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饮食有讲究
作者: 陈雪飘 刘子琪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增400万消化道肿瘤病例,其中35%可通过饮食干预预防。国家癌症中心同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消化道肿瘤年新发病例约150万,其中50.4%与不健康饮食有关。这场餐桌上的健康保卫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餐盘中的食物搭配。
餐桌上的致癌“黑名单”
红肉与加工肉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加工肉列为1类致癌物,红肉如牛羊肉等被列为2A类潜在致癌物。加工肉如培根、香肠、腊肉等含有亚硝酸盐,会在胃酸中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红肉中的血红素铁在肠道内代谢会产生自由基,长期摄入红肉会损伤肠黏膜细胞,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
建议用鱼肉、禽肉等白肉及大豆制品替代部分红肉,将每周红肉的摄入量控制在500克以内。
高盐饮食
过量摄入盐会破坏胃黏液屏障,增加胃炎和胃癌变的发生风险。高盐饮食与幽门螺杆菌的定殖能力增强有关,而咸菜、咸肉等高盐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可与食物中的胺类物质结合生成亚硝胺,显著增加胃癌发生风险。
建议日常烹调用醋、柠檬汁等替代部分盐,享受低盐美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食盐(包括加工食品中的隐性盐)每日摄入量不超过5克。
高脂食物
高脂食物如肥肉、油炸食物、甜食点心等,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多环芳烃等致癌物含量较高,过量摄入不仅会增加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还可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增加患癌风险。
建议多采用蒸、煮、炖、拌、烩、白灼等烹调方式,少吃煎炸、烧烤食物等,以减少脂肪的摄入。
精制糖
长期过量摄入含糖饮料和甜品,以及过多的精制糖及精白米面,可导致肥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和慢性炎症,继而增加消化道肿瘤,尤其是结肠癌和胰腺癌的发生风险。
建议用全谷类、杂豆类、薯类食物代替部分精白米面,尽量减少含糖饮料和甜品的摄入,可改用天然甜味食物,如每天吃200~350克水果。
餐桌上的“抗癌护卫队”
全谷物
全谷物如燕麦、荞麦、玉米和糙米等,不仅富含膳食纤维,也是B族维生素、矿物质及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其中,纤维素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致癌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抑制其吸收,还可为肠道益生菌提供食物,打造健康的肠道微生态,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结直肠癌等癌症的发生风险。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应摄入50~150克全谷物,每天或每餐保证全谷物、杂豆类或薯类等食物的摄入量占主食的1/3~1/2。
新鲜蔬菜和水果
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有益营养素,能够协同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风险。橙子、猕猴桃、彩椒等富含维生素C,可以抑制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减少胃癌的发生;大蒜、洋葱、生姜、韭菜等蔬菜富含有机硫化物,可以预防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建议每天食用5种以上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总量不少于500克。大蒜切片或拍碎静置15分钟后再炒菜或凉拌,抗癌成分活性会显著提升。
益生菌
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可定殖在肠道,不仅是天然的生物屏障,还能训练肠道免疫细胞,有利于调节机体免疫力、抗过敏、降低肠癌发生风险。而可溶性膳食纤维素如低聚果糖、水苏糖、低聚半乳糖、菊粉等,可作为益生元,促进益生菌在肠道内的增殖。其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同样具有防癌和抗炎作用。日常可通过食用酸奶、纳豆、益生菌制品等补充益生菌,多吃全谷类、豆类、蔬菜和水果、纤维素制剂等补充益生元。
优质油脂
优质油脂如橄榄油、亚麻籽油、茶籽油、菜籽油、鱼油等,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研究表明,亚麻籽油中的α-亚麻酸在体内可转化为欧米伽3脂肪酸,具有减少炎症、调节免疫力等作用。长期食用橄榄油的人,患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风险较低。建议在日常烹饪中优选橄榄油、亚麻籽油来凉拌菜或者烹饪,用菜籽油或茶籽油等炒菜。每周食用2~3次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如三文鱼等。
茶和咖啡
绿茶和咖啡与消化道肿瘤的防治关系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绿茶富含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能降低胃癌、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发生风险。咖啡含有绿原酸和咖啡因,同样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适量饮用可降低肝癌、结直肠癌等癌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