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良好的心态面对“抽动障碍”
作者: 舒贤周抽动障碍就是一个表现出来像“坏习惯”,却不是能用一般劝说的方法去纠正的疾病。抽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多好发于幼年时期。其是由神经之间传递的信号异常增多,传导给肌肉做出相应的动作,就出现了眨眼、耸鼻子、噘嘴等。神经之间传递的信号异常增多的原因还不明确,现在主流的研究认为有以下几个可能性:遗传、重金属中毒、颈部损伤等。
因为抽动障碍好发于幼年时期的小朋友,小朋友自我认识不完全,不会特别重视这个问题。最揪心的反而是患儿家长,那么,家长应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这个疾病呢?
第一,家长要正确认识疾病。生活中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其实是能控制住的,我提醒他之后,接下来1分钟能好一点,但是很快又来了”,所以部分家长就认为孩子是故意的,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抽动症不是完全不能自制,如果把抽动症类比成打哈欠或者咳嗽,想要打哈欠或者咳嗽的时候很自然就出现了。真的要去控制,一次两次忍住打哈欠还做得到,但是不间断地出现想要打哈欠或者咳嗽的感觉,那谁都控制不住。
第二,抽动障碍并不可怕,症状轻微的时候,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并不大,家长绝对不能有民间迷信的“怪病”这些错误认识。
第三,患儿紧张的时候症状会加重,所以不能给其压力,要营造宽松的环境,在生活中适当地“无视”这个症状,不要时时提醒患儿。而当患儿专注于学习、玩耍的时候症状会减轻。
第四,症状加重的时候,频繁的抽动会影响生活和学习,此时可以依靠针灸、推拿、药物治疗,这些都是有效的措施,所以在治疗方面还是要重视,不能任由症状加重。而且由于抽动障碍症状波动的特点,一般一年之间春秋季容易发作1~2个月,其余时间又好转。所以需要在发作时及时治疗,缓解症状,不要追求“不会复发”这样的完美状态。大约95%的患者在青春期之后会好转或得到极大的缓解。
第五,一般症状较轻时可采用针灸、推拿治疗。
抽动障碍症状严重时要积极治疗,但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焦虑,可以适当忽视,把它当成打哈欠这种小问题,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