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水化合食物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

作者: 刘艳芳

心血管疾病,作为一种普遍的慢性疾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并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等特征著称。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的估算数据,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数量已达到3.3亿。显而易见,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攀升,且患者群体正逐渐年轻化。这一趋势不仅向公众发出了警报,也提醒了老年人和中青年人群必须重视心血管健康,并培养有益于血管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长期以来,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被视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众多应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策略中,饮食调整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在多数国家的饮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占据着显著的比例。特别是高血糖或精制的碳水化合物,研究人员认为它们与高血糖、糖尿病、肥胖和冠心病等健康问题存在一定的关联。近年来,公众对与碳水化合物相关的饮食问题越来越关注。相关研究显示,低碳水化合物食物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并增加蛋白质或脂肪的比例,有助于减轻体重。然而,碳水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一些研究指出,低碳水化合物食物对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预防糖尿病有益。但也有研究认为,低碳水化合物食物在短期内可能对血脂有积极影响,但这种效果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恢复到基线水平。鉴于此,本文对低碳水化合物食物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效应进行研究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心血管疾病概述

心血管疾病,主要指的是各种会对人体心脏、血管构成损伤的疾病,常见的有高血压、脑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其常见病因与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同时,典型症状包括与心脏相关的乏力、心悸、气短、胸痛等症状;与脑血管相关的突发头痛、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症状;与外周血管相关的行走时下肢疼痛、发凉等症状。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除去采用药物治疗、手术与介入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持续性监测也至关重要。

2.低碳水化合食物概述

低碳水化合食物,主要指的是碳水化合物含量偏低的一类食物,适用人群包括需要控制血糖、减肥的人群及需要低碳饮食的人群。这类食物大多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健康脂肪以及膳食纤维,同时碳水化合物含量偏低。常见的低碳水化合食物包括有:糙米、燕麦、野米等全谷类食物,菠菜、西兰花、生菜、黄瓜等蔬菜,草莓、蓝莓、柚子、覆盆子等水果,核桃、奇亚籽、开心果、杏仁等坚果,鸡蛋、鸭蛋等蛋类,鲈鱼、三文鱼等鱼类。

3.低碳水化合食物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作用机制

学界指出,低碳水化合食物存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可能,该项观点赢得一些研究者的认同,但其作用机制需要通过科学证据进行综合论证。对于低碳水化合食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改善代谢指标

首先,低碳水化合食物可作用于改善血糖及胰岛素抵抗。低碳水化合食物限制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及胰岛素水平,进而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病理生理机制,而该两项病症则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由此提示,低碳水化合食物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其次,低碳水化合食物可用于降低血脂异常风险。高碳水化合食物,特别是高糖食物会促使肝脏合成大量甘油三酯,而低碳水化合食物伴随脂肪摄入增多,特别是对于健康脂肪的摄入,可一定程度上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与此同时,低碳水化合食物一般伴随健康脂肪摄入增多,可一定程度上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3.2 降低体重、体脂

低碳水化合食物在一定周期内可大幅降低体重、体脂,特别是降低内脏脂肪,实现对人体成分的有效改善,而内脏脂肪堆积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存在紧密联系。对于低碳水化合食物降低体重、体脂的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增加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摄入,可促进增加肽YY、胰高血糖素样肽-1生成,增强饱腹感,进而控制总热量摄入;另一方面,与一味进行热量限制相比,低碳水化合食物伴随优质蛋白摄入,可有效维持肌肉量,减少体重流失。

3.3 减轻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炎症与心血管疾病存在紧密联系,究其原因在于炎症反应可能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致使血小板活化及氧化应激,进而提升心血管疾病风险。低碳水化合食物可通过下述途径减轻炎症反应:第一,降低白细胞介素-6水平。低碳化合物食物特别是极低碳化合物生酮食物,可很大程度上降低白细胞介素-6水平,同时对肿瘤坏死因子-α影响相对偏小。第二,调节肠道菌群。低碳水化合食物被认为可能促进短链脂肪菌形成诸如罗斯氏菌属等菌群,抑制促炎菌群,进而达到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减轻系统性炎症的目的。

3.4 改善血压水平

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项常见危险因素,低碳水化合食物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改善血压:第一,减轻体内水钠潴留。高胰岛素会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进而引发水钠潴留,而低碳水化合食物有助于降低胰岛素水平,提示可能对改善血压水平有益。第二,提升钾、镁摄入。如果碳水化合的食物中包含丰富的坚果、蔬菜及鱼类等食物,则可为人体提供足量的钾、镁,促进血压舒张,改善血压水平。

4.通过低碳水化合食物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建议

虽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而通过适当调整日常生活方式习惯,对于大部分人群来说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基于低碳水化合食物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视角,可通过科学饮食,以促进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这里的科学饮食重中之重在于选择高质量的碳水化合物,而并不是简单地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关键在于选择优质碳水化合物,而非单纯减少碳水摄入量。结合现有研究,针对如何通过低碳水化合食物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识别优质与劣质碳水化合物食物

为实现对优质与劣质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有效识别,可从加工方式、膳食纤维含量、升糖指数及营养成分等方面入手:第一,加工方式。优质碳水化合物加工程度偏低,注重对天然膳食纤维、营养成分的保留,如糙米、燕麦等全谷物,绿豆、黑豆等豆类,菠菜、西兰花等蔬菜,苹果、草莓等水果;等等。劣质碳水化合物则强调精制加工,由此会让食物中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流失,如白米饭、白面包等精制米面、含糖饮料、糕点等等。第二,膳食纤维含量。一般而言,优质碳水化合食物意味着高纤维,通过摄入此类食物,可增强饱腹感,且血糖上升平缓,如全麦面包、奇亚籽、红薯等。劣质碳水化合食物意味着低纤维或者无纤维,消化迅速,不利于血糖稳定,如果汁、曲奇饼干等。第三,升糖指数。一般而言,优质碳水化合物食物意味着低升糖指数(不超过55)或者中升糖指数(56到69之间),血糖不会出现明显升高,如升糖指数约为36的苹果、升糖指数约为50的糙米等。劣质碳水化合物食物意味着高升糖指数(超过70),会致使血糖快速升高,如升糖指数超过85的炸薯条、升糖指数达到98的糯米等。第四,营养成分。优质碳水化合食物通常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等营养成分,如富含镁、铁的菠菜,富含花青素的蓝莓等。劣质碳水化合物食物通常营养单一,并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添加糖,如薯片、蛋黄派等。

4.2 调节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

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来实现科学饮食,应当对个体需求、食物选择以及营养平衡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具体可从下述几方面入手:第一,结合个体需求,确定合理的碳水化合物比例。对于一般健康人群,结合WHO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可将碳水化合物在日常饮食总热量中占比调节在45%-65%之间。例如,每日2000千卡饮食中,因为每克碳水化合物大约等于4千卡热量,所以可将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控制在225-325g之间。而对于一些特殊个体需求,如对于有控糖、减脂需求的人群,可将以上比例调节在30%-40%之间,但切忌长期摄入极低碳水。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给予低碳水化合食物应当小心谨慎。有研究指出,低碳水化合高脂食物,会提升心血管疾病风险,特别是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者而言更为明显。针对该部分人群,倘若要给予低碳水化合食物,切忌对碳水化合食物进行极端限制,摄入比例不可低于40%。第二,选择优质碳水化合食物来源。遵循低升糖指数、高纤维原则,优先选择全谷物、薯类、豆类、蔬菜、低糖水果等复合型碳水化合食物。同时,遵循限制高升糖指数、低营养原则,限制对白米饭、白面包、糕点、含糖饮料等精制碳水的摄入。第三,搭配优质蛋白及健康脂肪。每日膳食均衡搭配,平衡蛋白质来源,增加坚果、豆类等植物蛋白、鱼类摄入,适量蛋类、禽肉,限制红肉、加工肉制品。用坚果、橄榄油、鱼类等不饱和脂肪而非饱和脂肪取代部分碳水化合食物。另外,即便控制碳水摄入量,也应当保证每日膳食纤维在25-30g之间,如低糖水果、非淀粉蔬菜、坚果等。第四,合理控制摄入量与时机。采用分餐制,在每日三餐基础上,添加1-2次健康餐,防止单次摄入碳水过量。还有在运动后30分钟内,可适当补充蛋白质、快碳,促进运动恢复。

4.3 关注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

基于低碳水化合食物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视角,尽管控制精制碳水、高糖食物可使人体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得到一定改善,但做好对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的管理工作同样至关重要。对此,可从下述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血压管理。低碳水化合食物可通过减重、改善胰岛素改善血压水平,但同时应当关注诸如对奶酪、加工肉类等高钠的摄入,会对血压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应做好血压测量工作,并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内,以及合理控制对加工食物盐分的摄入。第二,防范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风险。低碳水化合食物有助于血糖水平及胰岛素抵抗,但长期极低碳水,特别是在总热量中占比不足10%,可能加大酮症风险。因此,应做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工作,并关注餐后血糖水平,因为即便是摄入低碳水化合食物,也可能受糖异生影响。第三,全面评估血脂谱。一方面,低碳水化合食物可能致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所以应做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监测工作,视实际情况可通过增加坚果、橄榄油等不饱和脂肪摄入,消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低碳水化合食物的矛盾性。另一方面,低碳水化合食物一般会降低甘油三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但同时应当系统评估其他脂蛋白亚型。第四,关注炎症反应。如果低碳水化合食物主要为红肉、加工食品,可能增加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加大心血管疾病风险,所以应重视植物性脂肪、抗氧化食物的补充。

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对其长期效果和可能的副作用仍需谨慎评估,并非所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都能通过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得到预防。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科学地制定饮食计划。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关键不在于“低碳水”这一概念本身,而在于确保整体饮食的健康和营养均衡,形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作者简介

刘艳芳(2004.05-),女,汉族,河南商丘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护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