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营养学课程思政的融入思路
作者: 商亚芳 杨少华 马意龙 牛向丽 林琳 魏兆军当代大学生存在饮食不规律,喜好油炸食品,不吃早餐、偏食、挑食及零食等预包装食品食用过多等特点,且缺乏食品方面的相关知识,不了解人体所需的必需营养素等基本知识,对身体的能量及营养来源缺乏全面的了解,导致因营养素摄入过多或过少引起的各种健康问题,如肥胖(能量过剩)、骨质疏松(碳酸饮料摄入过量)、口腔溃疡(蔬菜摄入过少,导致维生素摄入不足)等现象日益增多。因此,增强大学生健康意识,提高身体素质,改善不良饮食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状况,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本文将从基础营养学的各个章节出发,通过“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三维融合模式,深入探讨各章节与思政内容的有机衔接,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着力培育学生三方面思政素养:一是科学认知素养,建立学生的健康饮食观;二是社会责任素养,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三是家国情怀素养,使学生深刻认识营养学科的战略价值,系统建立与身体健康相关的思政理念,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价值,最终实现专业知识、思政教育和职业发展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和人生观。
1.课程背景介绍
基础营养学课程共有十二章内容,研究人体营养需求、营养素的种类和功能、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及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该课程提供了关于如何通过合理饮食满足身体营养需求、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第一章 绪论部分,重点介绍营养学的发展简史、基础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第二章 营养学工具——标准与指南,介绍营养素标准及其相关术语、膳食指南及膳食宝塔的应用。
第三章 人体消化系统及食物的消化吸收,介绍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食品营养对消化系统及人体的影响。
第四章 脂类,介绍脂类的概念、脂类的生理功能、脂类的分类及食物来源。
第五章 蛋白质和氨基酸,介绍蛋白质的概念/组成、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蛋白质的分类及食物来源。
第六章 碳水化合物,介绍碳水化合物的概念/组成、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及食物来源。
第七章 维生素,介绍维生素的定义、分类和功能及各种维生素的主要食物来源。
第八章 水和矿物质,介绍水在身体内的生理功能、主要矿物质元素及其功能。
第九章 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介绍食物的分类、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及营养价值。
第十章 能量平衡与健康体重,介绍营养学中能量的基本概念、人体的能量需要、能量来源与供给量。
第十一章 营养与疾病,介绍营养缺乏、营养过剩的基本概念及高血压的判断标准、癌症的特点等。
第十二章 营养学实践,介绍食谱的制定原则与方法、制定不同营养需求人群食谱的基本原则。
2.各章节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2.1 绪论部分
该部分内容重点介绍营养学的发展简史、基础概念及其研究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并融入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例如,我国古代的“药食同源”思想、《黄帝内经》中的合理膳食理论等,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营养与健康的论述。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传统智慧与现代营养学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自豪,同时也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爱国情怀。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营养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强调基础营养学对群众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引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通知》中关于饮食、运动等与营养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跟踪最新发展状态。2025年3月9日,国家卫健委表示,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明确提出“健康体重是全民健康的核心指标”,并将体重管理纳入慢性病防治的核心策略,进一步强调营养学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强化学生专业使命感。
2.2 营养学工具——标准与指南
该部分重点介绍营养素标准及其相关术语、膳食指南及膳食宝塔的应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在不同时期针对国民健康状况,指导居民通过膳食平衡改变营养健康状况、预防慢性病、增强身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版本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进行介绍,详细分析各版本膳食指南的差异,重点解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展示中国居民身体健康水平的逐步提升,强调食品营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2.3 人体消化系统及食物的消化吸收
该部分重点介绍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食品营养对消化系统及人体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详细介绍消化系统对食物营养素的消化作用以及饮食方式对消化的影响。课堂中引入“海姆立克急救法”(一种有效的用于抢救气道被异物堵塞的紧急方法,无论是成人、儿童还是婴儿,如果出现严重的气道堵塞,及时施救可阻止窒息、昏迷、心搏骤停等危险的发生),并通过模拟急救场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2.4 脂类
该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记忆脂类的概念、脂类的生理功能、脂类的分类及食物来源。学生应能够将脂类与日常饮食相结合,选择适当的脂类食物来源。高脂肪摄入可增加肥胖风险,减少总脂摄入有助于减少体重,摄入过多的反式脂肪酸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升高。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高脂饮食摄入导致疾病的案例及分析报告。例如,过多摄入畜肉可增加Ⅱ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汇总多项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2019年中国城乡35-74岁的成年人队列研究显示,与不摄入畜肉相比,畜肉的摄入量每增加500g,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1%。通过案例及报告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脂类摄入过多对健康的影响,增强学生对日常生活饮食对健康影响的意识,强化科学饮食观念。
2.5 蛋白质和氨基酸
该部分重点介绍蛋白质的概念组成、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蛋白质的分类及食物来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蛋白质过剩及缺乏的饮食模式导致疾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蛋白质适当摄入对健康的重要性。以2008年中国奶制品出现三聚氰胺奶粉污染事件为例(该事件引发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造成食用奶粉的婴儿出现肾结石,甚至出现死亡案例),强调食品监管体系的重要性,强调企业诚信及行业自律的重要性,强调企业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强调消费者要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在课程中融入食品安全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让学生明白在未来的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法规,杜绝任何危害公众健康的不道德行为。通过毒奶粉事件的引入,培养学生在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及社会责任感。
2.6 碳水化合物
该部分重点介绍碳水化合物的概念/组成、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及食物来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糖尿病案例,讨论不同类型碳水化合物对糖尿病人健康的影响,如摄入过多高升糖指数(GI)的食物(如白面包、糖果、精制谷物等)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加重胰岛β细胞的负担,不利于血糖控制,合理选择低GI食物(如全麦制品、燕麦、豆类、非淀粉性蔬菜等)可以延缓血糖上升速度,减少血糖波动,给出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控制病情的发展的建议。通过案例的引入,引导学生认识到运用科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并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2.7 维生素
该部分重点介绍维生素的定义、分类和功能及各种维生素的主要食物来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各维生素缺乏及过剩导致的身体健康问题的实时报道,引导学生关注时事,了解维生素缺乏对健康的严重影响,激发学生作为营养学专业人员的职业使命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社会的重要价值。通过介绍维生素缺乏相关研究的历史和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讲述维生素B12的发现过程,强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创新性。
2.8 水和矿物质
该部分重点介绍水在身体内的生理功能、主要矿物质元素及其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矿物质缺乏对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弱势群体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群体的营养需求。例如,缺铁性贫血在儿童和孕妇中较为常见,缺钙可能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学生可以学习如何通过营养干预改善这些群体的健康状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矿物质缺乏的症状、危害及预防方法。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9 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该部分重点介绍食物的分类、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及营养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详细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的饮食结构特点,分析食物摄入习惯对体重及身体健康的影响。从2002年、2012年、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分析,以我国长三角地区为代表的江南地区膳食可以作为中国居民健康膳食模式的代表。该地区饮食主要以米类为主,新鲜蔬菜水果摄入充足,动物性食物以鱼虾和猪肉为主且鱼虾类摄入为主,清淡少油少盐。流行病学和慢性病监测发现,具有江南地区膳食模式的人群,不仅预期寿命比较高且发生超重肥胖、Ⅱ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均较低。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强学生对国民健康状况的了解,强调科学饮食的重要性,推行为不同地区提供个性化的营养建议,促进健康,利用专业知识提升社会使命感。
2.10 能量平衡与健康体重
该部分重点介绍营养学中能量的基本概念、人体的能量需要、能量来源与供给量。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上肥胖率最高的国家,2013-2014年,成年人的肥胖率达37.9%,2-19岁儿童的发生率为17.2%。超重肥胖增加冠心病、Ⅱ型糖尿病、绝经后妇女乳腺癌、儿童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低体重和肥胖增加老年人死亡风险。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中国及世界范围内肥胖人群的数量及比例、肥胖现状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居民健康状况,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在讲解体重管理方案设计时,强调诚信和专业性的重要性。例如,营养师和健康管理师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必须基于科学的评估和专业的知识,杜绝因经济利益导致的为客户提供虚假信息或不合理的建议。通过该课程,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专业人员的使命,不仅要帮助客户管理体重,更要关注他们的整体健康状况,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提升生活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使命与担当。
2.11 营养与疾病
该部分重点介绍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的基本概念、高血压的判断标准和癌症的特点等。例如,高钠摄入能够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而低钠摄入能够降低血压。一项系统综述结果显示,与钠摄入<3.2g/d相比,钠摄入>7.6g/d中国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84%。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营养相关的各种疾病的国内外现状,结合国家卫健委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中提出的六个专项行动(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通过讲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体重管理不仅是个人的健康问题,更是国家健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12 营养学实践
该部分重点介绍食谱的制定原则与方法,明确不同营养需求人群膳食配比的基本原则。组织学生针对老年人、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设计食谱,并分析食谱的科学性,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为未来从事食品行业的创新工作奠定基础,推动食品行业技术升级与创新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的营养健康问题,培养其关爱他人的品质与社会责任感。在讨论食品加工对营养成分的影响时,融入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结语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食品专业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帮助国民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以及各类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营养科学知识的普及,指导民众更好地选择食物,搭配出均衡的膳食,从而提升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通过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基础营养学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能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状况的热情,推动学生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参与到营养科普、健康饮食推广等社会公益实践中,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金项目
合肥工业大学横向课题“玫瑰精油提取副产物花浆的研究与开发利用”(项目编号:W2022JSKF0584)。
作者简介
商亚芳(1984-),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天然产物化学。
*通讯作者
魏兆军(1970-),男,汉族,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农林特产功能性食品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