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茶韵 乌龙飘香
作者: 孙巧燕
金秋时节,叠翠流金,福建安溪铁观音秋茶迎来采制佳期。茶园漫山遍野,举目皆绿。茶农们腰挎竹篓,在茫茫茶海间忙碌穿梭,采摘秋茶。空气中氤氬着淡淡的茶香。
安溪是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乌龙茶之乡”。高山云雾出好茶。安溪居山近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常年云雾缭绕,为茶树提供了极佳的生长环境。除了安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茶农们世代相传的制茶技艺也是安溪铁观音成为名茶的重要原因。
铁观音为半发酵茶,其制作技艺吸收借鉴了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技艺特点,兼具红茶的醇厚与绿茶的清香。精品铁观音茶条卷曲,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为螺旋状,似蜻蜓头、青蛙腿。冲泡后茶汤色泽金黄剔透,滋味醇厚甘鲜,茶香浓而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一捧好的铁观音,要经历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阶段。
一年中,安溪铁观音的采摘主要分两季:谷雨至立夏采摘的为春茶,秋分至寒露采摘的为秋茶。茶农多在晴天的上午采摘新鲜茶叶(又叫茶青),此时采摘的茶叶品质最佳。
初制阶段主要有晒青、凉青、摇青、炒青等十道工序。晒青是指将茶青摊放在阳光下晾晒,多在傍晚时分进行。凉青是将晒好的茶青晾凉。这两个步骤的目的是使茶青适度失水,挥发其中的“青草气”。
摇青是制作铁观音最重要的一步。摇青,顾名思义,是指将茶青投入容器内,让其在容器摇动的过程中不断翻滚、碰撞、摩擦。头两次摇青为轻摇,避免茶青水分散失过多,使茶青慢慢“复活”;后三次摇青要摇得重,让茶青在外力作用下边缘受损,出现“绿叶红镶边”的奇特现象。摇好的茶青要静置发酵,让鲜叶的水分进一步流失,从而“唤醒”茶叶,形成铁观音独特的色、香、韵。
炒青是指将茶青放入锅中翻炒,通过高温杀青,抑制茶叶中酶的活性,控制茶青的发酵程度,激发茶青中的花果香。炒青后,再对茶青进行揉捻和反复的包揉、烘干,直至完成全部的初制工序,制成“毛茶”。“毛茶”还需经历筛分、捡剔等精制工序,才能成为“净茶”。
魏月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经历了铁观音从人工制茶到电制茶的过程。他表示,茶产业如今的发展离不开电能的可靠供应。就拿炒青来说,原来烧柴、烧煤难以控制火候,需要人全程盯着,稍不注意就容易制坏一锅茶,投入成本高,效率却低。现在,机械设备代替了人工,制茶进入“电气化”时代。在炒青、揉捻等关键环节,电力驱动的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设备能精准控制温度、时间、力度等参数。工人只需轻点屏幕,设定好机器的温度、时间、转动频率,便能制出好茶。茶叶的香气、色泽和营养成分也得到更好地保留。
魏月德所在的安溪岐山魏荫名茶有限公司上百年前是一个家庭式制茶作坊,如今则在可靠电能的助力下规模化生产铁观音。在该公司的生态茶园内,电力驱动的高科技设备随处可见。轻轻一按遥控器,自动化喷灌系统启动,数百亩茶园实现一键灌溉。茶园里的虫害防治系统采用声、光、电、生物干扰技术,实现茶树生长环境智能化管控。
茶园里的茶叶一经采摘,就立即被送往茶园另一侧的加工基地——无菌、无尘的高科技茶叶生产车间。有了它,铁观音既能大规模标准化稳定生产,也能实现小批量个性化一键定制。像这样的全电制茶生产线,安溪县有20余条。
为保障铁观音增产增收,每逢春茶、秋茶采制季,安溪县供电公司员工提前上门开展延伸服务,排查隐患,消除缺陷,在产茶乡镇实时跟踪茶企、茶叶合作社以及茶树种植的生产用电状况,为制茶用电保驾护航。
一叶兴,百业旺。围绕茶的种植与加工,安溪县的茶机械、茶包装、茶叶贸易、茶园旅游等配套产业也迅速发展。2023年,安溪县涉茶总产值高达362亿元。在可靠电、智慧电的助力下,安溪深山茶园里的嫩绿芽叶散发出缕缕茶香,飘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