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会“气到心梗”吗
作者: 柯羽婷 祝海香 韩小雪 赵炎波张先生,43岁,他的生活重心除工作外,大多放在将要中考的儿子身上,从接送补习班、兴趣课到辅导作业。因儿子要中考,张先生更是焦虑,每晚都盯着孩子完成校内作业,还额外给儿子布置了很多高难度“加餐”作业,导致正处在青春期的儿子很是不满,两人也经常为解答作业发生争执。“这么简单的题目,讲几遍了都不会做,你脑子里在想什么?”“你觉得简单,那你去读啊……”“你什么态度”“我就这态度怎么了?大不了不读……”
这天,和儿子的争吵再次爆发后,张先生只觉胸口疼痛难忍,连呼吸都变得困难,妻子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张先生送到医院。急诊室医生经过快速排查后,考虑张先生为急性心肌梗死(心梗),立即启动了胸痛中心绿色通道,联系导管室准备介入手术。
穿刺、置管、造影……果不其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90%狭窄,需要立即疏通血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医生娴熟的操作下,血管迅速得到开通,张先生的胸痛症状也明显好转,术后恢复得很好,并顺利出院。
什么是早发冠心病?
早发冠心病是指45岁之前确诊冠状动脉管腔直径狭窄≥70%,或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不良心血管事件。与冠心病相比,早发冠心病危险因素较少,但起病较急,且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早发冠心病的患者比例越来越高,且越来越年轻化,心肌细胞没办法再生,少一个心肌细胞就多一份心脏风险,所以要早期识别,尽快疏通血管,减少对心肌的损伤和心功能的影响。
早发冠心病有哪些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男性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吸烟、精神压力和血压升高与男性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更大。这可能与男性更常伴有心血管疾病易患因素及女性雌激素的保护作用等密切相关。
有研究报道,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问题互为因果,心理问题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日益加重。大量研究证实,愤怒、敌意、悲观等负性情绪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心理应激状态下可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这些现象均可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
早发冠心病应该如何预防?
大多数早发冠心病患者可以在发病前进行危险因素干预。
1.控制基础疾病
如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
2.尽早戒烟
越早戒烟对预期寿命的延长越有益,在40岁之前戒烟可使吸烟相关死亡风险降低90%。
3.改善饮食结构
适量摄入蛋白质,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
4.坚持规律运动
每周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同时提高心肺功能。
5.保持情绪稳定
遇事心平气和,想得开,放得下,避免情绪过于波动;学会宽以待人,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做好心理调适,学会自我放松训练,如呼吸放松、意念放松、身体放松,增强自身康复能力,必要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