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印”象记
作者: 云泽林薮
和“号级茶”一样,在普洱茶发烧友心目中,“印级茶”也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印级茶,全称叫“印级圆茶”。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由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生产的普洱茶饼。外包装上,有八个红色“中”字,环绕一个“茶”字,因“茶”字颜色有红、绿、黄、蓝之分而得名。
仲秋时节,应老茶客陈华光先生之邀,普洱茶资深藏家、双陈普洱创始人陈永堂先生带来了珍藏在专业干仓的两款印级茶-1992年中茶蓝印和1996年大红印,与茶友们分享。在陈香陈韵中,感受云南乔木茶树的气息与岁月沉淀的滋味,令人“印”象深刻。
壹
1996年大红印
风华正茂“勐海味”
棉纸上,如星辰般散落着大小不一的孔洞,这是时间留下的斑驳印迹。饼面的宋体字,鲜艳的红,体现了国企的庄重大气。凑近鼻端,陈年的气息,从纸面透出。虽经紧压,条索仍清晰可辨,肥壮匀整,油润有光。
由于现场茶友有十多人,投茶量约18克,以350毫升紫砂壶冲泡,茶水比为1:20。润茶后,第1道茶,樟香显,并带有果蜜香。汤色呈金黄,入口醇和。
第2道起,樟香、果蜜香渐显,汤色转为栗黄。口感强劲,纵有苦涩带来的收敛感,却很协调。入喉,苦涩很快消失,回甘迅速。
汤色渐浓,呈现出透亮的栗红色,瑰丽的色泽,犹如红酒。尽管陈放了近30年,但,霸气的“勐海味”依旧,风华正茂。
“勐海味”最迷人之处在于樟木香、木质香及花蜜香交织的香气,入口浑厚强劲,苦涩协调且转化迅速,饮后满口甘甜,渗透喉底,给口腔带来清凉与舒润。
其实,这样的口感来自苦涩的“贡献”。苦涩,是茶香气、滋味及特质的“骨”。“茶圣”陆羽也说:“啜苦咽甘,茶也。”
陈永堂说,这款茶是1996年香港某百年老茶庄向中茶公司定制的普洱生茶饼,并非常规产品。而真正意义的“红印”只存在了十多年。
印级茶代表普洱的第二个时代。
红印是T953年中茶云南省公司西双版纳茶厂更名为勐海茶厂后生产的首批普洱圆茶,算得上“新中国第一批”。
因选料优质,红印面世后,深受欢迎,承载着几代人的美好回忆。而鲜明的红字,象征着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新中国。
20世纪70年代以后,迎来了普洱的第三个时代“七子级茶”了。
然而,老茶客们对红印情有独钟。我们手中的这杯红印就是来自“铁粉”的藏品。
“这款茶是中茶公司以勐海茶区乔木老树茶青为原料,对标(20世纪)60年代的大红印品质风格生产、供出口的名品老茶,再现了传统红印的口感风味。”
第5道开始,适当延长出汤时间。汤色艳丽,入口稠厚,绵滑细腻,“野韵”十足。饮后,满口生津甘甜,渗透喉底,沁凉爽润。
它的滋味与汤质,保持得很好,泡了近20冲,还是很饱满。苦涩渐弱,醇厚甘润。汤中有木质香,杯底是纯净细幽的花蜜香。
贰
1992年中茶蓝印圆茶
“霸道”的温柔
1996年大红印还意犹未尽,1992年中茶蓝印已经开泡。
同样,蓝印也是一款定制茶品。
据介绍,蓝印有两个版本:一款是销往台湾的“无纸版”,称为“无纸蓝印”;一款是外包棉纸的常规“中茶蓝印圆茶”,称为“大蓝印”。这两个版本的蓝印均由陈永堂从一位台商手上转让并收藏。
茶在藏家间的流转,使茶与人的故事不断续写。又借由分享,来到我们的面前。
32年的陈化,茶饼略有些松动,轻轻拆解,便发出了声响。以壶身高、壶壁厚的紫砂壶冲泡,除了能保温外,还能给芽叶的舒展提供充足的空间。银壶煮水,保证以足够的水温,将茶“唤醒”。
玻璃公道杯中,深栗红的茶汤,油亮玉润,闪着高贵华丽的光泽。第一口就让人倍觉惊艳:似樟香,似梅子香,又似杏仁香,多香交融于汤,丰富而饱满。滋味浓酽,醇厚甘甜,“内容”丰富饱满。
较之1996年大红印,参香更显,茶气猛烈,穿透力强,饮后腹背发暖出汗,浑身通透,维持着稳定的平衡。含在口中,汤质细腻,渗透洇润味蕾。喉底回甘生津之感,若涌泉般绵绵不绝。
“真正的好茶,自己会说话。”选料上,这款蓝印用的是易武野放乔木古树茶青,以“壮叶嫩梗”为主。
茶圈流行“班章为王,易武为后”之说,易武茶以“香扬水柔”为著称,然而,这款蓝印却是“霸道”的“王后”,刚中带柔,柔中带刚。
约三四道后,座中有茶友说额头后背发轻汗,皆言“茶气”劲猛,“穿透力强”“浑身通透”。
又接连泡了五六道,浓纯高扬的樟香仍萦于汤面。细啜回味,卅余载光阴,沉淀转化出蜜香陈韵。
这是无情的时间,留给我们最温情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