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食品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机制探讨

作者: 吴双艳 陈姣姣 任培乐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尽管现代医学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预防仍然是关键所在。近年来,功能性食品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心血管健康领域,功能性食品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许多研究仅停留在表层现象,缺乏对分子层面机制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市场上功能性食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使得消费者难以辨别其真实功效。此外,公众对这类食品的了解尚浅,限制了人们合理摄入和科学使用功能性食品。这不仅限制了功能性食品的普及,也阻碍了其在心血管健康领域的有效应用。因此,深入研究功能性食品的作用机制和科学应用,对于改善心血管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功能性食品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机制

1.1 调节心血管相关基因表达与信号通路

调节心血管相关基因表达与信号通路是功能性食品成分改善心血管健康的关键。很多功能性食品中都含有能进入细胞水平,对基因转录和翻译起作用的有效成分。例如,一些植物提取物可以与基因启动子区或者转录因子结合,调节心血管相关基因的开关频率,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例如,激活 AMPK信号通路的植物成分,激活该通路后,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加速,有效降低脂肪堆积,提高糖代谢效率,保持血糖稳定,从根本上改善心血管内环境,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为心血管健康提供基本保障。

1.2 抗氧化与抗炎作用

功能性食品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对维持心血管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机体的代谢过程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如果没有被及时清除,就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引发氧化应激,形成心血管疾病。功能性食品中的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和E具有很强的电子供体能力,可以快速地将自由基清除,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研究表明,鱼油中含有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通过抑制炎性信号通路,抑制炎性因子如TNF-α、IL-6等过度释放,减轻血管炎症反应,减轻VSMCs增殖和迁移,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保护心血管健康。

1.3 调节肠道菌群结构

肠道微生态与心血管代谢密切相关,功能性食品组分对其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纤维等功能成分进入肠道后,成为肠道微生物的“食物”,促进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等有益菌在适宜的营养环境中大量繁殖,参与胆汁酸代谢,影响胆固醇的吸收和排泄,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相反,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减少有毒物质对心血管的危害。以此间接方式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心血管代谢指标,构建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的体内环境,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2.促进心血管健康的策略

2.1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是改善心血管健康的重要途径。食物纤维可以有效地降低胆固醇含量,从而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膳食纤维所含的可溶性纤维(如燕麦中的β-葡聚糖)可与胆汁酸结合并促进其排泄,促进肝脏利用胆固醇合成胆汁酸,降低血中胆固醇浓度。比如,每天食用燕麦片或者全麦面包,可以有效降低LDL胆固醇(LDL-C)水平。同时,膳食纤维可以稳定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波动。不溶性纤维(如全谷类含有纤维素)能延缓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消化吸收,从而使血糖升高更平稳,避免因血糖过高引起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IR)不仅与糖尿病密切相关,而且可引起代谢紊乱,如高血压、高血脂等,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品如全谷类、豆类等,能有效地提高血糖代谢水平,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此外,膳食纤维还具有促进肠道健康的功能,对心血管健康也有间接的好处。膳食纤维可提高肠道益生菌数量,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可降解膳食纤维生成SCFAs,不仅能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还可通过代谢通路影响心血管代谢。例如,丁酸盐可调节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炎性因子生成,减轻心血管系统炎性损伤。另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类等,往往还含有其他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维他命、矿物质及抗氧化物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心血管健康效益。

2.2 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的食品

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的食品对改善心血管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不饱和脂肪酸可显著降低LDL-C,升高HDL-C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能清除血管壁胆固醇。比如,橄榄油中含有丰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可以有效地改善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此外,鱼类中富含的欧米伽-3 PUFAs (EPA、DHA)具有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不饱和脂肪酸有抗炎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炎症有抑制作用。慢性炎症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omega-3脂肪酸可通过调控炎性因子的生成与释放来发挥抗炎作用。例如,omega-3脂肪酸可降低IL-6、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心血管损伤。此外,坚果类(如杏仁、核桃)不仅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而且富含维生素 E、Mg等多种营养物质,它们之间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使其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另外,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病理改变,而不饱和脂肪酸可调控血管内皮细胞代谢,促进一氧化氮(NO)释放,发挥扩血管、降压作用。比如,食用富含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就能显著提高血管内皮功能,降低高血压及冠心病的发病率。因此,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鱼类、坚果、牛油果等,具有降血脂、抗炎、改善血管功能的作用,从而达到改善心血管健康的目的。

2.3 减少盐和糖的摄入

减少盐和糖的摄入是改善心血管健康的重要策略。高盐饮食和高血压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多的盐分摄取可引起钠离子滞留在身体内,增加血液容量,导致血压升高。研究显示,降低食盐摄入量可以明显降低血压,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如,每天控制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少用加工食品和高盐调味品,多吃新鲜食材,能有效减少食盐摄入,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高糖餐增加了患糖尿病的危险,而糖尿病又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糖摄入过多会引起血糖升高,从而引发多种代谢疾病,如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肥胖等。这些代谢疾病不仅加重了心血管负担,而且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因此,减少糖分,特别是添加糖分,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比如,少喝含糖饮料,多吃新鲜水果,少吃甜食,少吃糖、蛋糕等糖多的食物。另外,降低盐、糖的摄入量,可以提高总体膳食质量,改善心血管健康。要想形成一个更加均衡的膳食结构,就必须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和富含不饱和脂肪的食物。这样的膳食结构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血糖,而且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脂代谢,从而达到全面优化心血管健康的目的。因此,降低盐、糖的摄入量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4 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食品

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食品对改善心血管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抗氧化剂可以中和体内的自由基,减轻心血管系统的氧化损伤。自由基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硒等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对血管内皮具有保护作用。比如,柑橘类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他命C,坚果和种子中含有丰富的维他命E,这两种食物都能有效地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抗氧化剂可调控血管内皮细胞代谢,促进NO生成,发挥扩血管、降血压作用。比如,莓果中含有丰富的花色苷,这是一种抗氧化剂,能提高血管内皮的抗氧化能力,提高血管弹性,另外,绿叶蔬菜中所含的叶黄素、玉米黄素等也具有抗氧化功能,对血管内皮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慢性炎症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抗氧化剂可抑制炎性信号通路,降低炎性因子(CRP)、IL-6水平,减轻心血管损伤。番茄中的番茄红素、黄姜中的姜黄素均有明显的抗炎效应,可通过调控炎性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因此,食用富含抗氧化成分的食物,可从抗氧化、改善血管功能、抗炎等方面改善心血管健康状况,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2.5 控制摄入功能性饮料

在心血管健康管理中,控制摄入功能性饮料是一项需要慎重考虑的战略。功能性饮料通常含有咖啡因、牛磺酸等成分,虽然短期内能提高人的警觉度,增强身体机能,但过量会加重心血管系统负担。咖啡因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对那些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者遗传性心脏病的人来说,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因此,建议这些人尽量少喝功能性饮料。普通人也要控制摄入量,避免咖啡因的过量摄入。功能性饮料所含的糖及其他添加物对心血管健康有害。很多功能性饮料都含糖量很高,长期饮用会引起高血糖、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从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另外,饮料中含有的防腐剂、色素等人工添加剂,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的危害。所以,在选择功能性饮料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低糖或者无糖的饮料,并且要仔细看配料表,不要吃太多的添加剂。功能性饮料的摄入量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及运动强度适当调整。在剧烈运动或者是体力劳动结束后,需要快速补充能量和电解质的人,可以喝一些功能性饮料,补充体力,维持电解质平衡。不过,日常运动量不大的人,应尽量少喝功能性饮料,多喝水、无糖茶或天然果汁。因此,合理选择并控制其摄入量,既能满足人体特殊需要,又能降低潜在的心血管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生活方式相关疾病数量的上升,功能性食品已经成为心血管健康管理的关键辅助手段。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功能性食品在促进心血管健康方面的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为公众的健康饮食提供科学支持。展望未来,随着营养学的持续进步和生物技术的不断革新,功能性食品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领域。本项目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功能性食品的作用机制,优化了质量控制标准,推动了功能性食品的标准化进程。基于此,我们应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引导大众采取合理的饮食习惯,巩固心血管健康防线,助力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

基金项目

本文系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25年校级科研项目支持,课题名称:姜黄素通过CTRP3/NLRP3抑制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焦亡(项目编号:2025-XJKY-03)。

作者简介

吴双艳(1994-),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生理学。

陈姣姣(1992-),女,汉族,河南焦作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任培乐(1990-),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心血管生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