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背景下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黄春芳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进步,烹饪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而具备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在推动烹饪艺术的创新以及提升餐饮服务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数字时代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进一步探讨数字赋能背景下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烹饪教育质量、满足行业人才需求提供有力支持。

鉴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烹饪行业对于具备高级技能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此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烹饪技艺,还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但当前烹饪专业教育在培养此类高级技能人才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涵盖教学内容的更新滞后、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以及评估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满足行业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探索在数字技术赋能背景下,烹饪专业高级技能人才培训的新策略,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为烹饪行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数字时代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在当今全球范围内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烹饪行业作为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典型代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数字化技术的融入不仅为烹饪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对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分析显得尤为关键,这不仅关系到烹饪行业的长远发展,也是教育领域与时俱进、调整教学策略的核心要素。具体而言,数字赋能背景下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烹饪技艺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需求。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烹饪行业逐步实现了从传统手工操作向智能化、自动化的转型。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不仅需精通各类传统烹饪技艺,如刀工、火候掌控、菜品创新等,还必须掌握数字化烹饪工具的使用和维护,如智能烹饪设备、数字化菜单管理系统等。他们需将传统烹饪技艺与数字化技术紧密结合,运用数据分析、远程监控等手段提升烹饪效率和菜品质量。

二是跨界融合与创新能力的需求。在数字化赋能的背景下,烹饪行业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日益加深,涉及食品科学、营养学、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烹饪专业的高技能人才需具备跨学科融合的能力,能够将这些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融入烹饪实践,推动烹饪技艺的持续创新。同时,他们亦需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洞察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趋势,并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菜品和服务模式。

三是市场需求导向与个性化服务能力的需求。鉴于消费者对餐饮品质和服务体验要求的持续提升,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必须更加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动以及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他们应当运用数字化工具深入分析消费者行为,掌握消费者的口味偏好、消费习惯等关键信息,以便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此外,烹饪专业人才还应具备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能力,能够依据市场需求的演进,及时调整菜品组合和服务模式,以维持其竞争优势。

2.数字赋能背景下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教学策略

2.1 技艺与数字技术融合,强化实践与理论并重

技艺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教学策略,旨在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烹饪技艺深度结合,打破传统教学的界限,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同时,强化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大量实践锻炼,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以西餐烹饪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为例,该系统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如高清视频、三维动画等,将复杂的烹饪技巧与理论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佩戴VR头盔后,可以沉浸于一个高度逼真的西餐厨房环境之中,从食材的精细识别到复杂的刀工技巧,再到菜肴烹饪的精细调控,均可运用该系统获得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与操作体验。沉浸式学习环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勇于尝试、积极调整,进而加速对西餐烹饪技能的掌握与精通。此外,该系统还内置了即时反馈机制,能够精准捕捉学生的操作细节,即时指出错误并提供改进建议,以提升学习的精准度与效率,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除了西餐烹饪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外,部分职业院校还运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了一系列数字化教学资源,如电子工作手册式教材、在线课程、微课等,运用互联网等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使原本单一的教材立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可视化,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同时,教师还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移动客户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分享烹饪行业、餐饮企业的最新资讯,并引导学生利用平台进行讨论、交流,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在强化实践方面,部分职业院校运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例如,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山东省科研创新平台“山东省高等学校智能烹饪新技术研发中心”,构建了“四元融汇,数智烹饪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汇聚了产教资源、搭建创新平台、组建特色师资团队等措施,为学生提供了从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到创新实践的全方位支持,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行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数智型烹饪工匠人才。

2.2 激发跨界创新潜能,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

激发跨界创新潜能,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要求烹饪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具体而言,学校需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引入其他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如食品科学、营养学、信息技术等,以丰富烹饪专业的内涵,并运用跨学科项目、实践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在不同领域间的知识迁移与技能融合,培养他们的跨界思维与创新能力。

以“智慧餐饮”为例,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餐饮已成为餐饮行业的新趋势。为了培养学生的跨界创新能力,部分职业院校开始尝试将信息技术课程融入烹饪专业教学中,如开设“智慧餐饮系统设计与应用”课程,教给学生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餐饮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基本的编程、数据库管理、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知识,还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了解智慧餐饮系统的构成、功能及实现方法。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运用传感器技术监测食材的新鲜度,运用大数据分析顾客的消费习惯以优化菜品推荐,或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餐厅的自动化点餐与结算等,以锻炼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烹饪专业还可以与食品科学、营养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共同开展食品研发、营养膳食设计等项目,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食材的营养成分、加工特性以及烹饪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等,进而设计出更加健康、美味的菜品。

2.3 洞悉市场需求变化,提升个性化服务能力

洞悉市场需求变化,要求烹饪专业教育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消费者趋势,运用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手段,准确把握餐饮市场的发展方向和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加强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关联性,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同时,提升学生的个性化服务能力,要求烹饪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偏好,提供定制化的餐饮产品和服务。

“定制化餐饮服务”是烹饪专业提升学生个性化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消费者对餐饮品质和服务体验要求的不断提高,定制化餐饮服务已成为餐饮行业的新趋势。为了满足该需求,部分职业院校开始尝试将定制化服务的理念融入烹饪专业教学中,如开设“餐饮定制服务与设计”课程。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基本的餐饮服务知识和技能,还运用实际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了解定制化服务的流程、技巧及实现方法。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根据客户的口味偏好、饮食习惯、健康需求等信息,设计出符合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菜单;或者学习如何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客户信息管理,以便更好地跟踪客户的需求变化并提供持续的服务。此外,烹饪专业还可以与餐饮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定制化餐饮服务的实训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餐饮企业的运营模式和客户需求,学习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此外,在数字赋能的背景下,烹饪专业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更精准的分析和预测。例如,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记录、口味偏好等信息,预测出消费者的未来需求趋势,为烹饪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赋能背景下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教学策略需紧跟时代步伐,注重技艺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强化实践与理论并重;同时,激发跨界创新潜能,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创新能力;此外,还需洞悉市场需求变化,提升学生的个性化服务能力,以满足消费者对餐饮品质和服务体验的多元化需求。实施这些教学策略,烹饪专业教育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为烹饪行业培养出更多具备高技能、创新思维和良好服务意识的专业人才,进而推动烹饪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促进餐饮行业的持续繁荣与发展。

基金项目

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烹饪专业(中式烹调师),项目编号:LG202410。

作者简介

黄春芳(1979-),女,汉族,广西桂平人,研究生,管理学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