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民营企业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 陈之秀数据显示,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085.7万户增长到2024年5月底的5517.7万户,10余年间增长超4倍。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由此看出,国家对民营企业的重视。近日,记者就如何发展民营企业专访了著名企业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所原副所长俞飞。
没有民营企业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发展
“没有民营企业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发展。”俞飞开门见山地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形成的格局是“56789”,即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而国企是“54321”,即税收的50%、GDP的40%、科技创新的30%、就业的20%、企业数量的10%。
数据显示,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085.7万户增长到2024年5月底的5517.7万户,10余年间增长超4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从2012年的2.8万家增长至如今的42万多家,占比由62.4%提升至92%以上。
俞飞说:“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贡献日益突出。因此,民营企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国家对民营企业的重视
“2018年11月1日和2025年2月17日两次民营企业座谈会,都提到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俞飞说,这是时隔六年两次谈到的同一话题,说明民营企业老板健康成长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告诉民营企业老板要练好内功,提高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告诉新一代老板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人艰苦奋斗、敢闯敢干的精神,聚焦科技,做精主业,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久。
“这次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到,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凡是党中央定了的就要坚决执行,不能打折扣。要认真落实各项纾困政策,提高政策精准度,注重综合施策,对企业一视同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立足实际,统筹抓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俞飞说,从以往的做法看,有些地方政府对国家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的大政方针认识不到位,工作中出现了不应该有的政策偏差,在平等保护产权、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等方面有很大差距。有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前期调研不够,也未听取企业意见,对政策实际影响考虑不周,没给企业留出必要的、适应的调整期。有些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相互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致使工作中使用的手段与中央规定大相径庭。比如,远洋捕捞、倒查三十年等,导致一些初衷是比较好的政策,产生了相反的作用。
给民营企业送来的“三大福音”
俞飞说:“这次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召开,实际上是国家对民营企业及其老板送来的‘三大福音’:给了定心丸,送来了鼓励,寄予了希望。”
俞飞分别就这“三大福音”进行了解读。
什么叫定心丸?俞飞说:“这次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到,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和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我认为,这些就是给民营企业老板的定心丸。”
什么叫鼓励?俞飞说:“这次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到,凡是党中央定了的,就要坚决执行,不能打折扣。要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继续下大力气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要强化执法监督,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力。我认为,这就是给民营企业老板送来了鼓励。”
什么叫希望?俞飞说:“这次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到,现在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了坚实的基础。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巨大,给民营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机遇,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将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坚强的保障。”
“在我看来,如此这般,民企老板要给自己鼓掌、给自己力量、给自己方向,一如既往大踏步地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道上。”俞飞说。
影响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原因
“影响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在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俞飞说,客观方面的五个原因表现在经商环境中的五个遭遇:一是市场地位低,让老板寒心了。二是经济整治运动化,让老板懵圈。比如,今天一个政策,明天又一个政策。张书记来了种桃,李书记来了种梨子,政策翻煎饼,当官的走马灯,没有人对前一任的政策负责。三是经商环境的要求和实际操作互相矛盾。四是行政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的供给有政策缺执行,让老板疲惫。五是为富不仁的意识让老板无奈。你只要有钱了,那就不是好人,钱也不是挣来的,而是官商勾结得来的。说官商勾结,我一点也不反对,但到底是官勾结商?还是商勾结官?如果官要不管商的事,那商勾结谁去?所以,要有一个健康的营商环境,才不会导致这样的现象发生。
“这五个遭遇导致了民营企业生得快、长不大、活不好、死得急。”俞飞说。
主观方面的五个原因是老板的五个盲目:一是分不清什么是企业家,什么是老板。企业家与老板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家是团队领袖,企业家的能力等于组织的能力,以营造具有竞争力的组织为标准;而老板是团伙大哥,企业的能力等于老板的个人能力,以挣多少钱为标准。企业家和老板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有很好的商业天赋,都能够抓住机会赚钱,都有共同的表现机会。二是分不清红利性质。红利性质有四种:第一种是机会红利;第二种是技术红利;第三种是管理红利;第四种是经营红利。举例说,咱俩再加两个人,一个是领导,一个是厨师,四个人去博彩票,彩票金额为200万元。咱俩都没中奖,领导也没中奖,让厨师中奖了。厨师得到的200万元奖就叫机会红利。如果他把这200万元吃、喝、嫖、赌,那机会红利就消失了。而如果厨师用自己的特长,开一家餐厅,这就叫技术红利。接着,他把餐厅开得生龙活虎,成立了自己的餐饮品牌公司,他不单为餐饮经营服务,还为品牌服务,这就是管理红利。再接着,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开了10家连锁餐饮店,这就叫经营红利。因此,如果企业家盲目认定红利性质,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三是盲目重复别人的成功,照葫芦画瓢。四是盲目追逐新型资本标的,猴子掰玉米。什么是新型资本标的?比如,现在的AI,大家都在跟风追。再比如,这家茶饮成功了,千方百计想拷贝对方的模式;那家小吃成功了,也想去复制,但从不在心里问自己,在做企业的合理性的基础上怎么创新、发展、提升。如果弄不清楚这点,等于是骑自行车上高速路——找死。四是盲目听信管理大师的忽悠,某些老板像小品中范伟用自行车换了一副拐杖还说“谢谢啊”一样。五是盲目放纵自己的行为。有的老板有了第一桶金以后,不会反省。比如,我怎么样才能够继续有第二桶金、第三桶金?凭什么同样的经商环境,我的企业做到现在这个程度,没做大或者做小。同样的情况下,我是凭能力,还是拼整合资源做成的?如果我是凭能力做的,今后还有没有能力继续做下去?如果是整合资源做的,今后还能不能整合资源?因为整合资源有三种,即行政资源是权力、金融资源是钱、信息资源是消息。
“就是这五个盲目,导致民营企业在朦胧中出生、在朦胧中成长、在朦胧中壮大、在朦胧中倒闭。”俞飞说。
俞飞认为,民营企业振兴最重要的是客观原因的改善,也就是经商环境的优化。但是,同样的经商环境,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也是不一样的,它可分为牛气状态、水车状态、瓶颈状态、破罐状态、倒闭状态。企业的什么状态取决于企业老板素质的高低。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良策
俞飞表示,民营企业发展要高举三面红旗:第一面是“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改革机制,地位平等;学创结合,扎实发展科技生产力。第二面是大跃进:从胡说八道往实话实说跃进;从技术仿造往科技制造跃进;从假冒伪劣往精益求精跃进;从科技生产力往高质生产力跃进。第三面是市场经济: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国际与国内的市场关系应该是健康的,不健康就窝里斗;二是国企与民企的地位是真平等的,如果不真平等,民营企业就死翘翘了。三是政府对市场的主体政策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反之就是权力经济。四是知识产权保护是一视同仁的,不一视同仁,工匠就干不过工贼。五是行政、信息、金融资源的获取是在竞争条件下实现的,不是在公平竞争条件下获取的资源越多,腐败就越多。
俞飞强调,只有民营企业的发展才能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而上述“三面红旗”是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