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 五味小果品百态
作者: 赵中振成语“五味杂陈”形容的是一言难尽、百感交集。品尝五味子,剖析它的药性,也就如同品味人生。接触五味子,可能开始品尝到的是酸味,慢慢深入品尝才能认识到它的辛与咸、苦与甘。一个五味子,蕴含着中医药的酸、苦、甘、辛、咸。五味杂陈可谓是咀嚼着世间百态。
“南北五味”
有些中药的味道人尽皆知,如黄连是苦的,甘草是甜的,乌梅是酸的,大青盐是咸的,胡椒是辛的。有一种中药五味俱全,那就是五味子。
五味子,叫子其实不是种子,而是果实。枸杞子、女贞子、牛蒡子都是果实。既然五味子是果实,就有果肉和种子两个部分。
曾经有学生问我:“五味子是酸的呀,剩下的四味在哪里?”五味子的果肉是酸的,但种子里的味道很复杂。五味子的种子呈肾形,棕黄色,表面有光泽。用工具砸开或捣碎种皮,才能尝到种子的味道。
《本草纲目》记载,五味子有南北之分。现在《中国药典》也收录了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两个条目。
《中国药典》记载五味子,习称为北五味子,来自木兰科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也就是李时珍所记载的“北产者”。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是东北地区的道地药材之一。有野生的,也有栽培的,市场供应的以栽培者为主。以粒大、肉厚、有油性者为佳。每年8—9月是五味子果实成熟的季节,成熟的果实就似一串串小葡萄,鲜红可爱。
南五味子则是同科植物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南五味子”之名也列在《中国药典》中,但植物学上另有南五味子属,两者不可混淆。
南五味子主产区在陕西、甘肃、河南、四川等地。我在四川峨眉山实地考察时采过野生的南五味子。它的果粒比较小,果肉也比较薄。
临床应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五味子主益气。根据中医的临床实践,逐步总结出五味子:一药具五味,五脏皆可养。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一般认为,北五味子对于虚损劳伤比较适用;而南五味子的滋补作用不如北五味子强,临床上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咳喘。
医圣张仲景的苓甘五味姜辛汤和小青龙汤都用到了五味子,在治疗寒饮咳嗽的时候,五味子也是要药。
药王孙思邈十分推崇五味子,他把五味子与人参、麦冬一起配合使用,用于治疗夏季的困倦乏力。
到了金元时期,名医张元素正式将五味子、人参、麦冬组成一个固定的处方,这就是著名的生脉散。生脉散是以功效命名的,可益气生津,气阴复则脉生。
六味地黄丸由6味药组成,在此基础之上增加麦冬和五味子,则成为麦味地黄丸,主治肾虚久咳。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是一位中西汇通的大家。陈可冀院士的杰出贡献之一,是对我国清宫医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这一发掘工作,向世人展示了清朝帝后、嫔妃还有部分王公大臣的医案。阅读那些医案,能学到很多知识。那一篇篇的医案都是出自名医国手,记录的是真实可靠的宝贵经验,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
在陈可冀院士编著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收录了五味子膏,慈禧、光绪经常服用五味子。制法是先将五味子煎煮浓缩,后加入蜂蜜制成膏滋药,长期服用可以滋补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