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烹阳水,赋茶以“活”
作者: 闻彦
在茶的世界里,每一滴水的沸腾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艺术。茶滋与水,水藉于器,老茶人常说:“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此言非虚,八分茶遇十分水可达满分,而八分水试十分茶则只得八分。如今,借由一场“煮水之趣”茶会,以2005年武夷水仙陈茶为媒,探讨砂铫、银壶、电水壶煮水泡茶的差异,以及炭火、煮水器对茶汤风味的影响。
01/松风蟹眼,候汤之趣
2005年水仙陈茶,条索紧结卷曲,颜色乌褐,透着岁月赋予的沉稳色泽。闻干茶,一股陈韵与淡淡的兰花香交织,这是陈年水仙独有的香气,既有时间的痕迹,又不失水仙本身的清新雅致。接下来,一桌茶友分别对比砂铫、银壶、电水壶三种煮水器具在泡茶过程中的独特之处。
古人煮水时,总爱静静地聆听那水沸之声,称之为“松风”。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详细描述了水沸的三个阶段:“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过了三沸,水就煮得过老,不宜用来冲茶。明代的茶人、学者许次纾在《茶疏》中也提到:“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
这些古人的经验总结,至今仍对我们泡茶煮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煮水时要急火猛烧,待水煮到纯熟即可,切勿文火慢煮,久沸再用。当气泡在水中翻滚,犹如蟹眼般泛起时,便是火候恰到好处的象征。煮水看似简单,实则极讲究。要煮好泡茶用水,须在煮水过程中不致染上异味,并掌握火候,分辨水沸程度。
02/砂铫激“活”,透而醇厚
砂铫,作为冲泡传统工夫茶的重要器具,以其独特的透气性和保温性能著称。潮汕砂铫一部分是手工拉坯制作,纯天然,不上釉水;其次,“水挂砂则甜”泥料含砂越多,透气性越好,煮出来的水甘甜,具有活性,能有效激发茶香,泡茶口感更佳;最后,砂铫壶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会跳盖,跳盖的声音,很治愈,有诗意。因为制作砂铫整体用的是薄胎工艺,拿在手上,也比较轻,不厚重,烧水也快。
砂铫底部为内陷弧形面设计,有利于热能穿透,提高水煮滚效率,同时保持水温稳定。在煮水过程中,炭火的香气能透过砂铫融入水中,使水质更加甘甜、鲜活,泡出的茶口感也更加醇厚。
砂铫的保温性能优异,使得水温能够长时间保持在适宜泡茶的范围内,让茶叶得以充分展开,释放出更多的香气和滋味。因此,用砂铫煮水泡出的水仙陈茶,其香气和口感都显得尤为丰富和层次分明。笔者发现活火煮的水泡茶,确实会更容易发香,水更活更细腻,也更有穿透力。
正如苏东坡云“活水仍须活火煎”,那么,其缘由一个“活”字,炭火的穿透力强,致使水的活性好,其润度、滑度、甘度好,终显水之真味、全茶之真味,成水之功也。
03/银壶软水,滑如丝绢
相比“砂之土,瓷之脆,铁之锈”,古人认为银是唯一洁净无味、净水无菌、养生的净器。用银壶煮水时,能够释放出微量的银离子,这些银离子具有一定杀菌作用,能够净化水质,使水质变得更加纯净、柔软。古人称之为“若绢水”,形容其柔薄爽滑如丝绢。
银壶煮出的水,口感清甜可口,喉韵细腻顺滑。用其泡岩茶、红茶、乌龙茶等,茶味尤为香甜。银壶不吸茶香,不沾染异味,冲出的水在泡水仙陈茶时,让茶叶的本色和香气得到了更好的展现,茶汤清澈透亮,温顺绵长。
相比砂铫和银壶,电水壶的优势似乎仅存于便捷之选。在水质表现力和泡茶出汤口感上,电水壶相对较弱。对于追求极致品茶体验的茶友来说,电水壶或许不是最佳选择。
04/炭生阳水,调理体质
茶,不论其性温、中、寒,皆为阴滋之物,须以阳火冲和之,否则“久积为其累也”。特别是生普洱、轻焙火的乌龙茶和绿茶,这种影响更明显。
说到火,它还有阴阳之分。现在人们说的阴火,就是用电炉烧的水。在中医理论中,阳火是宝贵的能量来源,而炭火正是阳火的代表。炭火的阳气旺盛,有助于补充身体所需的阳气,改善脾胃运化,还能排湿排寒,缓解下焦寒气。特别是对于那些身体亚健康、有湿寒问题或者需要扶阳的人群来说,用炭火煮水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与电壶烧水不同,炭火煮出的水细腻,能彻底将水中的大分子震荡分解为小分子,具有更强的活性和渗透性,能够很好地被人体吸收。这种阳气的补充,不仅有助于提升人体的免疫力,还能抵御外邪的侵袭。特别是在寒冷的冬日里,围炉煮水、煮茶,既是一种温暖的享受,也是一种健康的养生方式。每次生炭火时,都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温暖的力量直达心底。
阳火的温暖,以一种惬意的方式唤醒身心,缓缓展开,深入骨髓。闲暇之际,点燃炭火,煮沸清泉,邀三两知己,共赴这场味蕾的盛宴,何其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