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程国际投资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
作者: 方旖旎 殷欣 徐宁新时代的商科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同时也需注重道德修养。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对应用型高校在培养新商科人才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培育出高素质的复合型商科人才,必须加强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科研机构在招聘及研究生面试时,将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作为重要的考量标准。因此,专业技能是学生能否进入相关行业的关键,而思政教育则决定了学生在该领域能够达到的高度。
1.国际投资学中的课程思政定位
传统国际投资学的教学以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等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思维为核心教学内容,注重商业案例分析与经济效益测算。伴随中国在国际投资领域的发展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向对外直接投资的细分领域纵向深化,传统国际投资学授课体系与商科体系内的其他经济学课程界限分明,使得本科阶段的跨课程融合探索有限,同时限制了与研究生阶段的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纵向迁移的课程深度。
伴随新商科中“课程思政”发展,国际投资学将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实现突破,强调专业课程与智慧课程的跨界融合,构建开放创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出精通国际投资核心知识,具备跨课程视野与落实应用能力的复合国际化人才。
国际投资智慧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在学习通平台上进行,以国际投资课程专业教育为基础,深度发掘各单元知识点的思政元素,在进行专业知识讲授与数据分析培养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发挥智慧课程特色,潜移默化塑造价值观,从而完成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同步走的教学任务。课程思政为教师授课时提供了新的案例分析思路与讲解视角,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其国际投资与世界主流发达国家国际投资的共性以及独特性,不仅可以改善教学效果,也可以突破课程壁垒,实现新商科下相关国际经济学课程的互融互通,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世界经济概论等,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因此,要培养新商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就要重视与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2.获取思政元素的方法
课程思政教育的本质就是将课程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国内外较多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建设中始终贯穿思想政治价值引领,注重融于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方式。本论文认为“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授课基础上,发掘思想政治元素,以此引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将“三观”的价值引领作为授课主线。
智慧课程建设中获取国际投资学思政元素的方法是:首先,梳理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关注将西方成熟理论迁移到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动机解释时的背景与假设条件差异,从而形成参考或模仿传统西方成熟理论,但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经济理论解释中国实际经济问题的思维模式。其次,梳理国际投资学课程知识框架,细化知识点,建立前后向知识点关联形成知识图谱。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通过案例引导与中国特色两大视角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因此在课程章节、知识点图谱的构建过程中将国际投资193个知识点(部分章节细分至5级知识点)不仅按照章节内部进行纵向梳理,跨章节间遵循前置知识点与后置知识点进行跨章节的关联。
遵循从国际投资领域成熟的概念与理论体系开始,介绍概念或理论提出的背景或假设条件,引导学生发现中国现阶段所处国际投资环境与当时背景以及假设条件的差异,从而给学生树立当我们使用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解释中国国际投资现实问题时的两个关键性思维:一是当现实条件与理论假设不符时,传统理论体系解释力减弱,就需要对其进行改良或建立新理论体系,因此国际投资理论是动态发展的。二是中国企业的国际投资行为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国际投资行为的动机存在结构性偏差,因此将传统西方国际投资动机理论迁移至中国现阶段国际投资动机解释将可能形成悖论。
3.发掘课程思政与导入途径
国际投资学课程内容相对繁杂,以投资领域中以国际间接投资与国际直接投资两条主线划分,在国际贸易专业项下偏向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从课程思政角度来看,需要让学生以基础概念为参照,判断现实经济中国家或者跨国企业的投资行为属于国际投资中的具体领域,以传统投资动机理论为框架对投资行为动机进行机理解释。
让学生熟知中国国际投资的发展历程、特征形成主因,对中国国际投资地位的发展心生敬畏,对中国企业国际投资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更好地落实用专业理论解释现实投资行为。因此,可以在课程思政部分引导学生关注中国跨国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引入中国企业投资风险规避策略与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地位变迁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
此外,智慧课程建设中的“智慧”特征之一就是将课程学习的时空从教室里课堂上45分钟的边界释放出来。常规学习只是让学生背诵概念与理论,虽然尝试以模仿学术论文写作的形式结课,引导学生将课程理论所学用于现实国际投资问题的思考,但受限于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对理论教学的系统思考不足。而在智慧课堂的课程思政模式下,借课程资料与问题图谱,学生与老师将更关注知识点的前后关联与国际投资领域中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剥洋葱”式地从现实问题向课程知识点的层层递推与逻辑导入,从而潜移默化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体到章节内容与思政元素对应为:(1)梳理国际投资发展历程时,主要通过在课堂上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成为国际投资领域主导的本质与根本原因”,导入思政元素:认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本质,明晰中西方文化、政治、历史与发展差异。(2)讲授国际投资风险时,通过课堂分析与课后资料导读,分析“不同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动机”案例,导入思政元素:实际推动理论发展,树立理论创新意识。(3)讲授国际投资风险时,通过课后资料,分析“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系列报告”案例,导入思政元素:综合分析投资环境,培养风险规避思维。(4)讲授中国吸引外资形式时,通过课堂案例与问题图谱,分析“来华外资形式与避税案例”,导入思政元素:研判投资环境,培养政企博弈情景。(5)明晰中国制造业GVC地位时,通过拆解“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及驱动因素”,导入思政元素,建立战略思维,思考发展机理,培育专业报国信念。
4.提高教师迁移与引导能力
学生在长期的书本学习中很难主动将商科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学习联结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存够一池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
首先,教师需要在备课过程中纵向深度挖掘中国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研究前沿,以此弥补课程体系中主流西方国家直接投资理论的滞后性,并从中寻找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如OBOR背景下中国产业向外转移动机的解释理论并不能简单局限于日本研究人员提出的“边际产业理论”,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的“逆向并购”领域,而是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产业对外转移的特殊性、前瞻性与相对领先性,从而避免简单的“落后产能”转移的自证陷阱与“中国科技处于落后阶段”的自我否定。
其次,在构建课程思政体系过程中,是在专业课程基础之上叠加思政目标。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承载思政价值观导入,打通专业思政课程与专业商科课程壁垒。将思政课程作为标签融入专业课程之中。用思政标签引导专业知识的使用方向,用专业知识实现思政课程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有用性,实现将基础概念教育设定为显性技能。
再次,需要考虑学情。本科生均为00后,课下普遍从网络小视频获取信息,但由于缺乏专业基础与思政引导,很容易被网络小视频带偏,这种偏向性一旦形成将可能导致对主流价值观的排斥。因此,课程设计中需要注重溯源与投资史梳理,借助学生在中学学习到的历史、地理等背景,提高学生对正确专业知识的接受度。通过对投资史的梳理,使学生明白国际投资领域中所看到的表象问题都有形成的经济学动机,养成经济逻辑机理推导经济问题。借助思政标签,实现大学专业知识点与中学知识关联,形成中学至大学的思政教育一致性。
最后,鼓励学生密切关注社会动态和国际经济焦点,同时要明确社会动态是分析国际投资实际问题的背景,而不是主要焦点。教师在准备和进行课程教学时,应紧密结合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将经济热点、政治经济标签与学术框架相结合,用以分析现实问题。例如,在2023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之后,面对2024年贸易伙伴设置的各类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动机及风险分析,可以作为贯穿国际投资理论、投资环境、投资风险等多个章节的长期案例研究。在分析这些案例时,还可以参考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外迁的历史经验与中国汽车产业外迁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全球汽车产业外迁趋势的理解,并突出中国汽车产业外迁的特殊性。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24年智慧课程建设项目:国际投资学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方旖旎(1985-),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投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