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协同发展之路

作者: 孙璐璐 曲艺 刘熠楠 韩双 唐丽新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日益紧密,教育领域的合作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坦桑尼亚作为非洲的重要国家,其食品行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民生保障具有关键意义。然而,目前坦桑尼亚在食品安全管理技术人员的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方面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食品行业的进一步提升。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项目致力于为坦桑尼亚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其国情和行业发展需求的相关标准,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中国与坦桑尼亚在职业教育标准领域的协同发展,为两国的长期友好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1.实施步骤

1.1 筹备与调研阶段

1.1.1 组建多元合作团队

成立由中国高校食品专业教授、职业教育专家、熟悉坦桑尼亚文化与教育体系的学者以及坦桑尼亚当地教育部门代表、食品行业资深人士组成的联合项目团队。团队成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1.1.2 收集基础资料

全面收集坦桑尼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法规等宏观资料,以及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产业结构、企业分布、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素质等微观数据。同时,梳理中国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的先进标准、成熟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后续的对比分析和借鉴提供素材。

1.1.3 开展实地调研考察

项目团队深入坦桑尼亚各地,对不同规模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销售市场进行实地走访。与企业管理层、一线员工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对技术人员能力的需求以及现有的培训体系和职业发展路径。此外,与坦桑尼亚的职业院校、本科院校进行座谈,掌握其食品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设施、学生就业情况等教育教学现状,明确其优势与不足。

1.2 需求分析与标准框架搭建阶段

1.2.1 深入分析职业需求

根据实地调研结果,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和职业能力分析模型,对坦桑尼亚食品安全管理技术员岗位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技能要求、知识体系等进行详细分解和梳理。明确该岗位在食品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监控、成品检验、质量追溯、风险管理等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确定不同层次从业人员所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专业素养。

1.2.2 确定标准制定原则与框架

结合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教育委员会的总体要求和中国职业教育标准的成功经验,确立“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制定原则。在此基础上,搭建NTA-5级食品安全管理技术员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的框架结构,包括职业标准中的职业名称、等级划分、职业能力特征、工作内容与要求、知识与技能要求等模块,以及专业教学标准中的专业名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评价等主要部分,明确各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

1.3 标准制定与优化阶段

1.3.1 职业标准详细制定

明确核心职责与工作任务:基于前期的需求分析,确定NTA-5级食品安全管理技术员的9项核心职责,如食品原材料的安全性评估与筛选、食品加工工艺的安全监控与优化、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的合理使用与监管、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与预防等。针对每项核心职责,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工作任务,明确每个任务的操作步骤、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

界定知识与技能要求:根据工作任务的需求,详细界定所需的专业知识领域,涵盖食品科学基础、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质量管理体系、食品检验技术、食品工程原理等方面。同时,确定与之对应的实践技能要求,包括实验操作技能、仪器设备使用技能、数据分析与处理技能、问题解决与决策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技能等,并对每项技能进行分级描述,明确不同等级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应用范围。

1.3.2 专业教学标准制定

确定培养目标与规格:以培养能够胜任坦桑尼亚食品行业安全管理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食品专业基础知识和食品安全管理的专业知识;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素质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构建课程体系:根据职业标准中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通用能力,包括语言、数学、计算机、人文社科等方面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扎实的食品专业理论基础,如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紧密围绕食品安全管理技术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开设食品安全管理、食品质量控制、食品风险评估、食品检验技术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合理安排各课程的学时和学期分布,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资源配置与教学方法选择:明确教学所需的各类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多媒体教学资源等,并提出相应的配置标准和建设要求。同时,根据坦桑尼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3.3 标准优化与内部审核

组织国内食品行业专家、职业教育学者以及坦桑尼亚教育部门和食品企业代表对制定的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内部审核。通过专家评审会、企业反馈座谈会、师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对标准进行优化和完善。重点关注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与坦桑尼亚国情的适应性以及与国际标准的接轨程度,确保标准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4 课程开发与试点实施阶段

1.4.1 课程开发

根据专业教学标准,组建由中坦双方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共同开发专业课程。通过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坦桑尼亚食品行业实际案例,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和行业规范,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对教学资源进行中英双语标注,方便坦方师生使用和理解。

1.4.2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发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教学视频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远程教学、在线学习、教学互动、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坦桑尼亚师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教学服务,推动坦桑尼亚教育教学的数字化变革。

1.4.3 试点教学实施

通过中非共建职业教育相关标准在线网站,确保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能够在坦桑尼亚全境职业院校被参考使用,通过标准使用频次折射标准制定内容的成效。开展NTA-5级食品安全管理技术员专业教学标准的试点实施工作。在试点过程中,密切关注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标准使用频次折射标准制定内容的成效。

1.5 审核认证与推广应用阶段

1.5.1 提交审核与认证

将经过优化和试点验证的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正式提交给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教育委员会进行审核和认证。提交完整的标准文件、编制说明、试点实施报告、专家评审意见等材料,积极配合坦方的审核工作,解答相关疑问,确保标准能够顺利通过认证,并纳入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教育体系。

1.5.2 推广应用与持续改进

在标准通过认证后,制定详细的推广应用计划,通过举办标准宣贯会、教师培训研讨会、企业交流会等活动,向坦桑尼亚全国的职业院校和食品企业推广新的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同时,建立标准实施的跟踪监测机制,定期收集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对标准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确保其始终符合坦桑尼亚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

2.预期研究成果

2.1 职业标准成果

1)《坦桑尼亚食品安全管理技术员NTA-5级职业标准》正式文件:明确规定该职业的准入条件、职业能力要求、职业发展路径等内容,为坦桑尼亚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培训提供权威依据,推动坦桑尼亚食品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职业技能鉴定题库与考评体系:开发一套完整的NTA-5级食品安全管理技术员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包括理论知识题库和实践操作题库,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题库和考评体系将涵盖职业标准中的各项知识和技能要求,确保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公平、公正、科学、规范,为坦桑尼亚食品行业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2.2 专业教学标准成果

1)坦桑尼亚食品相关专业教学标准》正式文件:为坦桑尼亚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的食品相关专业教学提供全面、系统、详细的指导,规范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教学标准将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促进坦桑尼亚食品相关专业教育教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2)专业教学资源库与在线学习平台:构建一个丰富多样、开放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材、课件、案例、试题库、教学视频、虚拟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并搭建在线学习平台。资源库和平台将为坦桑尼亚师生提供便捷的教学资源获取渠道和在线学习交流空间,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推动坦桑尼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2.3 教育体系融合成果

1)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优化:将制定的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成功融入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填补其在食品行业职业教育领域的空白,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专业设置和标准体系,提升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为坦桑尼亚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中坦职业教育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起中坦职业教育合作的长效机制,包括人员交流、资源共享、联合研究、合作办学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双方将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更加广泛、深入、持久的合作,共同探索适合坦桑尼亚国情和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路径,为中非职业教育合作树立典范。

2.4 国际合作模式成果

1)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国际化的成功案例:本项目将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标准“走出去”的成功范例,展示中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通过与坦桑尼亚的合作,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模式和标准输出路径,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合作提供有益借鉴。

2)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的搭建:以本项目为契机,搭建起中国与坦桑尼亚以及其他非洲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各国在职业教育政策、标准制定、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学生交流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通过平台的运作,推动国际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为全球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结语

本项目的实施对于坦桑尼亚食品行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中国职业教育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紧密合作,我们有信心制定出符合坦桑尼亚国情和行业需求的高质量就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实现国家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协同发展,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化和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力量。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项目的实施效果,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标准和措施,确保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并为国际职业教育合作领域的发展探索出更多创新模式和成功路径。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课题“2024年度黑龙江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课题: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探索及研究;课题编号SJGZY2024220。

作者简介

孙璐璐(1982.10-),女,汉族,黑龙江五大连池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食品专业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