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粮储人才定向培育的实践与建议
作者: 李可馨粮食储检行业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的核心环节,在智能化与绿色化双重技术驱动下面临深刻变革。然而,当前行业人才供给存在显著矛盾,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粮情大数据分析、智能设备运维等新兴岗位需求,而传统教育体系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聚焦粮油储检定向培养模式,系统分析其政策动因、实践路径及现实挑战,为进一步破解产教脱节、提升数智粮储人才供给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助力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1.培育新型数智粮储人才的现实动因与战略价值
1.1 政策牵引:粮食安全战略与“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双碳”目标对粮食储检行业提出绿色化、智能化转型要求。国家《“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和人才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构建高质量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绿色储藏”“质量安全”“粮机装备”等作为重要科研攻关方向。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2021年发布的《关于印发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把落实“双碳”要求放在了突出位置,在粮食绿色仓储提升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注重节能减排、降低能耗、提高效能。当前,我国持续推进现代化仓储设施建设,储粮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行业整体实现从基础安全储粮向绿色优质储粮的转型升级,仓储环境不断进行系统性优化。在此背景下,智能粮库建设与绿色储粮技术推广亟需兼具数字化能力与低碳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支撑,传统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政策叠加目标下的新需求。
1.2 产业变革: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粮油储检行业升级需求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驱动下,我国粮食仓储体系已实现从传统储粮向数智化储粮的跨越式发展。当前,全国粮库系统通过部署432万个温度传感器及8万多个监控摄像头构建起全球最大储粮物联网网络,并集成氮气气调、内环流控温等绿色技术,使中央储备粮仓完好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仓储损耗率显著降低。“十四五”期间,随着智能粮仓建设全面铺开,行业对具备粮堆生态算法优化、多源传感数据分析等数字化能力,以及掌握低碳储粮工艺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储粮技术体系,如ETL技术驱动的仓储决策系统等,既降低了32%的运维成本,也倒逼人才能力结构转型。传统仓储作业人员需进阶为能操作智能仓储平台、维护物联网设备、实施绿色储粮方案的新型数智化工程师,这正是粮油储检行业实现“技术代际跨越-运营模式革新-人才结构升级”三重变革的核心支撑。
1.3 教育困境:粮油储检专业产教脱节引致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
当前粮油储检专业教育体系面临显著的结构性矛盾。一是课程体系滞后问题突出。传统课程仍以基础储粮技术为核心,如粮油储藏课程长期沿用学科逻辑编排,未充分融入物联网、AI虫情监测等数智化技术内容,导致学生难以适应智能粮库运维等新兴岗位需求。二是实训环节与企业需求脱节。多数院校实训仍以传统设备操作为主,缺乏区块链溯源等虚实结合的实践场景设计。三是评价体系与岗位标准错位。现有专业评价偏重理论考核,忽视对数据分析、智能设备调试等数字化工艺能力的评估。粮食质检系统人才评价仍以“陈述性知识”为主,与企业强调的“过程性技能”标准存在偏差,尚未形成统一的数字化人才质量评价框架。这种产教脱节现象导致毕业生技能结构与行业数智化升级需求不匹配,亟须通过课程重构、实训创新及评价体系改革实现协同突破。
1.4 实践价值:浙江省定向招生机制的示范效应
2015年起,浙江省实施定向培养粮油储检人员政策,为浙江省粮食系统定向培养粮油储检人员。该政策由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教育厅等多部门联合推动,依托浙江农林大学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粮油储检)专业,将招生计划与粮食物资系统公开招聘并轨实施,实现“入学即就业”的定向培养模式。通过“政校企”联动形成可持续的人才供给闭环,为全国粮食系统提供了可复制的“浙江经验”。
2.粮油储检定向培养的实践
2.1 粮油储检定向培养政策缘起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粮油储检人员结构问题逐渐暴露,年龄偏大导致知识更新缓慢,难以适应新的储检技术与理念。专业失衡使得在面对复杂的粮油质量检测、智能仓储管理等工作时,缺乏足够专业人才支撑。同时,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向数智化和低碳化迈进,如智慧粮库的建设,依赖物联网、区块链溯源等技术,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绿色储粮技术、粮情大数据分析、智能设备运维等技能。然而,当下人才培养方案无法满足需求,全国粮储行业数字化技能人才缺口仍超12万 ,这使得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成为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粮食物资事业发展,2015 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下发通知,委托浙江农林大学承担定向培养粮油储检人员工作,为全省各级粮食物资系统用人单位定向培养专业人才。这种政府主导、高校参与的模式,精准输送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从源头上解决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问题,推动浙江粮油储检行业的现代化进程。
2.2 粮油储检专业定向招生情况
浙江农林大学自启动粮油储检人员定向培养项目以来,构建了“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协同机制,成为全国粮食行业人才储备的标杆模式。通过将高校招生计划与粮食系统公开招聘并轨实施,形成“先填志愿,后签协议”的特色路径。考生需满足高考成绩超过一段线30分、按户籍定向报考等条件,并通过三级行政区域分级选拔机制,确保人才精准匹配基层粮库需求。如2023年招生规模为90人,2024年根据行业需求优化为70人。政策通过户籍绑定与服务期限约定,实现了人才向基层的“下沉式”输送。以2024年为例,县级单位岗位占比达65%,切实强化了县域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区域人才配置合理性。
招生流程方面,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采用“志愿优先、分数排序”原则,按1:1比例向高校提供名单,并分批次完成省属、市级及县级单位签约。这种分级递进的选拔模式,既保障了生源质量,又通过协议绑定服务期限实现就业稳定性,有效缓解了粮食行业人才老龄化与技能断层问题。经济激励方面,定向生毕业后由用人单位一次性返还学费,同时在校期间享受与普通学生同等的奖助贷政策,显著降低家庭经济负担。职业发展方面,毕业生直接获得国企编制,入职后参与智慧粮库建设、粮机装备智能化改造等核心业务,职业前景明确。
这种“入学即就业”的闭环设计,使得项目吸引力持续提升。2024年录取数据显示,定向生最高录取分数达到644,平均分数较普通专业高出20分,生源质量位居全校前列。
2.3 粮油储检定向人才培养模式
选考科目改革。为适应粮食储检行业智能化转型需求,2024年该专业选考科目从物理、化学、生物三选一调整为物理与化学双必考,这凸显了行业对数字化与工程技术的迫切需求。调整后的科目要求与智慧粮库建设的技术框架深度契合——物理学科支撑粮机装备运维能力,化学学科保障储粮品质分析与绿色技术应用,二者结合为培养“数据分析+设备操作”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课程体系同步升级。课程体系设计凸显学科交叉与行业需求响应,核心课程涵盖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储藏物害虫综合治理等传统学科,同时融入粮食流通信息化与物联网、区块链溯源技术等现代技术模块。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26.56%,包含独立实验课程,如粮油储藏学实验、储粮新应用技术实验、综合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强化虚实结合的工程能力培养。
实施“双师型”培育工程。由高校教师和粮库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重培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同时,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虚实结合的教学实践。这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能不断适应储粮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智能粮库运维、绿色储粮技术推广等岗位上展现出显著竞争优势。
3.数智粮储人才定向培养方案的不足与建议
3.1 存在不足
3.1.1 课程体系与行业技术迭代脱节
在数智粮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未能紧跟行业技术发展的步伐。虽然已初步开设《粮食流通信息化与物联网》等课程,但面对当下粮油储检行业蓬勃发展的AI技术浪潮,课程内容显得捉襟见肘。目前,行业内基于AI的害虫精准识别等技术已广泛应用,而学校课程却未能及时融入这些前沿技术的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学习,导致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面对实际应用场景时,难以迅速上手。
3.1.2 产教协同深度不足,考核评价偏离行业导向
目前的校企合作多停留在表面形式,如短期实习或偶尔举办的讲座,未能深入到智能粮库系统开发等关键技术领域,实践教学项目与企业真实业务需求脱节。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标准化笔试为核心,过度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查,缺少企业参与评价机制,使得学校培养目标与粮储企业所需的“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需求产生偏差。
3.1.3 基层人才流失与职业认同危机
定向生对基层粮储岗位存在“过渡性就业”心态,导致服务期满后离职率偏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职业成长空间狭窄,基层岗位晋升渠道有限,且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与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许多基层粮库的智能化设备配备不全,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这与定向生在校所学的数智粮储知识形成较大落差。
3.2 对策建议
3.2.1 构建“数智化+粮储”融合课程体系
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深度整合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学、信息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资源,开设前沿跨学科课程。例如,开设数智粮储系统集成与应用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等课程,将数智化技术与粮储传统课程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与思维方式。
3.2.2 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评价生态
深度校企融合,共建“粮食产业学院”,实施“企业工程师驻校授课+教师赴企挂职”制度,联合申报储粮技术研发专项,资源双向流动,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除了理论考试外,还进行企业实习评价、项目实践评价、职业技能证书获取情况等,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3 完善职业发展路径,强化基层人才黏性
企业层面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设立基层粮储人才晋升阶梯,定期选拔优秀基层人才到上级部门挂职锻炼,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同时,为基层人才提供丰富的培训机会,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高校层面要做好全周期定向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设“大国粮仓”系列课程思政,逐步提升职业荣誉感与认同感。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编号:Y202456752);浙江省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