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会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 周重林茶会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是在当下,我经常被问到的话题。
惠山茶会的发起者蔡羽说,茶会的意义在于交流思想。“矧诸君屋漏则养德,群居则讲艺,清志虑、开聪明,则涤之以茗。游于丘、息于池,用全吾神而高起于物,兹岂陆子所能至哉。固鲁点之趣也。”意思是诸君在自家漏屋独处时养德行,在聚会时讨论艺术,用烹茶煮茗来净化心灵,提高智慧。在山丘间游玩,在池边休息,以此来保持精神的完整和超然物外,这哪里是陆羽所能达到的境界呢?这正是孔子赞同曾点的趣味所在啊。
现在的二泉,还有陆羽亭。在唐代陆羽邀约茶友,品水论茶,开启了一个有别于酒的茶时代。但蔡羽说,他们来二泉,要感受的是孔子、曾点的游乐志趣。
有一次,孔子和四个弟子在一起闲聊,说起各自的志向。有人说自己的志向是成为一国之统帅。另一个人说,希望充当一国之礼仪总长。孔子问到弟子曾点的时候,他正在弹琴。曾点的回答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于是很感慨地说,这也是我的志向啊。在春天的尾巴,与几个朋友,几个孩子,在河边洗个澡,然后敲锣打鼓边唱边跳地回家,这多么好啊。
为什么孔子会赞同曾点呢?因为这就是人生最后的归途,平天下后,经济发展后,教人礼仪后,不就是为了让人能安居乐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吗?曾点说的是太平盛世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可惜过去讨论惠山茶会的大部分人,恐怕连蔡羽这段话都没有读过,即便是读过,也没有理解。独处养德,聚会谈艺,讲得多好。现在的茶会,以高价惑人,以半夜惊人,以不语拒人,以传销毒人,真是令人心痛。
惠山茶会发生在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十九日清明,蔡羽、文徵明、汤珍、王守、王宠、潘鍍、汤子朋等七人,从不同地方出发,相约茶会于无锡惠山。雨过天晴,大家品泉试茗、吟诗唱和之后,文徵明乘兴而作《惠山茶会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1518年,惠山茶会发起人文徵明与蔡羽都是48岁,文徵明19岁时与蔡羽相识相交,此后便是一生茶友。
文徵明八九岁才能说话,科举考试十考不中,41岁被推荐为翰林院待诏,干了四年,觉得官场不如自己所想,于是辞官回家,下半生投入书画诗歌艺术。
惠山茶会那会儿,文徵明已经从焦虑的科考考生身份中解脱,也结束了痛苦的公务员生涯,彻底变成一个闲人。
用字画换米,换茶。文徵明诗中写道:“雨中思茗饮,贫箧苦无佳者,闻高斋颇富,分惠少许如何?陆子传在座,说此画值茶数斤”。陆子是他的学生陆师道,但他不太理解老师这种以画换茶的作践行为,非常坚持地认为自己老师的画可比那些个茶值钱多了。
文徵明怎么回答他的?文徵明说,小陆啊,你也太高看你的老师了,我算老几?当年书圣王羲之先生在家吭哧吭哧满头大汗手书一卷《道德经》,图啥?不就为了几只大白鹅吗?
字画能换来口腹之欲,太划算!
蔡羽科考次数达到惊人的十四次,均不中。64岁才获授贡生,成为南京翰林院一个小小的孔目,相当于办公室秘书,干了三年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蔡羽毅然辞职回家。
蔡羽写的诗,有人说像唐代鬼才李贺,本是拔高表扬,他却不认,说自己更像魏晋诗人一些。
蔡羽字号林屋山人,他读《周易》后,有所感悟,自号易洞。他在家中放了一块大镜子,每有心得,便整理衣冠朝着镜中人一拜再拜,口中说道:“易洞先生,你说得真好,我现在来拜你。”
我年轻时候,读到李敖说自己每回想找到人崇拜,就去照照镜子,当时觉得狂妄极了,只是没有想到这个故事,在蔡羽这里更早。因为早,见不到人,蔡羽反而显得憨厚可爱。
汤珍与文徵明一样,十考不中,50岁才谋得县丞一职,后被罢免回家,成为文徵明的诗书友人。参加惠山茶会这—年,汤珍37岁。
王守与王宠是两兄弟,参加茶会这一年,分别为26岁与24岁,王家兄弟是蔡羽的弟子。王守是嘉靖五年的进士,一生为官,59岁卒于任上。王宠是书法家,被称为吴中继文徵明后的又一大书法家,但仅仅活了40岁,令人扼腕。
我第一次看到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是在一张邮票上。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茶文化,发行了4枚《茶》主题邮票,分别呈现了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邦崴村的一棵高大的古茶树、竖立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茶叶博物馆前的茶圣陆羽铜像、发掘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的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以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徵明画作《惠山茶会图》。
这组邮票囊括了茶树、茶人、茶具以及茶会四大主题,前三个主题我都写过,只有文徵明的茶会一直没有书写,缺一点点机缘。眼下中国,茶会大兴,雅集盛行,我也多次往返无锡、苏州。
在江南行走,每到一个地方,书本的经验都会复活,感觉自己不过是沿着某位先人的路重走,重逢的感觉扑面而来。在云南行走,会觉得每一处都是新的,每走一步都是开拓。这大约就是一个地方,有没有被人文灌溉过的区别。
今天一场茶会就可以连起江南与云南,也可以撬动古往今来的伟大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