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并非走路越早越好
作者: 周朝生在医院的病房和走廊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偏瘫患者在家属的帮助下,急切地练习走路。
通过观察患者的步态,很多人可能会注意到,偏瘫患者在走路时,常常出现提髋画圈步态、膝过伸、脚拖地、足内翻、足下垂等问题。这些异常的步态,虽然看起来像是走路的进步,但实际上却可能固化患者的步态异常,使日后的纠正更加困难。同时,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尚未完全恢复,在走路的过程中会大大增加跌倒的风险。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偏瘫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并非越早开始走路越好。合理的康复训练不仅能帮助患者恢复功能,还能避免一些可能的并发症。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如何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帮助偏瘫患者恢复健康的步态。
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步行训练?
判断偏瘫患者是否适合开始步行训练,首先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康复进展以及具体的训练目标。对于偏瘫患者而言,步行训练并不是一开始就可以进行的,而是要在身体功能逐步恢复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以下几个条件可以作为判断患者是否适合开始步行训练的重要标准:
1.患侧下肢负重能力
患侧下肢的负重能力是判断是否适合开始步行训练的首要标准。偏瘫患者的患侧下肢必须能够支撑至少3/4的体重,才能确保站立时的稳定性,并且保证步态训练时不会因为支撑不稳而造成意外。此时,患者的患肢肌肉和关节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承重能力,可以开始接受一定强度的训练,以恢复正常的步态。
2.下肢肌力
下肢肌力的恢复是进行步行训练的另一项重要标准。患者的下肢伸肌(如股四头肌、臀大肌)和屈髋屈膝肌(如髂腰肌、腘绳肌)肌力应达到3级及以上。这意味着患者能够主动屈伸髋膝关节,具备一定的下肢活动能力。如果患者的肌力较弱,可能无法有效控制步态,甚至出现跌倒的风险,因此需要先通过基础的肌力训练,逐步增强肌肉力量,再进行步行训练。
3.站立平衡能力
站立时的平衡能力是判断患者能否进行更高强度步行训练的关键因素。患者的站立平衡能力至少需要达到2级,意味着患者在站立时能维持一定的稳定性,能够自行调节身体姿态。当患者的平衡能力进一步提高,达到3级时,就具备了较好的步行基础,能够在室外进行更复杂的步行训练。
4.协调性与本体感觉
步行训练不仅仅是关于腿部肌肉的活动,还涉及协调性、本体感觉和空间认知的配合。患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能够准确地控制下肢的各项动作,使得肌肉收缩的时间、力度和方向能够协调匹配,以保持步态的平衡。患者的空间认知能力也十分重要,能帮助其在步行过程中合理判断前进的方向和步伐,从而避免跌倒和不必要的伤害。
综上所述,偏瘫患者能否开始步行训练,要综合考虑下肢的负重能力、肌力、平衡能力和协调性等多个因素,只有在这些基础能力得到一定恢复后,才能逐步进行步行训练,并保证训练的安全和效果。
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在步行练习之前,偏瘫患者应通过一系列的康复训练来增强下肢的力量和协调性。以下是一些常见且有效的训练方法:
1.臀桥训练
臀桥训练主要用于增强核心肌群,特别是臀部和大腿的力量。在床上进行臀桥练习时,首先要确认患者腰部没有损伤或骨质疏松问题。患者可以在辅助者的帮助下,慢慢抬起臀部,维持数秒后缓慢放下。每组进行8~10个,每日进行3~5组。当患者肌力有所恢复时,可以尝试单腿臀桥训练。在此过程中,辅助者可以扶持患者的髋关节和膝关节,帮助其保持平衡。
2.坐站训练
坐站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增强站立时的平衡感和下肢承重能力。患者坐在床边或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面,膝关节角度保持在90°以上。辅助者站在患者对面,一只手扶住患者的骨盆,另一只手可以在需要时帮助其支撑。训练时,患者应尽量用患侧下肢承重,逐步增加患侧的力量。
这种训练对于改善下肢的稳定性和增强协调性非常有效。
3.功率自行车训练
功率自行车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改善下肢的运动能力。在使用自行车时,患者的患侧下肢需要绑带固定,选择适当的训练模式(被动模式、主被动模式或抗阻模式)。每次训练20分钟,每天进行2次,有助于提高下肢的分离运动能力和肌力。
4.步行训练
在下肢的分离运动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开始步行训练。此时,患者应避免出现足内翻或足下垂现象,以确保步态的正常性。在步行练习时,辅助者可以通过握住患者的腰部,帮助其保持平衡。为了增加训练的效果,可以进行上下楼梯的训练:上楼时,健侧脚先上,待稳定后再屈膝屈髋带领患侧脚上楼;下楼时,患侧脚先下,健侧脚负责支撑重心,待患侧脚稳定后再移步。
以上训练方式在保证患者不感到疲劳的情况下,根据个人的体能与精神状态,可以适当增减强度,做到因人而异、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