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白雪原 杜兵耀 赵莉君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浪潮中,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逐渐成为实现育人使命的关键。教育部在202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专业课程教学应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作为食品科学领域核心课程的《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其知识体系不仅强调科学的严谨性,还注重实践应用的价值,并融入伦理规范的要求。这种多维度的特性赋予了该课程在科学伦理教育和行业责任意识塑造方面的独特优势。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目标定位不明确、元素融入方式过于生硬、育人效果评估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专业教学与价值引导之间出现脱节现象。本研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了一个“目标定位—内容重构—方法创新—评价反馈”的闭环育人模型。通过系统地整合专业课程中的国家战略、职业伦理等隐性教育要素,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科学认知与价值判断相结合的教学范式,为食品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索一条新的实践路径。
1.课程思政融入《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必要性
1.1 专业属性与育人目标的深度契合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这门课程,其专业属性以科学严谨性、实践应用性及伦理规范性为三大核心特质,与思政育人目标在科学精神、社会责任及国家战略等维度呈现深度契合。就科学精神而言,此课程着重强调实验设计的客观性与数据真实性,援引统计学家 Fisher“实验结束后再请统计学家等于尸检”的经典论断,引领学生领会统计设计的前置性。结合经典实例,把“严谨治学”“诚信科研”等价值观融入方差分析、正交设计等核心知识的教学之中。在社会责任方面,该课程聚焦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需求。例如,以“预制菜安全性争议”为教学情境,设计防腐剂添加量的验证实验,经由数据透明化剖析公众信任危机的成因,彰显科技伦理对社会稳定的实践价值。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课程通过“孟德尔豌豆试验”的科研方法论启示、许宝騄在多元统计理论中的开拓性贡献等案例,系统阐释科学探索与国家需求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学生投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使命意识。
食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产业,其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民生福祉紧密相连。本课程通过系统培养科学试验方法与数据分析能力,着力引导学生以科学精神为指引,以社会责任为担当,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为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智力支撑体系。这种专业教育与价值塑造的协同机制,有助于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的食品领域创新型人才。
1.2 响应国家战略与人才培养需求
课程思政建设紧密对接“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旨在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于服务民生需求而言,聚焦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领域,以“预制菜安全性争议”等热点课题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展防腐剂阈值验证实验,剖析数据透明化对公众信任的构建机制,强化科技服务民生的责任教育。在支撑学科交叉领域,以统计学为纽带,打破食品科学、农业工程与生物医药的学科壁垒。例如,在“军特药临床试验设计”任务中,融入军事医学伦理规范,培育学生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风险的能力。在应对国际竞争方面,深挖本土科研案例与前沿攻关需求,诸如许宝騄的多元统计理论贡献、益生菌菌株自主筛选技术等代表性实例,激发学生投身关键领域自主创新的使命感。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食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食品生产和消费市场,亟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本课程通过引入国际前沿科研成果与先进技术方法,着力构建学生的全球化技术视野与分析能力。同时结合本土实际需求,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我国食品行业的关键问题(如食品安全监管、农产品品质提升、食品加工技术创新)。这种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又增强了其为国家食品事业奋斗的责任感。
1.3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食品专业人才
除了科学精神和国家战略,社会责任意识同样是食品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本课程经由构建多元化培养路径,系统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及职业道德素养。于实践驱动层面,引入诸如“农残检测技术下乡”“老年营养餐标准化制定”等企业实际项目,要求学生从“健康中国2030”“积极老龄化”等国策视角开展方案设计,切实强化科技普惠民生的意识。在伦理教育维度,开发“数据篡改公共卫生危机”虚拟仿真实验,直观呈现科研诚信的底线价值;借助“营养资源城乡分配”伦理辩论,深化学生对社会公平性的辩证思考。就评价体系而言,构建“知识—价值”双闭环评价体系,在终结性考核中增设“国家战略契合度”量化指标,在过程性评价里引入企业动态评分与虚拟仿真平台,并运用AI技术追踪学生参与“农残检测下乡”后的责任意识演进轨迹。
食品安全作为公共健康的基础性问题,直接关系国民健康与社会稳定。课程通过实践活动与社会调研,引导学生深入食品行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关键环节,系统分析行业现存的实际问题及其社会影响。基于调研成果,要求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提出解决方案,为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强化学生对科研诚信与社会公平的认知,培养其在职业生涯中坚守道德底线、践行社会责任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操守。
2.课程思政融入《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现状
2.1 思政目标与专业教学的割裂化现象仍存
现行课程思政融合实践存在育人维度与学科逻辑的衔接失当,具体呈现为理念认知偏狭、实施路径单一、反馈机制残缺等结构性问题。部分教学团队在元素融合时仍采用“标签式”嵌入策略,将食品安全监管等普适性宏观概念简单附加于专业知识点,却忽视了实验方案制定阶段的伦理审查机制、数据采集过程中的真实性校验等具象化切入点。课堂组织方面,讲授法占比达65%的课堂架构难以支撑深度学习,典型案例研讨多沿袭单向灌输模式,缺乏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阶梯型任务设计,致使价值引领效果局限于识记层面。评估环节的结构性缺陷尤为突出,终结性考核中公式演算与软件应用占38分,而涉及学术诚信、技术经济性评估等核心素养的观测指标,尚未建立动态化形成性评价体系,导致价值维度考核占比不足20%(参照布鲁姆分类法修订版)。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评价偏差会逆向影响教学过程中的思政要素渗透强度。
2.2 思政元素挖掘的系统性不足
当前课程思政元素开发呈现体系化缺陷,具体表征为要素离散化、案例时效性不足及学科特质弱化三重困境。教学素材库中约65%案例仍聚焦传统食安事件分析,对预制菜添加剂标准争议、老年营养食品伦理评估等新兴议题的探讨存在明显缺口,伦理审查制度建设滞后于产业变革速度。值得注意的是,学科核心知识点与思政要素的关联框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以正交试验设计为例,现有教学侧重数学建模训练,却未结合“农残检测技术下乡”等实践项目阐释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内涵。学科特色维度呈现浅层开发态势,典型表现为数理统计先驱许宝騄先生在假设检验理论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尚未有效转化为科技强国的育人素材,这种理论贡献与价值引领的割裂现象需引起高度重视。
2.3 评价机制的单一性与反馈滞后
当前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实践维度呈现明显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价值引导与过程性要素的系统性缺失。现行评估体系仍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导模式(占比达40%),其评估重心聚焦于技术能力维度。值得注意的是,实验方案科学论证与技术伦理评估等核心思政要素尚未建立有效量化模型。过程性评价环节虽然引入社会价值分析模块(占实验报告权重的40%),但技术伦理等抽象概念的评估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可操作性评价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评分信度不足。更关键的是,多元评价主体协同机制存在结构性缺陷,企业导师评分权重不足10%且反馈周期过长,难以构建贯穿教学实践、产业应用与社会影响的三维动态监测体系。
3.课程思政融入《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改革方法与实践
3.1 重构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点
在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中,应系统梳理教学内容,挖掘与思政教育契合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解试验设计原则时,可结合我国食品行业标准(如GB 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修订过程,强调科学规范、数据可靠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感。在统计分析部分,可引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大数据分析案例,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让学生理解统计学方法在保障民生中的实际作用,增强科技强国的使命感。此外,在实验数据处理环节,可结合学术不端案例(如数据造假、P值操纵等),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通过课程内容的系统重构,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体系。在试验设计原则教学中,通过分析食品行业标准的修订与实施过程,让学生理解标准背后的科学规范、社会责任与国家战略导向,强化其职业操守意识。在统计分析模块,借助食品安全监管的大数据分析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统计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其科技强国使命感。在实验数据处理环节,结合学术不端案例进行科研诚信教育,厘清学术道德红线,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3.2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驱动和情境体验式教学
突破传统“填鸭式”理论教学,选用真实案例和情景模拟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例如,在讲解正交试验设计时,可引入“三聚氰胺事件”的质量管控教训,让学生分析如何通过规范化试验设计预防类似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培养风险防范意识。在回归分析教学中,可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品质优化的实证案例,让学生分组模拟科研团队,体验如何用数据分析助力农业产业升级,培养服务社会的使命意识。此外,可依托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如食品安全检测大数据分析系统),让学生在交互式学习中认知科技创新的战略价值,激发爱国情怀。
案例驱动与情境体验式教学通过真实案例与情景模拟,将抽象理论映射为具体实践,显著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思政理念的直观理解。“三聚氰胺事件”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与科学试验设计的重要性,强化其风险防范意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产品品质优化案例教学,通过团队协作与实践操作,系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构建的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科技创新的驱动力,进一步激发其爱国情怀与专业认同感。
3.3 优化考核评价,建立“知识+能力+价值观”多维评估体系
革新传统以考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融合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思政素养的综合考核体系。在平时作业中,可设置“食品行业数据分析与社会责任”主题报告,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评估食品企业的质量管控案例,并形成系统性改进建议,塑造批判性思维和行业责任意识。在实验环节,增加团队协作评分项,考查学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学术规范(如是否规范记录原始数据)。期末考核可引入开放式案例分析题,如“如何运用统计方法优化某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工艺”,既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考察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关怀意识。通过多元化评价,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增效。
多维评估体系通过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确保思政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主题报告作业引导学生关注食品行业痛点问题,整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与解决,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实践能力,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实验环节的团队协作评分项精准评估学生的技术操作规范与科研诚信,促进其全面发展。期末考核中的开放式案例分析题综合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价值观,引导其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念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结语
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指导下,《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通过系统性地重构教学内容、深度地创新教学方法、科学地优化评价体系,成功实现了专业知识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结合。本研究基于食品学科的专业特色,深入挖掘了科学伦理、社会责任、国家战略等思政元素,构建了“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一体化的育人模式,有效解决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脱节的问题。实践证明,案例驱动、情境体验等教学策略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科技创新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多维动态评价机制则确保了价值引领的实施效果。展望未来,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进一步结合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为培养既有专业能力又怀有家国情怀的食品行业创新人才提供示范性的实践模式。
基金项目
河南农业大学青年英才基金(编号:30501505);河南农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XJGLX033和2025XJGLX138)。
作者简介
白雪原(1989-),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应用》《营养与健康大数据管理》等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
赵莉君(1985-),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等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