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思考

作者: 马燕 黄现青 白歌 程永霞 海丹 宋莲军 赵秋艳 李宁 乔明武 王银平 王田林

科研是教学的底蕴,转化科研成果为课程教学资源,是高等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及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力支撑。本文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科研成果的类型和来源,结合食品专业课程特点,提出“课堂引用、课外渗透、实践加强”转化路径改革模式,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定思路。

2016年8月,教育部、科技部发布的《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要引导、激励科研人员教书育人,注重知识扩散和转移,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发展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又特别强调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功能。2018年8月,《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加强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2019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调“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推动高校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更加突出了科教兴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了教育、科技和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了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科教融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需求,也是培养符合党和国家建设事业所需人才的必然要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促进科研与教学融合的一种有效途径。如何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培养条件和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当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缺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本文通过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课堂引用、课外渗透、实践加强”转化路径,以期能够为高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定思路。

1.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现状分析

1.1 科研与教学脱节现象普遍存在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二者本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的,通过对具体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所得的规律和经验可推动学科发展和进步,通过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其更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在未来的应用中解决问题,然而二者的关系却是经常处于非此即彼状态,并未能协同发展。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科研或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认识模糊或重视不足,普遍存在着教学与科研不均衡发展现象。“重科研、轻教学”或者“轻科研、重教学”的局面较为常见。教学与科研脱节、教学与科研资源分配不均、教学与科研使命互相制掣等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缺乏有效融合,科研成果不能及时得到转化。

1.2 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认识深度不足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科研可促进对教学内容思考更加透彻,对知识把握更加准确。此外,科研的最新成果可扩展学生的视野,极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刻苦的学习精神。然而,部分教师认为科研活动是侧重于研究和思维的实践活动,而教学活动更注重传播知识,教书育人,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会打乱上课节奏,增加学习负担。部分教师因晋职和绩效考核等压力,对教学活动缺乏关注,认为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等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未完全形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服务教学工作的观念,不能及时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或自己所在团队所在领域的研究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来充实教学活动。

1.3 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方法掌握不透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仅是简单地把成果展示给学生或者是简单提到某项研究成果或研究进展,而是要思考如何设计教学内容,使得相应的科研成果更好地融入课程章节,其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多以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和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形式作为转化教学资源的主渠道,而较少转化为课程体系等。实际上,教师可将自己的各类科研项目设计成教学内容,通过提出问题,科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新的知识点,解决问题等闭环设计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此外,教师也可吸纳学生参与其研究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分工合作,学会背景调研、资料收集、实验操作、文稿撰写等各项技能。同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也可使科研成果发挥出学术、育人和应用价值。

1.4 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机制渠道不畅

尽管从教学考核方面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也建立了相应的激励制度,但在部分高校激励制度与教师的职称晋升无直接关系,高校强调的与职称等挂钩的科研成果硬指标主要体现在学术研究上,而教学和课程往往不受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因此不能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此外,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内容不够具体,部分高校只制定了教学评价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等相应考核指标,但未明确具体的考核内容事项和考核方法,使得考核评价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

2.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改革探索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需求,将科研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技术创新成果和科研创新平台等成果,转化成为支持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本文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科研成果的类型和来源,结合食品专业课程特点,提出“课堂引用、课外渗透、实践加强”转化路径改革模式,以期形成一套全方位的转化模式,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2.1 课堂引用

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需求,将科学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研究报告、数据信息、视频音频等成果直接作为教学资料引入课堂教学。引入课堂教学前应设计好,使得科研成果与教授内容无缝衔接,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引入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探讨,引导学生深刻思考,从教学难点上升到学术难点,通过科学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新的知识点。例如结合“富含酚酸小麦苗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将研究报告中多酚组分提取分离鉴定等内容,利用课件直接引入研究生课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技术”功能组分分析鉴定章节,使学生掌握功能成分分析鉴定实验技能;将研究报告中酚酸保留技术与苗粉品质优化研究、小麦苗粉产品生产技术研究等内容引入课程“粮油加工学”中,使学生掌握功能性食品原料添加对面制品品质和营养特性的影响。

2.2 课外渗透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专题讲解,不仅可以透析前沿动态,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各高校都会定期开展各学科最新科研动态的学术讲座,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每年主办承办协办多个学术会议,如第二届国际粮油食品科学与技术发展论坛暨第六届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会学术年会、中国粮食营养与安全科技大会、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中西部农产品加工高峰论坛暨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会第八次学术年会等。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课外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活动。这些不仅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极大地弥补学生较为薄弱的实践环节,而且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的学术视野得到较大拓展。此外,教师可依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和校级科研项目以及各类横向科研项目,组建各级各种科研团队,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参与形式多种多样,有参与调研、资料收集、实验过程、文稿撰写、论著整理、成果宣传等,参与程度有深有浅,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此外,可将不同项目设计为学生毕业论文,在此过程中进行认真的调研、资料收集和实验,在此过程中可将理论知识有效融入实践,也可通过实践结果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2.3 实践加强

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部分课程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将科研过程中开发的创新实践平台,综合集成为学生课程实验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开发课程实验项目,为学生实践教学开展提供教学支持系统和环境。例如,依托“食品口腔加工过程中淀粉凝胶摩擦学行为及口感影响机制研究”项目,开发“淀粉-乳清蛋白复合条件对体系润滑特性的影响”实验项目,使学生学会制备复合体系并分析淀粉种类、相互作用方式以及摩擦学特性等。依托“基于小麦酚酸活性缓释膜的猪肉保鲜作用及其机制研究”项目,开发“植物多酚活性缓释膜制备及保鲜应用”实验项目,引导学生了解新型保鲜技术前沿,并结合植物活性成分相关理论知识制备缓释膜并应用在肉类等食品的保鲜上。此外,依托各类实践项目如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以及河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可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充分加强课堂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

结语

教学和科研都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将科研与教学更紧密地结合,可为培养人才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积极引导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可为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深入探索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学生教学资源的改革与实践十分有必要。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类),一般项目,双一流背景下科研成果向研究生教学资源转化的改革研究与实践(2023SJGLX197Y);

河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青年教师项目,双一流背景下课程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以“粮油加工学”为例(2023XJGLX112)。

第一作者

马燕,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营养与安全。

*通讯作者

黄现青,博士,教授;从事食品营养与安全研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