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全球茶叶高货往事
作者: 曾园翻开《宜红简史》,读者会感觉这是一本充满数字和报表的大型资料书。不过,如果仔细阅读了陈宗懋院士的序,你就明白此书不只是一面展现过去的后视镜,在今天全球茶文化繁荣之际,它打开了一个大大的新窗口,从此窗望去,新路宽阔,前景明朗。
红茶诞生在明末清初,这并非茶文化大放异彩的时段,但恰好赶上了中国经济的鼎盛期——乾隆年间中国GDP一度跃居全球第一,广州十三行茶叶销售最多的时候占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九十多,一度掏空了俄国与英国国库的白银。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茶叶出口因工艺、标准与融资问题被印度、日本超越。但较少为人所知的是,光绪朝之后,中国茶行业在工艺、品质与融资方面再度发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宜红赶上了这波行情。
不过,在茶叶历史中,宜红虽与祁红、滇红名列三大工夫红茶之一,却是最扑朔迷离的一种,众说纷纭,但很多说法其实并无依据。陈院士认为,“宜红茶诞生的时间,宜红茶鼎盛时期对外输出的数量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并不在于宜红茶发展历程本身多么复杂,而在于很少有人就此展开系统性深入研究。”
仔细辨析《宜红简史》遍布的数字图表,仿佛今天证券交易所幕墙上不停闪烁明灭的行情。你会发现,宜红在国际化大生产之中,曾是全球经济脉动中的强音。
在第七章《宜昌红茶的对外贸易》中,我们能看到1877年至1941年最大茶叶市场中汉口红茶的销售情况。T898年,宜昌茶已经卖到每担65两银子的高价。英国宝顺洋行的《茶报》、江汉关税务司穆尔黑德的报告、日人水野幸吉的文章等对此都有相关记录。1933年7月16日,《新闻报》记载,“宜昌高庄开盘115元。”《申报》7月24日记载,两湖红茶滞销,洋行惯开40元,但“宜昌货开110元。”
此类记载茶界以往闻所未闻,但在此书中不胜枚举。
在上海,宜红的销售同样不可小觑。1923年,《银行周报》记载,“宜昌茶……开盘70-74两,此路货源不多,市面尤俏。”1927年记载,“宜昌首堆红茶样箱抵埠,英商定价90两……此宗行情令人万想不到。”可见宜红被争相抢购的情形震动了上海茶叶市场。T928年上海行情疲软,市盘只“宜昌茶略坚”。1929年行情大好,但未必家家都能挣钱,“独宜昌红茶,大获厚利。”这并非偶然,宜红受到全球茶商追捧,只因为宜红“实出产尖嫩,加特别改良制造。”茶商敬告其他业者“留心学法,可操必胜之权。”宜红价高的秘密在于品质超群。1930年行情又跌,申报记载“祁红宁红完全无人间及,惟宜昌红茶天祥洋行买进200余箱,价开70两。”1931年,宜昌红茶在上海卖出了史无前例的196两的罕见高价。1934年行情不好,《申报》在《红茶畅销绿茶滞销》一文中记载,“宜昌高庄货,顶盘开出115元。”
这些塑造宜红真实面貌的数字来之不易。在以往的记载中宜红的销售状况只是抽象概念。吴觉农、范和钧著《中国茶业问题》记述:“关于产区之分划,我国茶叶已有自然界限。如出口高级红茶计分两区,一为湖北之宜昌,二为安徽之祁门、至德及江西之浮梁三县。”宜红、祁红、宁红曾并称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滇红崛起后,与宜红、祁红鼎足而三。鄂西山民曾以最执拗的方式应对急速动荡的世界经济浪潮——片茶叶见证了世界航运业的进步、帆船的革新、电报的涌现、苏伊士运河的开通造成的茶价的涨落。每年乘季风而来国际远洋轮船,就为了参与竞争这表面上轻盈,但实为国际贸易重中之重的大宗货物——茶叶。
这些数字从哪里得来?撰写组成员最早从史料搜集、田野调查、寻访后人、奔走于全国档案馆进行拉网式查询,在从事这些最笨最踏实的苦功夫之中,《申报》的信息让编撰组眼前一亮:大量的数据让宜红茶的形象复活了。此后,《大公报》《万国公报》《新闻报》《湖北商务报》《武汉日报》《上海商报》《商务官报》《汉口商业月刊》一一进入他们视野,这些独立可信的资讯相互印证,让宜红进入“信史”行列。
第十章介绍“宜红”茶区茶树“各县状况甚为优良,普通高约六七尺,较别处茶树,约高二三尺。”可见茶树树龄不小。另外“茶农卖茶时所受剥削较少,宜昌等处茶庄,多于各产茶区遍设分庄,专门收买毛茶,茶农有毛茶,即可直接卖与该分庄,而不必卖与茶贩,茶行,免受剥削。”茶农位于茶叶种植端,全行业要让茶农有恒产,有恒心,这才是品质持之以恒的秘密。
种植之外是工艺。宜红技艺由广东商人携江西技工传入,这是故事的开端。在随后漫长的故事中,这块地域的风土、气候、长达千年的茶叶种植史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最后才是人的技艺。五峰人黄足三,从学徒做起,7年间转益多师,尽得制茶要领。1950年受到冯绍裘的赏识,留任技术员。1955年,在广州茶厂破格提拔为技术骨干。跻身张博经、薛秋强、罗齐祜等国内专家之列。这也就是说,五峰有了自己的技艺传人。
此书不仅书写了一个茶叶品类的诞生与辉煌,还折射了茶区独特的人文景观。五峰偏僻却曾是跨国大宗货物的核心产区,茶农辛苦的劳动换来最甜蜜的报偿,值得今日茶行业从业者重新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