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古方中探索药食同源

作者: 吴艳蕊 李金月 徐雨言 韩东升 李晓璐 陈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我国人民的全面健康,国家出台了许多支持“药食同源”发展的政策。从经典中挖掘出的“药食同源”古方,因其独特的优势,而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药食同源”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存在开发程度处于低水平、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缺乏、社会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本文总结了经典、古方中的药食同源,通过研究发现,经典、古方中存在许多值得开发利用的“药食同源”。我们应深入认识和探索“药食同源”新道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从经典、古方中探索药食同源。

1.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药食同源等方面及中药材研究发展的政策,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并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未来健康中国总体战略是以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全民健康”。这一方案的提出,为中医药发展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性保证和指导。

古代关于“药食两用”的记述主要体现在经典与古方,而根据经典和古方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人对“药食同源”的重视。

追根溯源,“药食同源”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神农氏,《淮南子·修务训》也有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当时就有了有毒不可食的认识。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类还需要在自然界觅食,并没有区分药物和食物的意识。

先秦时期,古老的中国神话传说奇书《山海经》,书中记载了可药用的禽、兽、鱼、鸟、草、木、谷、果等类70余种食物,并对食物的功能进行了区分。

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涉及了60多种药食同源的食物。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解释了药与食之间的渊源关系,正是以“药食同源”为理论支撑点。

《后汉书·列女传》首次将“食”字与“药”字连起来使用。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的代表著作,书中所描述的经方中食品很多,反映了张仲景对食品功能的重视。

东汉末年的著名儒家学者郑玄,认为“五药”是草、木、虫、石、谷。

隋代《黄帝内经太素》记述:空腹食之为食物,而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了“药食同源”的基本观念。

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中有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与食均为生命的基础,“药食同源”之品通过合理的组成制成药膳,对人类的健康方面有重要意义。

宋代《寿亲养老新书》中尤重粥疗,专列“晨朝补养药糜法”一篇。

元代在《饮食须知》全书中所记载的食物数有三百五十七种,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观,强调食物禁忌。

明代《本草纲目》全书载药材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草部共记述了一百五十一种“药食同源”药用植物,木部也记述了四十三种“药食同源”药用植物。另外,在果实、谷、蔬菜、禽、兽、介、虫等分类下都含有食物药。

清代《类经证治本草》中,反映出药物无法像食物一样长期服用,食物不能完全代替药物,说明“药食同源”的药与食是各有专长。

经典与古方显示出“药食同源”的普遍性,这为现代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来源和依据。“药食同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由来已久,博大精深。中国大力推广药食同源文化,并不仅仅是为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同时“药食同源”更契合了中国人的健康观念,适应了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并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多样化。基于此背景,如何发展和发挥“药食同源”更深一层价值,赋能新时代健康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值得每个中医药工作者去深思和探索。

2.研究内容

“药食同源”诞生于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并且在数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正所谓“医之一道,博大精深”,其精华也有待我们去发掘和推广。

2.1 《绛雪园古方选注》——雪羹粥

《绛雪园古方选注》记载:“大荸荠四个,海蜇(漂去石灰矾性)一两。上二味,水二钟,煎八分服”。

2.2《五十二病方》——药粥法

以青梁米为鬻(粥),水十五而米一,成鬻(粥)五斗,出,扬去气,盛以新瓦,冥(幂)口以布三(九二),即封涂浓二寸,燔,令泥尽火而之,己(九三)。

2.3 《本草纲目拾遗》——膏方

《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普洱茶膏,又根据五色与四季的关系,五色茶与四季养生亦有相互关联。以冬季为例,五藏主肾,五色为黑,冬季万物蛰藏,宜补肾养精,以色补色,首选黑茶。普洱茶属于黑茶,选用高质量普洱茶饼,经过拆茶饼、煮茶水、收水、出锅,最后制作成茶膏。普遍情况下,冬季人的运动量会减少,少动多食会引起便秘,而普洱茶理气作用强于其他,冬季养生首选普洱茶膏,不仅可以温煦阳气,还可以保护肠胃。

2.4 《鲁府禁方》——白雪糕

明代龚廷贤所撰《鲁府禁方》中,“白雪糕”较为特色,其组成是:干山药、人参、茯苓、莲肉、芡实各二两,炒麦芽、炒神曲各一两,大米、糯米各半升,白砂糖一斤,上为末,蒸之为糕。

2.5 《本草纲目》——药膳菜品

《本草纲目》中记载:“用大鲤鱼一尾,用醋三升烧干后服下。又方:用大鲤鱼一尾,赤小豆一升,以水二斗煮汁”,书中也记载:“用荞麦炒焦为末,加鸡蛋白和成丸子”,也是一道美味的药膳。

2.6 《饮膳正要》——山药面

据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记载,山药面的制作颇为讲究,需精选白面六斤,鸡蛋十只,搭配生姜汁二合及豆粉四两。关键步骤在于将煮熟的山药三斤磨成细腻的泥状,与上述配料充分融合,形成质地柔韧的面团。烹饪时,选用羊肉二斤,切成小块,先用肉汤快速翻炒至半熟,再加入适量的葱花和食盐调味,实为养生膳食之佳品。

2.7 《本草纲目》——姜枣同用

《本草纲目》中记载:“生姜与枣同用,味辛、性温”,《本草备要》中记载:“姜、枣,味辛、甘,能行脾胃之津液而调和营卫,不专于发散也”。以上均记载了生姜与大枣共用。

2.8 阴病主方《乌梅丸》——乌梅

陈修园先生曾给了乌梅这样的评论“夫以体用言之,方用乌梅酸平”,认为它“补本脏之体,顺曲直之性也”。

2.9 《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圣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其中有对甘麦大枣汤记载:“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2.10 《山家清供》——樱桃煎

其记载:“樱桃经雨,则虫自内生,人莫之见。用水一碗浸之,良久,其虫皆蛰蛰而出,乃可食之”,杨诚斋诗云:“何人弄好手,万颗捣虚脆。印成花钿薄,染作水澌翠。北果非不多,此味良独美。”要之其法不过煮以梅水,去核捣印为饼,而加以蜜耳。

2.11 《随园食单》——杏酪

其记载为:“捶杏仁作浆,挍去渣,拌米粉,加糖熬之”。

2.12 《随园食单》——青团

其记载为:“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

3.研究意义

从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发展不难发现:“药食同源”对我国中医药养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诠释了岐黄文化中的康养哲学思想。随着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逐渐成为社会重点关注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药食同源的研究及应用是中医药理论在国际上发挥更大影响的重要窗口之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根据中医药文化与华夏文明紧密的历史渊源,提出了“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全面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显著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的重要任务。进行中医养生,我们往往采用中医方法达到一定的目的,这是我们对中医药行业长远发展方向的基本信任,对提升民众健康素养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中医的“药食同源”,能作为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的高效途径,更有效地实现“健康中国”。“药食同源”不仅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更推进中国健康大产业的突飞猛进。

回溯“药食同源”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今社会,“健康中国”战略大力发展推进,国家支持中医养生理念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善,其健康饮食意识也不断提高,“药食同源”的思想与内容,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和认可。由于具备安全性、方便性与普遍性的优点,“药食同源”的衍生产品已越来越具有了重要市场地位。《中国医学简史》中记载:“医药学最初的形成,源于原始人类的饮食行为之中,而这也应该是人类医药学形成和演变的一般规律。”药食同源的思想,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历代经典、古方中均有其相关记载。从经典、古方中探索药食同源,弘扬药食同源,可促进中医文化蓬勃发展。饮食科学在中医药领域的使用,应当取材于经典、古方。它将吸引更多的人相信中药、热爱中药、活用中药,实现中药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受到广大中国人的青睐,刺激“药食同源”这一新的消费热点的快速发展,拓宽更广袤的市场,占据独有的竞争优势。要把“药食同源,健康第一”作为核心宗旨,以适应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要求,不忘初衷,坚持对中医事业健康发展贡献社会责任,继承历史精髓,守正发展,为打造健康中华而贡献力量。讲好中医故事,宣传中医历史,展现中医内涵,引领民众形成健康的中医人生观,为中医学的弘扬和传播贡献力量。

小结

经典、古方源远流长,“药食同源”思想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的智慧结晶。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药食同源”再次成为贯彻实施纲要精神的重要方向,“药食同源”是中国独有的健康理念,是符合大众对于健康养生的观念,我们应充分利用好经典、古方中所蕴含的价值,满足大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秉承初心,继承创新。从经典、古方中探索药食同源,推动药食同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辽宁中医药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花涧”中医风小食——中医创新古法养生健康食品项目(项目编号:202310162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吴艳蕊(2003.02-),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中医药文化传播、药食同源养生食疗研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