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作者: 肖鸶鸶 高鑫 杨丽丽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发展的灵魂,与人的综合素养密切相关。为实现新时期育人目标,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本研究从食品安全与检测专业出发,深入挖掘中职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思政元素,让专业课程发挥思政育人功能。首先,分析了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其次,挖掘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元素库;最后,提出中职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1.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目前,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阶段,同时不同专业侧重角度有所不同,相同专业在思政元素载体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岳丽红等人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与课程思政策略》研究中,以微生物学及检验发展史、微生物学家科研故事、国家省市的质检报告案例、食品安全案例、食品安全法及GB4789系列国标及现代食品检验进展为切入点,通过观看历史记录片、关注食品检验动态、食品安全案例搜集、课后布置任务等方式融入课程中,培养学生科学价值观、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健康与生命教育、诚实守信、敬畏法律、规范操作、大国工匠等精神。
葛雯等人在《抗疫背景下“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中,从食品微生物检验员的职业道德、职业守则、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能力角度出发,梳理相应的职业素养,结合各地医疗工作者坚守岗位、“战疫”故事等,实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职业道德、团队写作、规则意识、科学精神等素养的提升。
赵泰霞等人针对本科阶段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思政建设,从教学大纲修订、教师课程思政理念提升、课程思政融入角度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实验项目为载体,提出融入思政的切入点。
针对以上文献研究的分析,本研究根据食品专业就业要求及中职学生学习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食品微生物检验课堂教学中。
2.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教学内容思政元素挖掘
本课程学习项目围绕企业核心工作内容设置,基于企业要求、行业要求、社会要求、国家要求进行思政点挖掘,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库,以食品安全相关案例、新技术应用、企业标准等作为思政元素载体,通过课前任务、课上分析与实践、课后作业等环节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针对课程融入的思政点总结见表1。
3.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3.1 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各环节
在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均可融入思政教育,例如课前学习任务可以布置某类食品安全信息收集,要求制作成PPT,在课上进行事件及相关数据分享,组织同学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讨论。通过讨论环节让学生主动去梳理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沟通,将新的信息进行整合,能够向同学们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分析过程中明辨是非。微生物检验课程以操作居多,课中结合专业技术规范要求融入思政点,例如在使用接种环进行划线时,强调灭菌在保障实验安全的重要意义,引入生物安全概念。还可以在实验后进行经验小结,在不改变实验要求的前提下,如何能提高实验效率的小技巧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课后可以布置科普、辩论赛等任务,让学生体会本专业所从事职业的社会责任,逐步提升职业自信。
3.2 联系专业与生活,激发学生主动认知
思政教育要达到育人效果,首先需要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单一讲实验流程学生往往觉得枯燥,因此需要一些资源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常源于生活的案例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更易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例如食品安全事件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健康意识、遵纪守法、实事求是、责任担当等精神。食品检验涉及各类食品,可以结合食品的发展史,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食品中的新技术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3.3 校企实践项目提升价值感
项目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而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加直观感受到专业价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内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任务,每天对食堂内原料、半成品及成品进行抽样,对蔬菜农药残留、成品菌落总数以及食堂餐具洁净度等指标进行检验,并在系统内上报检测结果,该项目有效保障校内师生饮食安全,激发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学生还可以参与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例如参与当地农村合作社生产项目,参与新产品研发、工艺改良、质量监测等,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激发学生们投身于乡村振兴、助力国家强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效果
4.1 课堂实施
以液态样品中菌落总数测定为例进行说明。课前,教师在平台上传金黄色葡萄球菌视频和食品中菌落总数超标案例,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介绍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数量到达一定限值将会对人产生危害。同时,学生搜集产品标准,明确该产品菌落总数的限值,认识国标的作用,初步感知标准化的意义。课上,激趣导入,融新技术、融热点产品,以行业企业新产品为载体,采用企业真实任务,开展菌落总数检测。引导学生关注专业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分析任务环节,借助虚拟仿真平台学习、训练、考核三种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强化、检验实验流程、操作要点,初步树立严谨规范实验意识。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师进行示范,结合实验原理讲解操作标准与技巧,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运用水平仪、定量塞等自创方法让学生掌握标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学生开展实验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互相评价,组内安全员根据教师的要求全程进行安全监督与提醒,保障实验安全。在实训中提升团队合作意识、严谨细致的实验意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意识及实验安全意识。在数据处理与报告环节,运用平板计数仪等新技术、新仪器解决微生物结果处理难懂、难评价的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职业态度,树立创新思维,关注行业新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在项目评价环节,邀请优秀学生结合操作视频进行学习分享,总结优点与不足,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引导学生重视实验后的反思,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实验进行分析,有助于在未来实验中解决数据异常问题,通过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规范操作意识,培养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验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材料进行灭菌无害化处理。清洗实验器材,打扫实验室卫生,开展劳动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具备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良好的卫生习惯,具备执行企业6S管理的职业素养。课后,学生参与食品微生物安全科普宣讲、制作媒体宣传页、开展学校食堂饮食安全检测,将所学为所用,培养学生服务食品安全意识,提升学生职业认同与职业责任感。
4.2 实施效果
第一,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价值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对职业的认同感明显提升,这一改变反作用于课堂学习,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主动求学的意识明显提升。
第二,补充修订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落实的指导性材料,因此基于此次研究结果,对课程标准做进一步完善补充,细化课程素养目标,思政教育落实到每个学习项目,选取适合的载体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形成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相融合的新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人才培养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4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微生物检验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评价指标,是实现大健康的重要基础。学生作为未来食品相关从业人员,应尽自身的力量去维护人民的饮食安全,学生自身必须具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的职业意识,以及认真、严谨、细致的实验态度,具有食品安全意识、实验安全意识,做一名具有职业责任感、职业自信、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爱国精神的高素质食品检测行业从业人。
作者简介
肖鸶鸶(1986-),女,回族,北京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微生物检验。
高鑫(1983-),男,汉族,北京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杨丽丽(1982-),女,汉族,北京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营养与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