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初茶栽培地探访记(上)

作者: 沈纯道

日本最初茶栽培地探访记(上)0

日本临济宗初祖荣西禅师(公元1141-1215年),被称为“日本茶祖”。

关于荣西禅师最初栽培茶树的背振山石上坊,之前只是在一些文献中看到记载,但一直查询不到茶人实地考证的记录,也不知道石上坊遗迹现在的状况,或许早已荡然无存。

本着“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的想法,我于2024年仲夏终于踏上了寻访背振山石上坊的路程。

NO.01

走入背振山

据福冈市博物馆“背振山的历史与文化”披露:在日本镰仓时代后期制作的名为“背振山灵验”的宴曲中唱道:从西遥远松浦瀉,可以看到围绕笛崎松和矶路的志贺岛,山上可以远望玄界滩沿岸的风景。从玄界滩可以看到背振山,对于进入博多湾的船只来说这是一个标志,这里曾经聚集了渡海到中国求学求法的众多信仰者。相传随遣唐使同行的空海、最澄、圆仁、圆珍,以及平安时代末期两次入宋的荣西等许多日本僧侣都进入过背振山,以祈求航海安全。

背振山曾经是日本天台密教的重镇,一度十分繁荣昌盛。灵仙寺是这一带众多寺坊的总寺号,如同真言宗高野山上的金刚峰寺,灵仙寺的下院以“坊”命名,我们要去探访的“石上坊”就是其中之一,全山最盛时号称共有“干坊”。在背振山上立有一根木柱,上面写着“背振千坊岩万坊英彦山三千八百坊”,就是传说最多时这一带共有3800坊,可见这座天台圣山昔日的盛景。背振山也是灵仙寺的山号,根据千坊所处的位置分为上宫、中宫和下宫。室町至战国时代,由于战火频发,这里的寺宇几乎全部废弃。明治初期后,山名曾被改为“上宫岳”“御岳”和“弁才岳”。

车开在崎岖山路上,随着导航经过一座高架桥后,下桥就是左右分叉的丁字路口。指示牌显示,通往石上坊需要向右拐弯。此时,山路已经明显变窄,右边的路口已被封住,车无法再行驶了,但距离石上坊还有三公里,如果步行的话大约需要一小时。问题是这里不能停车,来回两小时,车可能就被拖走了,况且山里路况不清楚,进山容易出山难。看来只能退回到吉野里町的道驿,去打听一下是否还有其他上山的路径。

吉野里町道驿修建得还算气派,道驿上写的“千坊馆”的名称就是来自背振山上的“千坊”之称,广场上有一个环形溪水汲水处,许多附近的居民提着大大小小的水瓶在这里依次排队接水,想必这里的山泉水十分清澈与甘甜,可谓一方好水滋养着一方好茶。道驿的商店里有当地限定出售的“荣西茶”和“荣西”牌的茶饮,表明这里与荣西禅师的渊源十分深厚,吉野里町的山民至今还受惠于荣西禅师的遗德。

向商店里的大妈询问去石上坊的山路,她们马上警觉起来,其中一位说“上山的路已经封闭,沿途有许多塌方和落枝,十分危险。我不能告诉你们,万一出了事故我们无法承担责任。”这时的我们也是十分犹豫,车船劳顿,好不容易到了山前,却不能进山看一眼。于是,我们决定先吃午饭,在店里买些东西吃,或许当我们从过路游客变身为堂吃顾客后,店员对于我们的请求会有不同礼遇。

于是,我们在商店里买了面包和饮料,以及当地产的大葡萄,在入店口一旁的桌子上用午餐。结束用餐后,又往车上搬了一箱“当地限定”的荣西茶饮。再次询问上山路线时,刚才这位大妈终于找来笔和纸,给我们手绘了一张上山的路线图,画完之后还带我们走到门外,指着前山接近山峰处的一片开垦地说:“石上坊就在这里,附近有一个茶园,找到茶园跟着指示牌走就可以找到了。”

获得如此重要的信息和指导,我们连忙谢过大妈,准备上路。大妈却再三关照:“开车上山一定要小心,要避开落枝和山石,出了问题要自己负责,不要说我们让你们上去的!”我们心领神会,她指的是另外一条山路,要穿过一个隧道,出隧道后马上右拐就可以一路开到灵仙寺附近。

NO.02

走进灵仙寺

出了隧道,经过一座桥,右边的道路又被封了起来,只留出一条车行道的缺口。前面有一辆车,看到封路的警示牌,就倒车离开了。我们因为有了大妈的手绘线路图,判断就是要从这个缺口往深山里行驶。

山路越开越狭窄,两边的杉树挺拔林立,路上不时有落枝横道,我们只能十分小心地慢行,在有分岔的路口就拿出大妈手绘的地图分析与判断前行的方向。在一个较大的路口附近,有伐木工人在作业,负责照看路况的大叔穿着黄色的马甲,手持白色的小旗。我们开始担心他会拦住我们继续前往,当我们向他询问石上坊的位置时,他却十分友好地向我们指明了方向。在深山老林,一个善意的指点,顿时给了我们新的希望。

之后的山路更窄,只能通过一辆车,如果对面有来车,已经无法找到会车的地方了。路面上的落叶腐烂后长出了薄薄的苔藓,有些湿滑,必须慢慢驶过这样的路段,速度过快车辆容易打滑。车道的一边就是悬崖,虽然有高大粗壮的杉树阻挡,但还是担心车辆会侧向一边。

车行十分钟左右,看到一块“灵仙寺迹距离70米”的牌子,注意到前方路面不整,我们就决定在此停车,步行前往。走过70米,需要往下走几十级台阶。台阶口缘是用杉木横卧而成,在湿润的山间已经长出一层层绿苔,相当湿滑,需要拉着扶手慢慢下行。沿途看到了一些“山岳佛教圣地灵仙寺”“乙护法堂”“坂本咔”“蛤水道,蛤岳”以及“灵仙寺迹森林浴步道(日本茶树栽培发祥之地)”的指示牌。

走了十多分钟,我们先在“水上坊”附近小憩,一块“灵水与水上坊迹”的牌子上写着:灵水和水上坊遗址是附近唯一的涌泉水源,旁边有刻着金刚界大日如来梵文“摩”字的石牌。这一带被认为是背振山中宫灵仙寺水上坊的遗迹,有一座三米乘四米的基石建筑遗迹,说明这里曾有一座废寺,旁边还有江户时代天和、享保年号的法华经供奉纪念塔,以及文政年号的信女供养塔等。走在这样的山间小径上,可以深切感受到当年在此结庵的修行者的不容易。

背振山是位于九州福冈县和佐贺县之间的一座山,海拔达到1054.6米,是日本三百名山之一。据山根泰志撰写的“梦幻之国境线:广濑文库《背振山堺图》与周边”考察分析,当时的背振山上宫有山顶宫,中宫有灵仙寺,下宫有修学院。现在,背振山上宫有背振神社,山顶保留有上宫弁财天和航空自卫队的雷达网站。下宫的修学院起源于1300多年前的飞鸟时代末期,和铜二年(公元709年)湛誉上人开辟背振山道场,逐渐形成以中宫灵仙寺为中心的“背振千坊”的山岳佛教圣地。庆长五年(公元1600年),在锅岛直茂公(佐贺藩祖)的帮助下,下宫的积翠寺得到复兴,京都的曼殊院门迹(皇族)正式授予“修学院”院号。因此,积翠寺被称为修学院,背振山的中心也从中宫的灵仙寺转移到下宫的修学院。

中宫的灵仙寺现存的建筑物只有建于1852年的乙护法堂一栋,处在标高500米的山腰上,附近散落有一些建筑遗迹、经冢、墓塔等。经冢群以平安时代后期为主体,1986年7月土砂崩塌时发现了一件收纳18卷纸本经的铜制经筒。经筒为铸铜4层积上式,高34.7厘米,这个经筒被推定为12世纪前半期的作品,现藏于佐贺县立博物馆。

(未完待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