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下,高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新突破探究
作者: 韦剑思 裴朝东 李丽莉 李梅 张罡睿2024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北京盛大开幕。会议紧扣 “新质生产力 促健康安全高水平” 核心主题,深度聚焦科技创新领域,汇聚国内外智慧,精准回应行业重点关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出谋划策,全力推动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对食品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本文聚焦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食品类专业人才及企业面临的新机遇及挑战,剖析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现状,探讨重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策略。
1.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机遇
在食品行业,新质生产力正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众多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在食品加工技术上,漳州市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邀请台湾陈金在教授参与研发,首创 “蜜柚智能加工生产系统”。该系统运用自动化与智能化解决蜜柚产业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质量难控制以及劳动力短缺难题,可节省每年480万元的劳动力成本。在食安保障上,现代检测技术如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试剂盒以及先进的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能够实现对食品中各类有害物质的精准、快速检测。智能监控系统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全链条进行实时监控,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对于高职食品专业而言,新质生产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随着食品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企业对具备多元化技能的食品专业人才需求激增。这些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食品专业知识,还要熟悉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绿色生产等领域的新技术;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促使高职食品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2.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挑战与变革
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给高职食品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多个关键领域。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传统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食品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新质生产力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食品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以及数字化素养。
课程体系方面,现有的课程设置与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存在明显脱节。一方面,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未能及时反映食品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趋势;另一方面,课程之间缺乏有机整合,跨学科课程设置不足。食品行业的新发展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但目前高职食品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够,学生难以建立起全面的知识架构。
教学方法上,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被动接收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无法适应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食品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能力。此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也制约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实践教学设备陈旧、实践项目与实际生产脱节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无法真正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 。
师资队伍建设同样面临挑战。新质生产力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跨学科知识。然而,目前高职食品专业的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对食品行业的新技术、新趋势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实际生产中的案例和经验融入教学中。同时,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在教授跨学科课程时存在一定困难,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指导。
3.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剖析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当前多数高职食品类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食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在食品生产、加工、检测、管理等一线岗位从事技术工作。以本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是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食品检测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以及食品质量安全监测、控制与管理基本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可在食品制造、质检技术服务等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然而,随着食品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加速转型,这样的培养目标逐渐显露出局限性。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食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传统技能,还需要人才具备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处理、绿色生产理念践行等多方面的能力,但现有的培养目标未能充分体现这些新需求,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从课程设置来看,本校主要采用“公共基础 - 专业基础 - 核心专业主干-实践课程” 四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知识传授上具有循序渐进的优势,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公共课和基础课课时挤压了专业课课时,使得部分专业课程只能作为选修课开设,学生难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现象;此外,课程体系一级一更新,未能及时融入食品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存在不少问题。在实践条件方面,随着食品专业办学规模扩大,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滞后,设备陈旧且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例如,本校因场地和设备受限,无法满足人人动手需求,致使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时间锐减,效果大打折扣。在实践教学内容上,部分实践课程仍侧重于验证实践,未融入创新设计理念,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致使无法真正接触到企业的核心生产环节和先进技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不够紧密 。
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有待提高。以本校为例,相当一部分新进教师缺乏食品行业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案例相结合,导致教学内容空洞、缺乏实用性。此外,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相对单一,缺乏跨学科人才,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4.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策略
4.1 明确培养目标,对接市场需求
为契合新质生产力对高职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精准对接市场,培养目标需进行全方位的优化。首先,深入开展食品行业调研是关键。通过对食品企业的实地走访、与行业专家的交流以及对市场需求报告的分析,全面了解食品行业在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势,明确企业对不同岗位人才的技能、知识和素质的要求。
基于充分的调研,确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向。除了传统的食品加工、检测、质量管理等方向,增设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相关的新兴方向,如食品智能生产技术、食品绿色制造技术、食品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以食品智能生产技术方向为例,培养目标设定为使学生掌握智能制造系统的基本原理、食品智能生产线的运行与管理、智能检测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等知识和技能,能够在食品智能工厂中从事生产操作、设备维护、生产管理等工作。
4.2 优化课程体系,融入新技术知识
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人才的核心环节。在课程设置上,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上级文件允许的情况下,减少公共课和基础课中与专业关联度较低的内容,合理增加专业课程的比重。同时,将食品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整合,避免内容的重复交叉,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积极引入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是课程体系优化的重点。在食品加工课程中,融入智能化加工技术,如食品3D打印技术、智能机器人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前沿的加工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食品检测课程中,增加现代检测技术的教学,如高分辨率质谱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快速检测试剂盒的原理与应用等,使学生能够运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对食品质量和安全进行精准检测。此外,开设跨学科课程,如食品科学与信息技术、食品工程与材料科学等,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知识融合能力,以应对食品行业复杂多变的技术需求。
同时,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与行业发展的同步性。例如,随着绿色食品理念的兴起,在食品加工和质量管理课程中,增加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内容,使学生树立绿色生产和环保意识。
4.3 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是提升高职食品专业人才培育质量的关键手段。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旨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实习就业等方面实现互利共赢。
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打造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实训基地要按照食品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和工艺流程进行建设,配备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接近真实场景。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开展食品新产品研发项目,让学生自主设计产品配方、工艺流程,并进行生产和检测,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
4.4 提升师资队伍,适应新要求
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应加强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专业培训课程以及企业实践锻炼。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了解行业最前沿技术成果和发展趋势,拓宽学术视野;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到企业实践锻炼,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和技术需求,积累实践经验,将实际案例融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实用。
积极引进行业专家以及跨学科背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从食品企业招聘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和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同时,引进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与食品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开展跨学科教学和科研活动,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对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5.总结与展望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高职食品类专业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价值,是推动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信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通过高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共同努力,高职食品类专业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将不断完善,为我国食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推动我国食品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实现从食品大国向食品强国的转变。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项目:《发展新质生产力下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研究——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XY2024YB15)。
作者简介
韦剑思(1988-),瑶族,硕士研究生,教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加工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