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公共营养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 梅小虎 杨靖钰 崔淑莲

“健康中国”背景下《公共营养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0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6年10月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等一系列行动计划的颁布更把全民健康事业推向高潮。全民营养是全民健康的必由之路,需要数量庞大的营养专业人才推动前进,公共营养技术人才是建设“健康中国”的主要力量。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提高营养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道德、情操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发挥好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能更为“隐性”而有效地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职医学营养在国家职业教育目录里属于“医药卫生类-健康促进类”,专业人才在临床营养、特殊人群营养服务、运动营养咨询指导、社区营养指导、膳食管理、宣传教育等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显而易见,作为一个为他人提供健康服务并促进健康的专业人才,应当具有责任意识、人文关怀、职业道德和精湛技术。《公共营养技术》作为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核心课程,十分有必要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职业情操,为建设“健康中国”培养生力军,为医药卫生领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1.营养专业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现状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它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功能和要求融入专业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中,是提升课程育人质量提升的重点。自习总书记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等重要论述以来,我国众多高校及专家学者聚焦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大量有益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课程没有充分落实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没有充分融合,“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部分课程挖掘了思政元素,但各自为政,不成体系,无法统一课程的育人目标;部分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缺乏顺利开展的业务能力,不知如何融合与实施。因此,深入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以课程为单位,完整构建目标统一、有机融合、效果显著的课程思政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已有部分学者对“食品营养与健康”“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等营养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做了研究。如田青等对《公共营养技术》课程思政做出整体设计,探讨将思政元素加入到课程模块中;彭向东等研究了营养类系列课程的思政融入方法,将公共活动、实践与课程思政融合起来;潘池梅、李云捷等探究通过混合式教学提升《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对营养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来说,目前研究文献依然不多,且更多偏食品营养理论,少聚焦公共营养技术。

2.课程思政融入《公共营养技术》的必要性

2.1《公共营养技术》是融入课程思政的天然载体

《公共营养技术》是高度契合时代需求、高度满足人民需要、高度助推健康事业发展的应用型课程。本课程是实施课程思政的理想载体:课程契合国家战略,无论从思想、理念或行动,都高度满足“育人”的需求;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无论从政治、经济、道德、法律、科技、社会、民生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大量思政元素等待挖掘;课程学习内容与健康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兴趣浓厚,巧妙设计思政内容会更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成效;课程适用范围广,高职院校医药卫生类、食品类专业均开设本课程或部分模块的教学。此外,参加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职业技能培训的各界人士都将是本课程的受益者。因此,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将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营养人才队伍素养,加强职业行业素质培养,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发挥巨大作用。

2.2 融入课程思政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公共营养技术》,有助于学生在能力、道德、责任、担当等各方面素养得到提高。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内容,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案例,在教学任务中融入思政要求,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融入思政感悟。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学生能够树立“助人”的远大理想,在国家健康政策变迁和事业发展历程中培养责任和担当意识。通过任务式、角色扮演、案例分享等不同的思政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建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

2.3 融入课程思政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效果

课程思政融入课程让“教”明确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让“学”明确了为什么学、为谁而学、怎么学。高职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行动能力不足,学习习惯不好,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许多阻碍,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在心中立下远大志向。因为没有树立爱国、敬业、奉献、仁爱等远大志向,所以无法激发学习的动力、实践的动力、成才的动力。通过学习融入课程思政的《公共营养技术》,学生能够找到前进的方向、学习的榜样,明确为推动“健康中国”学习、为“助人健康”学习、为远大抱负学习、为责任担当学习。心中有方向,脚下才有力量,学生通过课程思政学习,能够激发学习的动力,克服不良学习习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增强成才的信心,专业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提高。

3.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

3.1 课程主要内容与特点

营养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核心课、限选课等,《公共营养技术》属于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核心技能课,也是对接公共营养师、营养指导员、运动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岗位核心职业课。医药卫生类、食品类专业均不同程度开设了本课程,虽然课程名有所不同,如《食品营养与健康》《特殊人群营养》《膳食指导》《营养配餐技术》等,但内容都属于公共营养技术的范畴。不仅如此,课程还直接对接“公共营养师”职业技能培训,在众多非营养专业的人群中也受到广泛关注。

课程主要包含的教学内容有公共营养发展与营养师认识、营养素功能、食物的营养价值、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营养调查与评估、营养咨询与教育等,涉及膳食调查、膳食指导、体格检查、营养评定、营养咨询、营养教育等技能,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国家发展、政策、生活联系紧密。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将广泛影响营养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对营养行业整体素养的提升产生深远影响。

3.2 课程的育人目标

课程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思政三个方面,以学生为中心,德技并修,达成育人目标,即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培育“擅科普、能指导、有视野、有理想、有仁心、有力量”的“擅能四有”营养人才。

3.2.1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了解公共营养学领域相关概念,熟悉我国的营养健康政策,熟悉特定人群的营养特点,熟悉营养监测系统与工作程序,掌握居民膳食指南相关准则,掌握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要求,掌握营养调查与评估、食谱编制与调整、社区营养调查与诊断、社区营养干预与营养教育的方法与要点。

3.2.2 能力目标

具有灵活运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膳食宝塔指导膳食的能力,具有灵活运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评价营养素摄入水平的能力,具有灵活运用中国食物成分表指导食物选择的能力,具有营养调查与评估、营养配餐、食谱编制的能力,具有对各类人群进行膳食指导的能力,具有社区营养工作的能力,具有紧跟国家健康政策、检索更新学科前沿知识的能力。

3.2.3 思政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培养营养专业学生在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的责任担当,强化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满怀仁心待人处事,培养学生科学思辨、务实践行。

3.3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建设“一目标,双轴线,三空间,四维度”思政教育模式,助力达成专业“以德树才、以文化才、以技成才”的育人总目标。

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德技并修,达成育人目标,即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培育“擅科普、能指导、有视野、有理想、有仁心、有力量”的“擅能四有”营养人才。

课程思政显隐双线结合,将思政元素、案例融入专业知识,形成课堂上的课程思政显线,将思政要求、感悟融入课外实践,形成课堂外的课程思政隐线。

课程“学、练、创、展、演、用”一体,构建教室、网络和社会三融合的学习空间,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学生在教室学习空间充分“学、练、创”,在网络学习空间尽情“创、展、演”,在校园、家庭、社区等社会空间充分“展、演、用”。三空间互联,“教学用”互通,学在其中、悟在其中、用在其中、乐在其中。

为了达成课程的育人目标,设置四个维度的思政主题,各主题下包含多个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分别是:“家国情怀”。沉浸感受古今优秀文化、艰苦发展,拓宽学生视野;“责任担当”。强化社会责任感、担当意识,树立远大理想;“以人为本”。身许国家、心系人民,满怀仁心待人处世;“严谨务实”。科学思辨、务实践行,汲取不竭力量。课程思政“点、线、面”格局形成,结成璀璨育人成果。

3.4 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

教学资源与平台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成效。通过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制作视频、动画、图片、案例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学生能全方位深度学习课程思政内容,并能把学习过程中的感悟、疑惑及时反馈,学习过程全程自动记录在学习平台,作为课程思政评价的重要依据。

3.5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需要有效的评价方式。本课程构建多元化、过程性与成果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课程思政多元化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实践服务对象评价三方构成,教师主要评价学生思政内容的学习进度、态度,学生自己评价思政学习满意度与收获,服务对象主要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设置志愿服务的实践任务,由学生组建团队,策划、创作、实施、评价,由服务对象、学生、教师三方共同评价服务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水平、人文修养、道德情操和责任担当。课程建设了在线学习平台和教学资源,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记录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度进行全过程评价。课程的思政教学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学生通过学习感悟、实践服务、专题汇报等形式凝聚学习成果,综合展示课程思政学习的收获与成效。

结语

在“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使命的引领下,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我们深入探索并整合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要素,并巧妙地将其融入《公共营养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创新了课程思政的教学与评估方法,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相融合,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人本理念以及严谨务实的作风。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深刻的体验,还实现了快速的成长。课程思政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文化认同感、职业认同感,提高了专业学习的效率,增强了健康素养,并激发了实践的欲望。展望未来,我们仍需持续深化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改革,构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评价体系,为高质量的卫生事业发展培育出更多杰出的营养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质量工程项目“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公共营养学》”(XJJPKC202405);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公共营养学》(KCSZKC2024001);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公共营养学》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KCSZJG2024002);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公共营养技术》课程与数字化运动营养竞赛的课赛融通研究”(JB202413)。

作者简介

梅小虎(1992-),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营养专业教育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