅宗大兴,起于佛寺禅院的饮茶之风也劲吹全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茶圣”陆羽是个孤儿,自幼在竟陵(今湖北天门市)龙盖寺长大,常为收养他的智积禅师煮茶。唐代有许多知茶爱茶的僧人,最有名的当数陆羽的挚友——诗僧皎然。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最早提出了“茶道”:“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禅宗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历代禅宗公案中,以茶“参话头”不在少数,如著名的赵州从谂“吃茶去”。以茶悟禅,以茶释禅,茶禅互参,茶禅一味。
饮茶亦是禅门制度的一部分。寺院内设“茶堂”“茶寮”,法堂内有“茶鼓”,负责煮茶献茶的僧人称“茶头”,布施茶水的僧人称“施茶僧”。每日佛前供奉茶汤称“奠茶”,按受戒年限先后饮茶称“戒腊茶”,请众僧饮茶称“普茶”。
禅林将日常与待客饮茶加以规范,即禅门清规。其中,唐代百丈怀海订立的《百丈清规》就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礼的有机结合。清规中的茶礼及禅宗思想,随茶东传日本、朝鲜半岛,深刻影响了日本茶道、韩国茶礼。
天下茶山僧占多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是唐代高僧百丈怀海倡导的农禅生活。运水搬柴、下田种地,怀海皆躬亲力行,自食其力。
这也从侧面折射出寺院“地主经济”的繁盛。对于寺院、僧侣而言,土地是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因此,自南北朝以来,寺院就占有土地,且多是良田。
除种粮外,南方地区的寺院还垦荒种茶,尤其是占据名山的寺院,具备植茶种茶的天然有利条件。
以武夷山为例,寺院田产大多是山场(茶园)。僧侣种茶、制茶,也经营茶叶,从中获利。从这一层面来说,僧侣带有明显的商人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