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问禅寻半岩
作者: 左如
鼓山,是福州人都很熟悉的名胜。自古名山僧占多,鼓山也不例外。
被誉为“闽刹之冠”的鼓山涌泉寺,是福州五大禅宗丛林之一,也是历史名茶——鼓山半岩茶的原产地。
鼓山半岩茶自诞生之日起,就是“禅茶”。它最初由涌泉寺僧所制,为礼佛、普茶之用,曾应闽王之邀来鼓山的唐高僧扣冰古佛,还借茶启悟禅理,讽喻闽王,与同时期的赵州丛谂禅师“吃茶去”经典公案交相辉映。为此,当今涌泉寺方丈释普法赞曰:“北有赵州吃茶去,南有鼓山举杯时”。
鼓山半岩今何在?石鼓禅风一杯中。
壹·梅园里的古茶园
早在唐代,福州就是著名的茶区。陆羽《茶经·八之出》说:“茶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无不佳也。”蜡面茶、方山露芽是当时的名茶,也是贡茶。
天祐二年(905)唐哀帝诏书曰:“……福建一道,远在海隅,尚勤土贡……每年但供进腊面茶外,不要进橄榄子,永为常例。”有学者认为,腊面茶可能系用鼓山半岩茶制成。但,这只是猜测,较为可信的说法是:鼓山半岩茶的创制与闽王有关。
“闽王昔此置良图,凿开山谷成规模。”闽王王审知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入闽后,大兴佛教。908年,他拜神晏为国师,并在唐武宗灭佛时被毁的华严寺(始建于783年)旧址上修建新寺——国师馆,即今之涌泉寺。也来自茶乡的他(光州固始人,《茶经》:“淮南茶,光州上。”),重视农业。据《榕城考古略》:“相传闽王创寺时,人有罪谪居于此,使之种茶,以供香积。”
涌泉寺建在海拔455米处的山腰,周边土壤为酸性土或酸性砂页岩,加之温暖湿润的气候,茂密的植被及生态多样性,是茶树理想的生长环境。
茶正因产于半山腰而名“半岩茶”。又因茶树倚岩而生,这一树姿,福州方言称为“傍”(读音:bo),与“柏”谐音,故又称“柏岩茶”。
五代两宋时,鼓山半岩茶就以闻“茗”遐迩。“福州柏岩极佳。”(五代·毛文锡《茶谱》)《茶谱通考》:“建州之北苑先春、龙焙,福州之柏岩。”半岩茶与建州北苑贡茶齐名。明代,鼓山半岩茶更负盛名。明·谢肇痔淛《五杂俎》记:“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芥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而吾闽武夷、清源、鼓山三种,可与角胜。”
清·周亮工《闽小记·鼓山茶》也说:“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
虽被文人雅士品赏的溢美之词所包围,却难抵岁月沧桑的洪流,被榛莽与时间的尘埃所覆盖遮蔽。2010年,鼓岭管委会在开发舍利窟、芙蓉溪一带的梅里景区时,让昔日的古茶园得以重现于世。
这是一处坡地,周遭皆为梅林,少有阳光直射。六丛树龄逾百年的古茶树,散生于岩石缝隙间。其枝干细瘦虬曲,叶片细小茂密,若无提醒,看起来就跟杂树一样。
距离古茶园不远的“吸江兰若”,昔日也曾是茶园的一部分。清·魏杰《吸江兰若废址》:“一名舍利窟,俗呼笊篱窟。”《榕城考古略》亦称:“舍利窟,一名茶园,俗讹为笊篱窟,在香炉峰前。”
如今,茶园早已被梅林所代替,成为赏梅胜地。在吸江兰若中,汲甘泉,瀹半岩茶,近可赏梅闻香,远可望山眺江,惬意非常。
贰·扣冰古佛的茶叙
闽国第三任国君王延钧承续了乃父崇佛的传统。公元928年,他延请神晏的弟子、武夷山天心寺的高僧——扣冰古佛到福州,拜为国师。
他与古佛进行了一场茶叙,此间的机锋转语,遂成“南方版”的“吃茶去”经典公案。
据《五灯会元》记载:“闽王躬迎入城,馆于府沼之水亭。方啜茶,提起橐子曰:‘大王会么?’王曰:‘不会。’师曰:‘人王法王各自照了。’”
这则公案中,古佛借着同闽王啜茶的机会,阐发禅理。“人王”为闽王,“法王”是古佛,境界各不相同。扣冰的机锋正是“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妙法莲华经》)的自性流露。
古佛,法名释藻光,武夷山吴屯乡人。据传其母梦辟支佛感孕而生,又因其“夏则衣楮,冬则扣冰而浴”而被称为扣冰古佛。在山心庵(即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因“天心明月”开悟,成为一代高僧。
古佛晚年在涌泉寺弘法,圆寂于涌泉寺,般若庵下方的天镜岩建有扣冰禅院和扣冰古佛舍利林塔。
这桩“禅茶”公案,流传深远,明人徐㭿有《鼓山寺施茶疏》赞颂:
“……借水澄心,即茶演法。涤随眠于九结,破昏滞于十缠。于是待蛰雷于鹿苑野中,声消北苑;采灵芽于鹫峰顶上,气靡蒙山。依马鸣龙树制造之方,得地藏清凉烹煎之旨。焙之以三昧火,碾之以无碍轮,煮之以方便销,贮之以甘露碗。玉雪飞时,香遍阎浮国土,白云生处,光摇紫极楼台。非关陆羽之家风,压倒赵州之手段……法是茶,茶是法,尽十方世界是个真心;醒即梦,梦即醒,转入识众生即成正觉。如斯煎点,利益何穷。更欲称扬,听末后句。龙团施满恒沙界,永祝龙图忆万春。”
——清·乾隆《鼓山志·艺文》
涌泉寺与古佛开悟的天心寺还有一段茶缘。
涌泉寺地藏殿前,立有一块清同治十二年(公元侣73年)立的石碑。尽管光线幽暗,但碑左侧上刻的一行字令人眼前一亮:“十二年取回崇安县天心岩茶山心池大和尚买朴头丘中侧内一亩二分茶田。”
碑文反映了一个事实:天心寺曾是涌泉寺的廨院,涌泉寺对天心寺的茶园山场具所有权。至于文中提到的“朴头丘”位于何处,至今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处山场在天心岩。1899年,涌泉寺高僧德容任天心寺住持。他大兴土木,广增庙宇,天心寺由此鼎盛。
曾有人据此提出“武夷岩茶(大红袍)源于鼓山半岩茶”之论,实属博眼球的“标题党”。
叁·鼓山的茶禅家风
古茶园遗址被发现后,涌泉寺廨院般若苑当家师性宏法师发心恢复鼓山半岩茶这一历史名茶,再现曇昔荣光。
除发掘遗址、整理古茶树外,她还尝试制作半岩茶。由于产量十分有限,位于喝水岩对面的近40亩水晶山茶园现已辟作半岩茶原料基地。这片茶园的茶树也不“年轻”,平均树龄超过50年,还有一些百年古树。
为确保茶叶品质,普法大和尚还邀请茶叶专家、制茶师傅上山指导,分别以闽北乌龙茶、红茶的制法来制作,让爱茶人们皆有缘一品鼓山半岩茶的千年芳华。
特别是红茶,花果香馥郁,滋味醇厚甘美,且耐泡,徐徐啜之,不禁心生欢喜。是茶喜,亦是法喜。
巍巍鼓山,处处有茶香,处处有禅意。
漫漫登山古道,游人如织。过半山亭,再上500多级台阶,可见一茶亭畔于山崖。亭如其名,也因附近曾有茶园而得名。
涌泉寺山门左侧,沿斜坡的羊肠小径下行约300米,有一座五贤祠。祠由清代名士魏杰于1855年修建,门额与厅堂正上方的“桃岩精舍”亦均为魏杰手书。祠中供奉着曹学俭、徐慟、徐煺、林弘衍、谢肇浏等五位明末清初福州文坛名士的灵位。他们博学多才,忠直耿介,都曾出资整修涌泉寺,并与当年的住持释元贤往来甚密。
当我看到曹学俭、徐火勃、谢肇測这几个熟悉的名字时,脑海里就会自动链接到他们所著的茶书:曹学俭的《茶谱》,徐火勃的《茗谭》《茶考》,谢肇淛的《五杂俎,物部》等皆是明代的重要茶典。在他们的笔下,也都有吟咏鼓山半岩茶及涌泉寺僧啜茗的诗作。
“普茶从香积。喃喃梵呗声。”涌泉古刹中,普茶的家风流传千年。除以茶礼佛、日常饮茶外,据T934年鼓山涌泉寺第130任住持释虚云订立的清规,在元旦(正月初一)、正月初二、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送灶(十二月廿三)、除夕(十二月三十)等节日都要普茶。
清茗清心,亦净心静心,于啜茗回味中,参透了悟。普法大和尚称之为“啜茶三昧”,喝茶,也是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