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餐饮业促消费举措看食品经济运行脉络

作者: 徐兴利 黄家伟

食品经济运行情况是民生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投影,反映出消费需求变化、食品生产供给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等多方面内容。餐饮业是食品行业的关键组成部分,从餐饮业的新质发展中,可以进一步梳理食品经济运行脉络。

2024年作为“消费促进年”,今年的经济运行表现对未来一段时期的整体经济运行影响深远。2024年上半年,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食品工业产品价格下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食品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但在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协同合力下,食品行业克服重重困难,采取有效措施,持续夯实食品经济高质量运行基础。

食品经济运行情况一览

“菜篮子”“肉盘子”“米袋子”与人们日常生活和消费需求的联系较为密切,相关食品的价格也是影响食品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2024年8月,餐饮收入4351亿元,增长3.3%。部分基本生活类和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0.1%、4.3%。”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说道,粮食价格下降0.1%,鲜果价格上涨4.1%,猪肉价格上涨16.1%,鲜菜价格上涨21.8%。

刘爱华表示,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同时我国主汛期结束,降水在减少,气候适宜蔬菜生长、运输和存储,蔬菜供应有望增加,生猪产能目前在持续调减,叠加传统消费旺季到来,猪肉价格可能继续上涨。总体看,食品价格将保持平稳。

食品工业企业的经营情况、食品工业产品价格和产量的波动以及销售渠道的多样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食品经济整体运行。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制造业46.9万家企业数量较2018年上半年、2023年上半年分别增长33.5%、5.3%。其中食品工业4.2万家企业数量同期分别增长5.1%、5.8%。2024年上半年,4.2万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952.1亿元,同比增长13.2%,高出制造业增速8.2个百分点,高出去年同期增速29.9个百分点,增速较一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9.2%、10.1%、13.1%。

国家统计局统计的食品行业涉及到的24种产品中,16种产品产量保持正增长,占比66.7%,较2023年全年提高8.4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鲜冷藏肉、饮料、成品糖、原盐、精制食用植物油、白酒(折65度,商品量)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2%、7.9%、13.9%、8.2%、4.7%、3.0%;啤酒产量同比基本持平,乳制品、葡萄酒产量分别下降3.0%、6.3%。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8%,吃类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7.8%,增速高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穿类商品、用类商品增速均在1倍以上。

线上食品销售的高速增长折射出互联网购物的普及化和人们食品消费习惯的转变,销售渠道的多样化同样需要引起食品行业的重视。

餐饮消费整体稳中向好

餐饮消费是食品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参考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出我国食品经济运行轨迹。

日前,一份关于2024年上半年一线城市餐饮消费的数据引发多方关注。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82.4亿元,同比下降0.3%。其中,餐饮收入637.1亿元,同比下降3.5%。限额以上(年营收1000万以上)餐饮企业利润总额1.8亿元,利润同比下降了88.8%,利润率低至0.37%。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65.71亿元,同比下降2.3%。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25.11亿元,同比下降3.6%。

对于一线城市餐饮消费的波动,应从客观和全面的角度去看待。以北京市为例,北京餐饮业面临房屋租金高、用工成本高、食材价格高,但经营利润低的“三高一低”问题。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一线城市租金上涨的商业街占69.2%,租金下跌的商业街占19.2%。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高企的成本带给一线城市餐饮企业的压力不容小觑。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表示,从统计口径来看,我国的统计数据分大口径和小口径,很多中小型餐饮企业并没有纳入整个统计口径之中。大型企业确实是有所减少,但特色餐饮,尤其是夜宵、早餐依旧非常红火。

从整体来看,虽然一线城市餐饮业承压,我国餐饮消费仍处于稳中向好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达到2.6万亿元,同比增长7.9%,总体上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从长期发展来看,在市场需求疲软、成本高企等多重压力叠加影响下,餐饮业要紧抓发展机遇,搭乘促进消费的东风,谋求新质发展。

服务消费带动餐饮消费

今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经发布,便掀起了一阵消费热潮。

“居民消费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是消费升级的重要表现。今年上半年我国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45.6%,同比提高了1.1个百分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负责人常铁威说道,从国际经验看,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大关的时候,消费升级的进程一般会显著加快,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1.2万美元,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服务消费的扩容升级还有望进一步提速。

8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意见》有关情况。

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表示,党中央、国务院把今年确定为“消费促进年”,服务消费是民生福祉改善提升的重要支撑,是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意见》围绕挖掘基础型消费潜力、激发改善型消费活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增强服务消费动能、优化服务消费环境、强化政策保障等6个方面,提出了20项重点任务,支持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

餐饮业的发展对消费市场的整体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意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挖掘基础型消费潜力,促进餐饮消费。

《意见》指出,提升餐饮服务品质,培育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鼓励地方传承发扬传统烹饪技艺和餐饮文化,培育特色小吃产业集群,打造“美食名镇”“美食名村”。办好“中华美食荟”系列活动,支持地方开展特色餐饮促消费活动。鼓励国际知名餐饮品牌在国内开设首店、旗舰店。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司长王东堂表示,餐饮业跟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同时,餐饮业也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最大的一个品类,在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以来,我国整个餐饮业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去年全年,全国餐饮收入是5.29万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了20.4%,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2%。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达到2.6万亿元,同比增长7.9%,总体上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而且增速也比商品零售额快4.7个百分点,对社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2.8%。

综合施策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3月,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保障食品安全、提升餐饮服务品质、创新消费场景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政策举措。”王东堂说道,各个地方比如像上海、北京、陕西等地也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落实举措,还有一些地方正在研究制定细化的措施。商务部将指导各个地方建立健全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推进相关政策落地见效,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挖掘地方特色美食资源,鼓励各地发布餐饮美食指引,因地制宜打造“美食名村”“美食名镇”,推广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推进餐饮与文旅、会展、研学等多业态融合发展。

结合各地美食文化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餐饮促销费活动,对于激发各地餐饮业消费活力、培育餐饮消费热点、带动地方美食文旅消费也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王东堂表示,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办好“中华美食荟”系列促消费活动,以及“中华美食文化季”有关活动,着力培育餐饮消费热点;我们还将培育、认定一批中华美食街区,推动提升餐饮业数字化水平,推进餐饮与商贸、文旅融合发展;指导地方加快发展特色餐饮,培育特色小吃产业集群。

规范的市场经营秩序、良好的发展氛围、完善的体制机制是餐饮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王东堂表示,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积极优化餐饮业营商环境,规范行业经营秩序,挖掘宣传餐饮从业人员优秀事迹,提升餐饮从业人员职业荣誉感。商务部还将持续监测餐饮业发展动态,总结梳理各地推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特别是在场景创新、品牌培育、数字赋能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好经验、好案例,及时做好宣传推广,与相关部门、各地方密切合作,共同推动餐饮业的高质量发展。

各地打造特色美食地标

2024年,促进餐饮消费,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地商务局、发改委等多部门协同发力,通过奖励、政策支持、推出餐饮促消费活动等方式,促进餐饮消费,推动餐饮业发展。

上海

近年来,上海餐饮业呈现国际化、品质化、数字化发展趋势。数据显示,上海环球美食餐厅数量超过1.3万家,排名全国第一,来自全球各地的环球美食正餐占比达到17%左右。上海米其林餐厅数量逐年增加,2023年共有50家餐厅上榜,位列全国第一。美团黑珍珠与必吃榜上海入围商户数量均领先全国其他城市。行业呈现线上线下全场景发展趋势,网订柜取、网订店取、扫码下单等数字化模式被广泛运用。

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餐饮消费,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市商务委、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对上海市餐饮行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多次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和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有关餐饮企业的建议,制定了《关于促进本市餐饮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提出,大力支持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在沪开设品牌首店,政策实施期间业务增长水平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对本市消费市场有带动效应的餐饮企业,自2024年以来在沪开设的全国及以上级别的品牌首店,每家门店给予不超过10万元一次性奖励,同一企业不超过50万元。

支持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美食地标。因地制宜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美食街区,丰富夜间餐饮消费目的地。支持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首店入驻特色集聚街区。对符合《上海美食地标指标》条件的街区,纳入上海市美食地标榜单。

支持举办上海环球美食节等餐饮促消费活动,发布美食之都地标餐厅、商圈、地标美食系列及首店名单,推出“城市漫步+美食”路线。

北京

北京餐饮业国际化、品质化发展趋势日渐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引进国内外知名美食品牌、实施美食聚集地打造行动、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发展、推进餐饮门店升级改造等举措的落地实施。

北京市商务局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的《推动北京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国际美食之都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提升北京本土餐饮品牌能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成为大型餐饮集团。发挥国有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新品牌孵化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培育本土餐饮国际品牌。鼓励企业创建“米其林”“黑珍珠”“钻级酒家”等品质餐厅。

差异化规划发展。各区针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等不同特点,统筹规划布局餐饮服务功能,实现“一区一特色”错位发展。核心区和中心城区重点发力餐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品质,加强品牌建设;副中心和平原新城地区补足餐饮供给缺口,加快均衡发展;生态涵养区通过打造“一镇一品、一线一品、一店一品”等,发展民俗和旅游体验餐饮。

《方案》提出,推动餐饮老字号守正创新。鼓励餐饮老字号升级产品形象、研发国潮新品、擦亮金字招牌。鼓励推进老字号与知名设计企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推出“北京美食手信”。引导王府井、前门、大栅栏等区域老字号门店在产品设计、经营方式、服务模式等方面加快创新,实现时代潮流气息与传统饮食文化风貌的深度融合。

培育食品经济新增长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餐饮消费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不仅关注菜品的味道和外形,而且更注重就餐环境和就餐体验提供的情绪价值。具有各地美食文化特色的“美食名村”“美食名镇”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异彩纷呈的“中华美食荟”及相关活动点燃了新的餐饮消费热情。餐饮业的智能化发展也在方便人们消费的同时,挖掘了行业的新质潜力,推动了行业的革新和发展。

由餐饮业促消费、谋发展的实践经验可见,想要培育食品经济新增长点,推动食品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样需要精准锁定食品消费需求,打造独具特色的食品资源,提升食品生产、营销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从而促进食品消费提质升级,进一步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