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用“零添加”守护舌尖安全

作者: 谢琪

在今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新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其中,一条“预包装食品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不使用’等用语特别强调食品配料”的规定,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次发布的标准还设置了两年的过渡期,旨在助力食品行业平稳适应和调整。那么,这项新规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考量?又会给消费者和食品行业带来哪些影响?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剖析。

“零添加” 宣传背后的消费误导

长期以来,“零添加”的宣传语在食品市场铺天盖地。无论是饮品、调味品,还是零食、乳制品,众多预包装食品纷纷凭借“零添加”的名号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在许多消费者心中,“零添加”仿佛天然等同于更健康、更安全、品质更优。然而,很多预包装食品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抵触食品添加剂的心理,以“不添加”“零添加”等宣传语诱导消费者购买。但实际上,“不添加”仅仅反映了生产过程,并不意味着食品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为零。

以某款果汁饮料为例,其包装上标注“不添加蔗糖”,但蔗糖只是糖类中的一种,且果汁本身就含有大量糖分。该产品声称的“不添加蔗糖”,并不代表产品不含糖,这极易误导消费者。又如,部分含糖饮料宣称“不添加甜味剂”,给消费者造成未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错觉。更有甚者,一些产品声称不添加某一种甜味剂,实则使用了其他甜味剂替代。这种含糊不清的宣传,让消费者难以准确了解食品的真实成分与营养价值。

新国标出台的重要意义

(一)引导正确消费认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禁用“零添加”等用语,有助于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过去,消费者常常过度关注这类宣传语,而忽视了产品的真实属性。比如,一些消费者看到“零添加防腐剂”,就认定该食品更安全,却忽略了食品自身特性以及其他保鲜方式可能产生的影响。新国标实施后,消费者将不得不更加关注食品的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关键信息,从而做出更科学合理的消费决策。

(二)规范食品行业乱象

在食品行业中,“零添加”的宣传乱象由来已久。部分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追逐利润,过度夸大“零添加”概念,甚至存在虚假宣传行为。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对合规生产、注重产品质量的企业造成了不公平竞争。新国标强化了定量标示要求,明确禁止使用此类误导性用语,将有效规范食品行业的宣传行为,促使企业更加聚焦产品本身的品质与营养价值,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三)与国际标准接轨

从国际视角来看,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对食品标签的宣传用语进行了严格规范,以避免消费者受到误导。我国此次发布的新国标,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国际相关法规和通行做法。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有助于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化水平,促进食品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同时让国内消费者享受到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保障。

消费者如何正确选择食品

(一)读懂配料表

配料表是了解食品成分的关键窗口。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且存在于终产品中的所有配料,都会在配料表中按照添加量从多到少的顺序依次列出(添加量小于2%的配料可在配料表末尾以任意顺序标注),其中也包括食品添加剂。消费者通过阅读配料表,能够清楚知晓食品中添加了哪些物质以及它们的大致含量。例如,如果一款食品宣称“无添加香精”,但配料表中却出现“食用香料”,那就表明该产品的宣传存在误导性。

(二)关注营养成分表

营养成分表能让消费者全面了解食品的营养信息。不同食品可依据营养素含量特点使用含量声称,如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低脂、低钠、低糖或无糖等,每种声称都有严格的标准规定。同时,食品中糖、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也会在食品营养成分表中明确标注。对于关注“糖”的消费者而言,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的糖含量才是正确做法,而非仅仅依赖“零添加蔗糖”等宣传语。

(三)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

除了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消费者还应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例如,某些食品打着“纯天然”的旗号,实际上却经过了大量加工处理,其营养价值可能远不及宣传的那般高。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可以多留意食品的类别、加工方式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判断该食品是否符合自身的健康需求。

总结

新国标禁用“零添加”等宣传用语,既是对消费市场理性回归的引导,又是对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规范。

未来两年过渡期内,随着标准落地,食品行业将加速洗牌,而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与健康”也将在更透明的市场环境中得到更坚实的守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